4当归散合甘麦大枣汤治肌衄
秦某,女,10岁,2000年7月22日初诊。罹患“过敏性紫癜”2年余,反复发作,屡服强的松等剂治疗无效,紫癜时隐时显,近5天又伴发鼻衄2次。症见:双下肢散在皮下瘀点、瘀斑,色泽暗淡,对称分布,伴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口唇色淡,汗出纳差,腹痛隐隐。舌质淡胖,苔薄,脉沉细无力。血、尿常规化验均正常。诊为心脾气虚之肌衄。治以健脾益气,养血补中。方用当归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味。处方:当归15g,党参15g,山药15g,阿胶(烊化)10g,白芍10g,浮小麦10g,川芎6g,黄芩6g,白术6g,大枣6枚,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15剂,紫癜已消,鼻衄未发,腹痛已止,精神转佳。继以甘麦大枣汤煎汁代茶饮,连用2月,以固疗效。
按:《金匮要略》当归散,原为仲景治疗妇人妊娠而设;甘麦大枣汤,本为仲景治疗妇人脏躁方。本例患者,疾病迁延日久,心脾气血更虚,心虚则不能生血,脾虚则不能统血,血失所附,不循经脉,益于脉外,故见紫癜时隐时显,反复发作。方中当归养血活血;党参、白术、大枣补气摄血;白芍、甘草养血和中,缓急止痛;山药健脾益气;淮小麦易浮小麦固摄敛汗;少佐川芎活血止痛,补中有通;黄芩凉血坚阴,以防术、芎之辛温动血。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养血补中之功,虽与仲景原方所治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5温经汤加减治崩漏
赵某,女,47岁,2001年7月6日初诊。素体虚弱,月经量较多。2月前为其母奔丧,操劳数日后又遭雨淋,致使经血淋沥不尽,时多时少,色淡红夹有血块,距今已76天。其间经妇科检查确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迭进西药罔效。症见:畏寒肢冷,倦怠乏力,面色苍白,头晕头痛,口干心烦,失眠多梦,时发干呕,腰膝痠软,小腹刺痛阵作。舌质淡,苔白,脉弦细。证属冲任虚寒,兼有瘀血之崩漏。治以补血温经,祛瘀止血。方用温经汤加减。处方:人参15g,当归15g,炮姜炭10g,艾叶炭10g,吴萸10g,白芍10g,阿胶(烊化)10g,半夏10g,川芎10g,丹皮10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7月14日二诊:服药7剂,崩漏渐止,精神好转,畏寒肢冷及头痛诸症明显减轻,仍时感头晕,小腹隐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再拟补血调经,缓急止痛为法,方用归芎胶艾汤加人参。处方:当归15g,人参10g,艾叶炭10g,熟地10g,白芍10g,川芎10g,阿胶(烊化)10g,炙甘草6g。连服6剂,诸症悉愈。
按:素体虚弱,加之劳累雨淋,致使崩漏日久,气血更虚;冲任不固,阳气失于宣通,阴寒内盛,寒凝血脉,故发斯证。《金匮要略》云:“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温经汤主之”。方中吴萸温经散寒,兼能止痛;生姜易姜炭并加艾叶炭温经散寒止血;阿胶、当归、川芎、白芍、丹皮养血和营去瘀;人参、炙甘草补益中气;半夏和胃降逆。诸药合用,可收温补冲任、养血祛瘀、扶正祛邪之功。药后崩漏渐止,虚寒之象渐除,又恐上方温经祛瘀之力太过,故投调补冲任、固经止血的归芎胶艾汤加益气摄血的人参而收功。
(刊登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年第11期)
七、从五脏辨治鼻衄
,鼻衄乃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清道鼻窍而出者,系血证中最常见的一种。究其病因,不外乎时邪外袭或饮食劳倦内伤,且以火热迫血妄行所致者多见,因之历代医家多从肺热、胃热、肝火及脾虚论治。余以为鼻衄一证,虽责之于肺、胃、肝、脾者居多,然与心、肾诸脏亦有密切关系,故在临证时通过脏腑辨证遣方用药,每获良效。
1热邪犯肺
