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邪毒渐退,气阴两虚相当于疾病中期或缓解后的巩固强化治疗阶段。病情特点是正虚邪不盛,标本同病。证候表现:低热不退,或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头晕耳鸣,汗出乏力,肢体酸软,纳呆痞满,或恶心呕吐,皮下瘀点瘀斑,鼻齿衄血,口咽干燥,身痛骨痛,胁下痞块缩小或消失。舌质红或淡红,苔少,脉细数或虚数。此期邪毒虽渐退,正气已受损,热毒内郁日久,势必耗气伤阴;水不涵木,肝肾阴血俱亏;虚火滋生,内热薰蒸,湿热内蕴,脾胃受损,运化失常,气逆不降。此时标本同病,病情仍重,容易感受客邪。治以扶正祛邪,标本同治,用益气养阴、解毒化瘀、健脾和胃之法。方药:回生汤Ⅱ号方。基本方加黄芪、女贞子、旱莲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20~30g,太子参、当归、生地各15~20g,茯苓,白术各10~15g。
2.1.3气血不足,阴阳两虚相当于疾病后期或缓解后的维持治疗阶段。病情特点是邪去正衰,以正虚为主。证候表现: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动则尤甚,汗出,四肢不温,唇甲色淡,纳呆或虚烦,或有瘀点瘀斑。舌质淡,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苔薄白,脉虚大或见濡细。此期邪毒虽去大半,气血随之而虚,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无以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久病消耗,肺气更虚,气血虚少,心神失养,鼓动无力;肾气不足,精乏气养,骨髓空虚;肝肾阴虚,精不化血,甚则阴损及阳,精气两伤。此时正气未复,余邪未清,容易复发。治以扶正为主,兼清余邪,用补气养血、益肾填髓、扶正化毒之法。方药:回生汤Ⅲ号方。基本方加黄芪、鸡血藤、党参、当归、熟地、补骨脂各15~30g,山萸、菟丝子、土茯苓、阿胶(烊化兑服)各10~15g。
中药汤剂均为每日1剂,水煎服。疾病达CR后,可服用汤剂,亦可根据病情选择应用上述组方浓缩的丸剂或胶囊剂(均为我院制剂),或持续服用,或交替服用,亦可间断服用。
2.2西药
1例初诊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b)入院后用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化疗2疗程,HOAP(高三尖杉酯碱+长春新碱+阿糖胞苷+强的松)方案化疗1疗程达到CR,再用以上方案各1疗程巩固化疗后停用化疗。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2)及2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b)均用氨甲喋呤(MTX)加地塞米松(Dex)各10mg鞘内注射4~16次,以防治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此外,2例住院治疗的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b)均配合应用抗生素等西药支持、对症治疗。
3治疗结果
2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b)达CR时间分别为46天、53天。至2005年8月30日,4例达CR后均无1例复发,亦无CNSL发生,生存时间13年4个月~15年4个月,无病生存均达10年以上。
4病案举例
