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跃上葱茏
45441200000025

第25章 闲言轻议(2)

绿地。若要人与自然和谐,绿色远比水泥、石板地好。此外,停车场也要隐蔽一些,

建地下停车场是上策。进出通道也不宜太宽,便捷就好。时下,“文化大革命”那样

频繁的大规模集会少了,况且滕王阁是文人雅聚、游人览胜的地方,不是首都,不是

游行集会之地,千万不要认为只有超大、豪华、硬化,才是政绩,才有文化。

要凸显人文环境。生态环境是形,人文环境是魂。滕王阁经过千年积淀,文化

底蕴深厚,这次改造要在厚重历史、涵养文化上下工夫,做足《滕王阁序》文章,使

人能作深度游。现在展出的,有的很有价值,如苏东坡手书《滕王阁序》、韩愈《新

修滕王阁记》、大型石雕“风送王勃”、民清滕王阁瓷展、六大模型等;有的创意不错,

如王咨臣以滕王阁为主题的藏品展,但分量不足;有的安排不尽如人意,如文艺演出,

不伦不类,特色不浓,水平不高,不能让人停下脚步。为此,要精心调整、充实、丰

富、优化楼内展示内容。

展示滕王阁历史。这无疑是展示的主体、重点和亮点。要全方位精彩展示历代

与滕王阁有关的名人、文、诗、书、画及后人的研究成果。要精心搜集、整理相关资

料,制作多媒体等影像资料片,并辟专室放映,如井冈山播放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庐