《外科正宗卷四》云:“鼻中出血,乃肺经火旺,迫血妄行,而从鼻窍出”。外感风热燥邪,热邪伤肺,耗阴伤络,血热妄行,上循清窍,故发鼻衄。证见鼻燥而衄,血色鲜红,伴口干咽燥,或兼有身热、咳嗽痰少、便秘等症,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治宜清泻肺热,凉血止血。方选桑菊饮,加黄芩、栀子以清泻肺热,仙鹤草、白茅根、丹皮凉血止血,生地养阴清热。
2胃热炽盛
,《景岳全书·血证·衄血论治》曰:“阳热怫郁于足阳明而上,热则血妄行为鼻衄,此阳明之衄也”。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之交(安页)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饮酒过多或恣食辛辣厚味,热蕴于胃,或湿浊化热,胃火上炎,热伤络脉,迫血妄行而致鼻衄。证见鼻衄量多,或兼见齿衄,血色鲜红,伴鼻干、口干臭秽、渴而欲饮、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治以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方用玉女煎,加生地、芦根清热养阴,生大黄泻热通便,藕节、大蓟、小蓟凉血止血。
3肝火上炎
,《圣济总录·久衄》载:“肝藏血,肺主气,今气与血俱热,故气溢则血妄行而为鼻衄”。忧思恼怒过度,肝气郁滞,气郁日久,化火上炎,追血妄行而成鼻衄。证见鼻衄色红量多,伴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头痛目眩、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治予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选用龙胆泻肝汤为主方,加白茅根、茜草凉血止血,丹皮、赤芍清血热而活血,菊花清上焦之火。
4心火亢盛
,《玉机微义·血证·论衄吐血泄为火热所致》中说:“心火热极则有血余,热气上甚则为血溢”。七情郁结,气郁化火,或火热之邪内侵,或恣食肥甘厚味及烟酒过度,久而化热生火,导致心火亢盛,血热妄行,上溢清窍,发为鼻衄。证见鼻衄或兼舌衄,伴心胸烦热、口渴面赤、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刺痛等症,舌赤少苔干裂,脉细数。治当清心泻火,凉血止血。方予导赤散,加黄芩、黄连泻心胃之火,丹皮、白茅根凉血止血,石斛清热生津,牛膝引血下行。
5肺阴不足
《平治荟萃·血属阴难成易亏论》谓:“阴气一亏伤,所变之证妄行于上则吐衄”。久咳伤肺或它病后期,阴津亏耗,致使肺阴不足,虚而生内火,灼伤血络而发鼻衄。证见鼻衄或兼咯血,血色鲜红,伴发热、口燥咽干,或见咳嗽痰少、颧红、盗汗等症。治用养阴清热、凉络止血。方投养阴清肺汤,加桑白皮、黄芩清肺泻火,白茅根、茜草凉血止血,青篙、白薇以清虚热。
6脾虚失摄
,《医门补要》指出:“肺主气,脾统血,肺虚血不外护,脾虚血失中守,若阴络一伤,逼血上溢清道而出”。劳倦过度,或饮食所伤,损伤脾气,脾气虚弱,统摄无权,血无所主,溢于鼻窍以致鼻衄。证见鼻衄反复发作,或兼齿衄、肌衄,血色淡红,遇劳加剧,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头晕心悸,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无力。予健脾益气摄血之法,归脾汤为主方,加阿胶、山萸滋阴补血,仙鹤草、紫草收敛止血,陈皮理气,防止它药滋腻。病程日久、症状不重者可以丸剂缓图。
7肾虚不固
《景岳全书·衄血论治》认为:“衄血虽多由火,而唯于阴虚者为多,正以劳损伤阴,则水不制火,最能动冲任阴分之血”。久病或病后,或劳欲过度,肾阴亏损,虚火上炎,迫血上逆,甚则阴损及阳,命门火衰,火不归元,无根之火浮炎于上,迫血妄行,鼻衄乃作。证见鼻衄时作,常兼齿衄,头昏目眩,腰酸耳鸣,颧红潮热,两足痿弱,或见遗精,舌光红少津,脉细数。当用补肾益精、滋阴降火之法,大补元煎加味主之,加鳖甲、地骨皮滋阴清热,女贞子、早莲草养阴止血,藕节凉血止血。