例1王某,男,42岁,1990年10月24日初诊。半年前因发热,淋巴结肿大,在当地医院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2),用VP(长春新碱+强的松)方案化疗4疗程,VDP(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强的松)方案化疗1疗程达CR,又用以上方案巩固化疗7疗程后来我院中医治疗。患者形体虚胖,面色欠华,低热头晕,腰膝酸软,食欲不振,动则汗出,舌红少苔,脉细数。查血WBC2.8×109/L,分类未见异常,RBC4.8×1012/L、Hb118/L,BPC168×109/L,骨髓象示达CR。辨证为邪毒渐退,气阴两虚。治以回生汤II号方益气养阴、解毒化瘀、健脾和胃。1月后加用回生汤I号方交替服用,1年半后改用丸剂持续服用,5年后减量服用,7年后间断服用至今。其间配合MTX+Dex鞘内注射共16次,疾病持续完全缓解(CCR),已生存15年余。
例2刘某,女,36岁,1991年7月13日初诊。8月前因患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a),在当地医院用DA、HA方案化疗共6疗程达CR,又以以上方案巩固化疗2疗程后来我院中医治疗。当时患者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周身酸痛,舌质淡,舌体胖大,苔薄,脉细弱。查血WBC3.8×109/L,分类未见异常,RBC2.4×1012/L,Hb90g/L,BPC66×109/L,骨髓象示达CR。辨证为气血不足,阴阳两虚。治以回生汤III号方补气养血、益肾填髓、扶正化毒。1月后复查血象正常,骨髓象仍处于CR之中。又以回生汤I号方、回生汤III号方交替服用,2年后交替应用汤剂、丸剂及胶囊剂,8年后停药,疾病CCR,已生存14年余。
例3李某,男,17岁,1991年7月9日初诊。7月前因头痛、头晕,伴左眼球突出,右侧耳聋,在当地医院确诊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b)合并CNSL。曾用DA、HOAP方案分别化疗2疗程。MTX+Dex鞘内注射共6次,均未缓解,又并发肛周脓肿而转我院。入院时面色苍白,毛发稀疏,左眼球突出,右耳听力丧失,肛门左侧可见3cm×5cm肿块已溃破,并有脓液渗出。舌质淡,苔白,脉细。查血WBC11.8×109/L,分类中未见异常细胞,RBC2.3×1012/L,Hb75g/L,BPC95×109/L。骨髓象示增生极度活跃,原单核细胞0.26,幼单核细胞0.34,过氧化物酶染色阳性。辨证为邪毒炽盛,痰瘀互结。治以回生汤Ⅰ号方清热败毒、活血化瘀、化痰散结。肛周脓肿局部清洁后外敷消肿止痛膏(我院制剂),每日1次;并行鞘内注射共4次。1月后肛周脓肿已愈,骨髓象示达部分缓解(PR)。辨证为邪毒渐退,气阴两虚。治以回生汤Ⅱ号方益气养阴、解毒化瘀、健脾和胃。21天后诸症皆愈,经血象、骨髓象复查达CR。此后交替服用以上两方,半年后改用丸剂交替服用,5年后减半量服用,6年后停药。其间配合鞘内注射共6次;疾病一直处于CR之中。1998年毕业于某大学,已生存15年余。
例4苟某,女,44岁,因发热,口腔血疱,皮肤紫癜,骨骼疼痛20天,于1992年4月18日入院。查血WBC18.6×109/L,分类中原幼粒细胞0.42,RBC1.9×1012/L,Hb68/L,BPC40×109/L。骨髓象示增生极度活跃,红系增生明显受抑,原单核细胞0.37,幼单核细胞0.48,过氧化物酶染色阳性。诊断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b)。中医辨证为邪毒炽盛,痰瘀互结。治以回生汤Ⅰ号方清热败毒、活血化瘀、化痰散结。同时用DA3—7方案化疗2疗程,HOAP方案化疗1疗程,并行鞘内注射2次,46天后达CR。此时辨证为邪毒渐退,气阴两虚。治以回生汤Ⅱ号方益气养阴、解毒化瘀、健脾和胃,同时用原方案巩固化疗各1疗程。1月后交替服用以上两方,2年后交替应用汤剂、丸剂及胶囊剂,8年后减量服用,至今仍间断服用。其间行鞘内注射2次,疾病CCR,已生存14年余。
5讨论
联合化疗作为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主要手段,目前已被广泛采用。但化疗祛邪亦伤正,轻则妨碍化疗的顺利进行,重则危及生命。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方面,化疗过程中正确配合应用中药,可起到增敏减毒的效果;另一方面,对于部分不能接受化疗或对化疗药物不敏感者,可单独应用中药治疗而达到CR,并可长期生存,改善预后。