山播放庐山会议纪录片一样。当年,我的老师、复旦大学邓廷爵教授来南昌参加重建

研究,告诉我重建以1942年梁思成依据旧藏宋画绘制的8幅《重建滕王阁草图》为

本,我就特别高兴。这8幅草图若能展示,就很有价值。游客进馆,或先看录像片,

获得总体印象:或参观后再坐下来边看边休息,加深印象。

浓缩江西文化。《滕王阁序》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风行全国,王勃拥

有专利,南昌是原创地,所以豫章和江西文化要适当反映。现在的展馆没有江西历代

人才的综合反映。一幅“人杰图”收入80人,其中政治家、文学艺术家居多,自然

科学家偏少,如元代大航海家汪大渊、清代建筑大师雷发达等就没有;有古代而没有

近现代的人物等等。现有巨幅彩画介绍汤显祖及临川四梦,这固然必要,但“光照临

川之笔”,原指东晋谢灵运,非明代汤显祖。“地灵”仅以七山一水反映,也嫌不足。

多年来,解说与导游介绍都较简单,每每给人以江西除了唐宋三大家,就剩文天祥加

严嵩了。因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如何表现,需要重新审视,专门研究。

简介中华名楼。这方面的内容一直是空白。滕王阁是“天下第一楼”,是中华名

楼文化的一个高地,如今又是中国名楼协会的召集单位,人们置身滕王阁很自然会联

想到全国其他名楼,诸如黄鹤楼、岳阳楼、鹳雀楼、望海楼等,适当予以介绍,有利

于扩大游客知识面,增加登临兴趣,也体现南昌人的眼界、胸襟和见识。

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高水平地展示上述三方面的内容。目前,楼内展馆老旧,

楼道暗淡、单调。要配强声、光、电,设电视墙、触摸屏、多媒体等,增加游人的参

与互动。如果能有上海世博会上《清明上河图》那样的效果就更好。同时,景区要推

进低碳型绿化建设,根据节能、低碳、环保要求,建筑雨水收集、喷灌、太阳能照明

系统,枯枝落叶不出景区,全部粉碎利用,“回”到绿地。另外,还要建一些应急避

灾设施,如救护站、应急公厕以及应急供水、供电系统等。

为了突出滕王阁的高雅气韵,景区建筑应坚持仿古风格,保持唐风宋韵。所有

造型设计、命名,包括餐厅内各个包厢的命名都要紧扣滕王阁,求雅避俗。细节决定

成败,理念体现水平。要统一规划,有意识地设置一批小而新、古而雅的亭、台、廊、

阁、坊、塔、馆、苑、堂、钟、联、池、碑、雕、石刻等多种建筑艺术形式,形成众

星捧月、绿叶扶花之势。黄鹤楼现有100多处附属物,莫不与黄鹤楼相关。滕王阁有

王勃之序为底色,条件更为优越。江西的县名、南昌以历史人物命名的路名、以“八

一”命名的公共设施等命名,都很有特色,而滕王阁是南昌的文脉和灵魂,一口历史文

化深井,过去发掘不够,这次一定要抓住机遇,规划实施好。老地名也是文化遗产,

珍贵的地名、店名、路名是“活化石”,是历史的记忆,千万不要急不择名,饥不择

食,捡到篮里的就是菜,要好中择优,为我所用,合我口味,拒绝低俗、媚俗、庸俗的

东西出现。

滕王阁景区功能定位是求知、览胜、休闲、娱乐,为此,既要有购物、餐饮等

有特色的商业网点,更要有陶冶情操、增加知识的休闲、娱乐活动场所。要多设书画、

诗文、摄影、创作等展示,多办教育、艺术、学术等培训、讲座、论坛,多搞各种棋

牌、报刊阅览、比赛和公益演出等活动。长沙市夜生活有特点,多靠市场调节;安庆

市黄梅戏常年开演,有政府财政补贴。滕王阁景区要打造成江西省和南昌市的文化亮

点,使之成为有益于青少年求知的沃土,有助于中老年人休闲的净土,有利于游客览

胜的乐土。

要大力开发滕王阁旅游产品。建立旅游服务中心,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停

留在门票收入上的旅游是初级阶段的追求,开发旅游产品,历来是江西旅游的短板。

有些地方的景点可以“无中生有”,赚得钵满盆满;苏州寒山寺,凭唐人张继的一首

《枫桥夜泊》诗,不知道设计了多少市场文章。人们调侃说:“江西老表会读书,不

会赚钱;会养猪,不会卖肉。”井冈山的竹笋,庐山的茶叶,几十年一贯制,滕王阁

有什么?想什么?要有能够让游客产生购买冲动,有收藏价值的东西,急需“华丽转

身”,从纪念品、商品到食品,从创意、设计、生产、包装到出售,独具慧眼,紧盯

市场,持续创新,做系列文章。

要加强文化宣传。要有市场意识、文化敏感和文化责任,生动、持续、有效地宣传

推介滕王阁,提升文化品位,进一步开拓客源市场,强化深度游效果。如编印出版滕

王阁系列丛书,开展滕王阁征文比赛、序文朗读等活动,向游人免费赠送滕王阁相关

资料及南昌市、江西省、中华名楼游览图等。

时来风送滕王阁。滕王阁经过改造,一定会有更多临观之美和回味之思,迎接

八方胜友高朋。

2011年3月

汶川的科技抗震

据史料记载,近代以来,中国超过8级的地震有4次:1926年宁夏南部、甘肃东部发生的8.5级地震,死亡23万多人;1927年甘肃古浪发生8级地震;1956年西藏墨脱发生86级地震;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级地震,死亡6.9万人,受伤37万人,失踪1.7万人,受灾4624万人。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在这场突如其来千年一遇的特大地震面前,党中央、国务院沉着应对,科学决策,科学指挥,科学施救。中国人民迅速凝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展开了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本色与气概,赢得了世界的普遍赞誉,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