血液是脏腑的生理功能来产生和维持的。《景岳全书·血证》认为:血“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输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于身,无所不及”。鼻衄原因虽多,但均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归纳起来不外乎虚实两大类。病机主要为火与虚两个方面,火有实火与虚火之分,虚主要为气虚和阴虚。治疗鼻衄,当以止血为先,《血证论》曰:“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否则导致津血亏虚,气随血脱,危及生命。亦正如《医学正传·衄血》所云:“夫衄血之病,虽属平常,若出而不止,阴阳离脱,亦有死者,临病施治,常须识此,不可忽也”。临床体会,止血虽为治疗鼻衄之大法,急性出血,更应以止血为先,但切不可见血专重止血,只顾塞流,不清其源则后患无穷。鼻衄多因血热妄行,清热泻火之法临床常用,但芩、连、栀子等苦寒之品则不宜久用及多用,否则会损伤脾阳,或寒凝血滞,留有瘀血。《金匮要略》云:“衄家不可发汗”。汗血同源,若发汗则阴血重伤,且阳气随汗而泄,而见亡阴亡阳之变,既使邪在表、实火盛者,也应忌用荆、防之类发散,以免气火升腾,鼻衄加重;若确需用时,也应炒炭,以缓其性,且能止血。若鼻衄兼有腹满、便秘者,硝、黄类通下药自当慎用,特别是失血过多或久病体弱者,更应审慎。温燥之品易耗血动血,只有在准确辨证为脾肾阳虚,并在清泄药配伍以制其弊时酌情应用。鼻衄患者,血之既动,精血必耗,而人之精血,主要来源于谷气,且脾有统血之能,“胃气一回,血自循于经络矣”。故在辨证用药同时,应时时兼顾胃气,且在血止之后,可用四君子、参苓白术、归脾之类以善其后。《血证论》又曰:“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因此,临证时无论何种鼻衄均应少佐丹皮、茜草、紫草、丹参等凉血活血之品,以散其瘀,而破血之三棱、莪术类临床少用,恐其攻伐太过,耗血动血。鼻衄患者,皆可配合鼻腔填塞法以止血,可用湿棉条掺血余炭、三七粉或云南白药等药粉塞入鼻孔,压迫止血。鼻衄不止者,可用湿毛巾或冰袋冷敷前额及鼻根部,或用热水洗脚,亦可用大蒜泥或附子末作饼贴敷于同侧涌泉穴,以引血归元、导血下行。
(刊登于《庆阳卫校校刊》2001年第1期)
八、甘麦大枣汤加味儿科临证举隅
,甘麦大枣汤源出《金匮要略》,由甘草、小麦、大枣组成。有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之功效,主治妇人脏躁证。笔者在儿科临床中常以本方加味,治疗因心阴不足、心神不宁所引起的多种疾病,收效甚佳。举例如下。
,1夜啼
谷某,女,11个月,1993年10月6日就诊。夜啼2月,加重10天,伴虚烦惊惕不安,纳乳差。系早产1月儿,奶粉喂养。查患儿形体瘦弱,面色时青时白,哭声无力,低沉而细,舌红苔白,指纹淡紫达气关。此乃心虚禀弱,心神不宁之夜啼。治宜养心镇惊安神。方用甘麦大枣汤加味。处方:淮小麦12g、钩藤6g、大枣4枚、甘草3g、灯芯1.5g。每日1剂,水煎频服。连服3剂,诸症告愈。
,按:先天禀赋素弱,后天喂养失调,致使神气怯弱,心失所养而见夜间哭而作惊等证。投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加钩藤祛风镇惊,灯芯清热除烦而获效。
,2盗汗
王某,男,6岁,1992年12月6日就诊。两年前患“心肌炎”,治愈后盗汗常作,近半年来加重,寐则汗出,遍身湿润,面色无华,气短神疲,形寒肢冷,倦睡而不易叫醒,舌淡苔薄白,脉虚无力。诊为心血不足、气阴两虚之盗汗。治宜益气养阴,补血敛汗。方用甘麦大枣汤合生脉散。处方:小麦30g(浮沉各半),太子参、五味子、麦冬各6g,大枣6枚,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服药5剂盗汗止,诸症平,续服5剂以固其效。
按:纯阳之体,腠理疏薄,病后失调,气血俱伤,气虚不能敛阴,血虚心无所主,致使心气浮越,心液不藏而外泄。投甘麦大枣汤补益心脾,生脉散益气养阴,药证合拍,盗汗乃愈。
3梦游症