中药回生汤系列基本方中天蓝苜蓿(MedicagoIupulinaL.)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墓头回(PatriniaheterophllaBunge)清热燥湿,化瘀止血;龙葵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紫河车益气养血,填精补髓。四药合用,共奏清热败毒、宁血化瘀、益肾填髓之功效,且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止血不留瘀。其中天蓝苜蓿及墓头回均系我地特产中草药,经我们体外药敏试验,表明均具有抗急性白血病细胞的作用。药理研究表明,龙葵具有抗癌作用,紫河车不仅可调节免疫,增强机体抵抗力,而且能促进凝血和刺激骨髓造血。根据急性白血病疾病过程中体内白血病细胞贯彻始终这一病理特点,结合临床常见贫血、发热、出血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特点,将基本方用于急性白血病治疗的始末,异中寓同,以期最大程度地杀灭白血病细胞;具体应用时再根据疾病不同阶段病机的转变、邪正的盛衰,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所见,综合分析后加入相应的药物,组成中药回生汤系列,同中有异,随证变化,灵活应用,体现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
临床表明,由于急性白血病起病急,变化快,故一经发现,应及早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以联合化疗为主,配合中药诱导,使疾病达到CR是获得长期生存的前提。部分并发症严重者,应在积极控制并发症的同时及时进行诱导缓解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以及儿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等容易并发CNSL者,鞘内注射预防性治疗是降低复发率、延长生存期的可靠保证。由于中药毒副作用小,价格低廉,长期服用者还可丸散之剂缓图,故在疾病达到CR以后,以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为理论指导,坚持长期服用中药巩固和维持治疗是获得长期缓解的关键。同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定期进行血象、骨髓象等相关检查,以便及时掌握情况,指导治疗是贯穿于疾病治疗始末至关重要的一环。此外,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也是整个治疗过程中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临床疗效,延长生存期,明显改善预后。
(刊登于《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11期)
六、经方治疗血证验案5则
,1麦门冬汤合百合地黄汤治咳血
李某,女,55岁,1999年3月12日初诊。患支气管扩张反复咳嗽、咳血5年,每遇冬春两季发作。月前受凉后发热、咳嗽,经西药抗炎、止咳等治疗,发热已退,咳嗽减轻。7天前突发咳血,昨夜加剧,曾咳吐鲜血8次,色红量多,兼夹泡沫,伴咽干口燥,食少便秘,心烦彻夜不眠。症见:形体消瘦,面色欠华,神情倦怠,动则气急,咳嗽频发,痰白稀少。舌质红而干,苔薄,脉细数。X线摄片提示为支气管扩张。证属气阴两虚,虚火上炎之咳血。治以益气养阴,清热凉血。方用麦门冬汤合百合地黄汤。处方:麦冬15g,百合15g,生地15g,人参10g,粳米10g,半夏6g,大枣5枚,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3月18日二诊:服药5剂,咳血已止,咳嗽、咽干减轻,精神好转,夜寐尚安,纳食微增,舌转红润,惟便秘之证仍存。原方加杏仁6g,更进5剂,咳止症平。后上方人参易党参,去半夏、杏仁,连服20剂以固疗效。此后每于冬季来临之际服上方10~20剂不等,随访4年未复发。
按:患病日久,耗伤气阴,阴伤则肺失清肃,虚火上炎;气伤则血无所主,血不循经,故发咳嗽咳血。《金匮要略》云:“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方中麦冬润肺养阴,兼清虚火;配人参、粳米、大枣、甘草益胃滋阴,补气生津;少佐半夏下气化痰,开胃行津,并防止它药滋腻碍脾。亦正如费晋卿所云:“半夏之性,用入温燥药中则燥,用入清润药中则下气而化痰,胃气开通,逆火自除”。观其脉证,阴伤较甚,且久病形神俱病,恐麦门冬汤清热养阴、凉血安神之力不足,故合用仲景治疗百合病的百合地黄汤,一则增强养阴生津、清热凉血之功,二则清心安神。诸药合用,津回病退,咳血自净。二诊时便秘未平,故加用杏仁止咳化痰、润肠通便而收功。此亦合明人盛启东“见血休治血”之旨。
2理中汤加味治唾血
赵某,男,48岁,1998年10月7日初诊。诉每早初醒,血液满口,色泽暗淡,唾出即净,翌日晨起又唾,已发作4年余。曾赴数家医院经多次检查口腔、牙龈、咽喉均正常,血液化验、胸部X线摄片及胃镜等检查亦未见异常,屡服中西药物及单方治疗均未见效,病情时轻时重。就诊时除见形体消瘦之外别无异常发现。舌质淡,苔白,脉细。仔细询问,患者平素喜热饮,若服用凉药或进食生冷食物后则出现腹泻,并伴发轻微腹痛,服氟哌酸及饮食调理后即愈。辨证为脾阳虚弱,血失统摄之唾血。治以温中健脾,益气摄血。方用理中汤加味。处方:人参10g,炒白术10g,炮姜炭10g,生地炭10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10剂,唾血止,继服10剂,泄泻竟愈,进食生冷亦无妨。随访2年未发复。
按:唾血一证,临床并不少见。究其病因,严用和认为肺伤,巢元方以为肝伤,李东垣责之于肾,而唐容川则分虚实,虚证因脾不统血引起,实证由肝不藏血所致。本例患者,晨起唾血4载,别无它症,仔细斟酌,久病属虚,结合喜热饮,遇生冷而泻下腹痛,故辨证为脾阳虚弱,血失统摄之证。明代龚居中《红炉点雪》云:“失血之证,……阴乘阳者,以阳虚而阴无所附,妄溢而不循经也”。脾统血,为后天之本,系三阴之首,脾气健则元气旺,而阴自固。今脾阳虚弱,运化失职,升降失常,统摄无权,阴血不得归经,故发本病。理中汤为仲景治疗太阴病之主方,太阴病即脾胃阳虚的中焦虚寒证。方中主药干姜温中散寒,兼能止血,炒黑后止血效果尤佳;人参大补元气而助阳运化为辅;炒白术健脾燥湿,守而不走;炙甘草益气和中;佐以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生地炭,既能防止理中汤温散太过,又能加强止血之功。诸药合用,药中病机,唾血乃愈。
3柏叶汤加减治吐血
张某,男,62岁,2001年9月2日初诊。患胃溃疡病史12年,平素纳食欠佳,胃痛隐隐,偶有黑便。3天前进食瓜果后泻下稀水样便,量多次频,经门诊输液治疗2天好转。今晨始感恶心,不时突发吐血5次,色红量多,急收住院。症见:形体瘦削,四肢欠温,面色苍白,唇甲色淡,额头汗出,视物昏花,口渴喜饮,时恶心欲呕,胃脘灼烧,腹痛阵作,大便溏黑。舌质淡,苔黄微腻,脉虚弱无力。化验血红蛋白86g/L,血小板148×109/L,大便潜血(++++)。诊为脾阳虚弱,气不摄血之吐血。治以温运脾阳,益气摄血。方用柏叶汤化裁。处方:侧柏叶30g,艾叶炭15g,炮姜炭10g,地榆炭10g,人参10g,阿胶(烊化)10g,竹茹6g,炙甘草6g,三七粉(冲服)3g。急煎1剂,频服,并输鲜血400ml。9月3日二诊:服药后仅吐血1次,量不甚多,精神好转,仍泻下黑便如泥浆。原方更进5剂,未发吐血,大便转黄,诸症减轻。化验血红蛋白已升至100g/L,大便潜血(一)。原方去人参及三七粉,余药减量,连服20剂,疾病告愈。
按:《金匮要略》云:“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方中取侧柏叶之清降,折其逆上之势而又能收敛止血;干姜易炮姜炭减其辛温之性,守而不走;配艾叶炭温中摄血,并能防止侧柏叶寒凉尅伐;地榆炭收敛止血;三七止血消瘀;阿胶补血养血;人参、炙甘草补中益气摄血;再加被陈修园誉为“是以竹之脉络通人之脉络而为治”的竹茹,寒热相济,消补兼施,且进补不滋腻,止血不留瘀,故对脾阳虚弱,气不摄血的吐血收效甚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