张某,男,9岁,1991年2月24日就诊。3月前被犬追咬受惊吓后即夜寐不安,时而突然惊醒喊叫,表情恐怖,时而起床穿衣出走,开窗扫地,翌日精神疲倦,对昨宵情景不能回忆,近20日来发作频繁,伴心悸胆怯,神疲乏力,纳差,舌苔薄黄而少,脉细弱。证属卒受惊恐,心胆受损,阴阳失调,气机逆乱之梦游症。治宜壮胆宁心,镇静安神。方用甘麦大枣汤加味。处方:淮小麦40g,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各12g,大枣10枚,酸枣仁9g,桂枝、甘草各3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服药10剂梦游止,仍睡眠欠安,偶发惊恐,原方更进10剂,诸症悉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素问·举痛论》曰:“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心气安逸,胆气不怯,卒受惊恐,心神不宁,胆气受损,心虚则神摇不定,胆虚则善恐易惊,故发心悸胆怯、夜惊梦游诸证。投甘麦大枣汤加酸枣仁宁心壮胆,安神和中;生龙牡平肝潜阳,镇静安神;少佐辛温的桂枝阳中求阴。诸药合用则阴平阳秘而病除。
4多动症
,魏某,男,8岁,1994年8月4日就诊。平素好动不闲,思绪不专,性情急躁,兴趣多变,行为冒失,学习困难,上课贪玩,夜寐欠安,偶发惊叫,屡治无效。查患儿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心神不定,多动不安,舌淡苔白,脉缓而涩。诊为心脾不足之多动症。治宜养心安神,益脾和中。方用甘麦大枣汤加味。处方:淮小麦40g,大枣20枚,当归15g,生龙骨(先煎)、朱砂拌茯苓各9g,黄连、甘草各3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并嘱家庭学校正面引导说教。8月16日二诊:服药后食量微增,情绪稍定,夜寐不惊,注意力较前集中。原方大枣去核,另取5剂,共研细未,每服6g,每日2次,白开水送服。服药2料,诸症告愈。2年后随访,学习进步,成绩良好。
按:心主血而藏神,脾主思而藏意,心得血养则神专所用,脾虚气弱则精微不化,无以奉心,致使心血不足,神无所依而见心神不定、情绪不稳、多动不安等证。投甘麦大枣汤补养心脾,缓急和中;当归养血安神;生龙骨平肝潜阳,兼能镇惊;朱砂拌茯苓安神定志,益智宁心;少佐黄连清心除烦。诸药合用则虚烦得除,阳亢得平,诸症息宁。同时精神调摄亦至关重要。
5肌衄
刘某,女,10岁,1994年12月17日就诊。罹患“过敏性紫癜”2年,反复发作,屡服强的松等剂治疗,紫癜时隐时显。症见皮下散在瘀点、瘀斑,色泽暗淡,伴面色无华,口唇色淡,神疲乏力,汗出纳差,腹痛隐隐,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诊为心脾气虚之肌衄。治宜健脾养血,益气补中。方用甘麦大枣汤加味。处方:淮小麦、党参各20g,当归、山药各15g,阿胶(烊化)、赤药各9g,大枣6枚,炙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15剂,紫癜已消,腹痛已止,精神转佳。原方更进10剂,以固疗效。随访3年未复发。
按:疾病迁延日久,心脾气血更虚,心虚则不能生血,脾虚则不能统血,血失所附,不循经脉,溢于脉外,故见紫癜时隐时显,反复发作。投甘麦大枣汤补益心脾,和中缓急;合用党参、当归益气养血,山药健脾益气;佐以赤芍补血不留瘀。药中病机,紫癜乃愈。
(1998年在白银召开的甘肃省中医药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会议上大会交流,与谢君国合作)
九、中药回生汤系列配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32例
,中药回生汤系列是我院治疗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经验方。为进一步探讨其对急性白血病的疗效及副作用,自1995年2月~1998年3月,我们又采用该系列方配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32例,并与单纯化疗的30例进行对照,结果显示该系列方对化疗药物具有明显的增敏减毒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来自我院及甘肃省人民医院,均经临床、血象、骨髓象及组织化学染色确诊,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加化疗)和对照组(单纯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