科技抗震是汶川抗震的重要特点

这是对国家管理能力的一场空间考验,也是对科技工作的一次特殊检阅。这次抗震救灾最让人惊叹的,是救援设备的现代化程度和科技施救的力度。震后3天,在震区那悬崖的山谷里,就集结了10多万解放军、武警部队和20多个专业兵种,以及地方电力、通讯、交通等部门的人力物力。很快,近400支专业救援队、4.5万医务人员赶到第一线,覆盖到每一个受灾村庄。在太空,10多颗卫星提供受灾情报;在高空,100多架运输机、直升机、无人飞机、遥感飞机彼升此降。陆地上有大型铲车逢山开路,水面上有舟桥部队遇水搭桥;寻找废墟下的生命有生命探测仪,“心理恢复车”、野战方舱医院;通讯联系有卫星电话、手机短信、图片、影像,在网络高速公路上,瞬间传遍全球。美国《华盛顿邮报》6月8日报道《在中国,高科技帮助团聚》:“不到三周时间内,从四川地震中倒塌的4所学校的教室中逃出的约8000名学生就同父母或亲戚团聚,这部分要归功于网络、电话热线和大量志愿者的工作。对那些重获团聚的孩子们来说,高科技被证明帮了大忙。”

这一切都是30年前无法想象的。改革开放造就的综合国力,为这次抗震救灾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使中国高分通过了意外的“考试”,科技工作也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作出了重大贡献。科技抗震是在汶川抗震救灾中呈现的一种新理念、新实践、新突破,无论是多军种的调遣,社会各种资源的整合,各专业部门间的协调,还是多方面专家的配合,都做到了快速、有序和高效。依靠科技的力量把地震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把抢救生命的可能性推到最高限度,把灾后重建做到最理想的程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现代国家管理能力,体现了科技的巨大威力。

科技部闻震而动,迅即投入抗震,并部署科技界抗震救灾工作。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科技部党组连夜召开紧急会议,研究科技抗震救灾工作。13日上午,科技部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精神和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精神,迅速做出了相关的工作部署和安排,采取了六项应急措施:一是迅速组织多领域专家对地震灾情和预防次生灾害进行综合技术研判,掌握第一手材料,为抗震救灾决策服务。二是利用卫星遥感、遥测等先进技术手段,获取灾后遥感、遥测等图像资料,为及时、准确掌握灾情提供有效帮助。三是根据灾区的紧迫需求,组织一批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应急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装备),尽快送到一线,服务抗震救灾。四是从科技经费中首批紧急安排500万元,用于支援四川地震灾区。同时,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再安排3000万元,专门用于支持抗震、防灾、减灾科技项目。五是立即印发部署科技抗震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发挥科技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六是尽快建立遥感、地质、建筑、医药等各领域的技术咨询专家组,随时准备赶赴一线投入抗震救灾。

5月13日下午,科技部紧急召开地震灾情和科技应对措施分析会。分析会组织部门和专家研讨分析,为党中央、国务院提供抗震救灾决策支持,研究科技工作如何服务于抗震救灾工作,听取专家关于抗震救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会议决定,要充分依靠科技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支撑,提高灾情研判的技术水平,依靠卫生遥感等高技术手段,加强对成灾机制和灾情的综合研判;要高度重视地震次生灾害的预防与监测;要进一步加强地震灾害的基础性研究和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在灾后重建工作中,要加强对住房抗震安全鉴定、饮用水安全、供电、通讯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和产品筛选和推广;科技计划要进一步加强对地震灾害预测、监控与灾后重建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会后,科技部组织的各种专家组迅速赶赴灾区。

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全面实行科技救灾是这次抗震救灾的突出特点。把脉天气、会商灾情、设计方案、提出建议,各领域的大批专家发挥专业优势,为国家抗震救灾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参考。许多白发苍苍的院士奔走在抗震最前线。地震形成的几十个堰塞湖险情,都是在水利专家参与下排除的。特别是唐家山堰塞湖,蓄水量高达2.5亿方,威胁百万人的生命安全。其抢险取得的决定性重大胜利,实现无一人伤亡的目标,创造了世界上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

汶川地震受灾人数超过4624万人,如何解决好受灾群众的餐饮、防疫、居住等基本生活保障,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首要问题,也是一次对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考验。5月16日,“5?12”特大地震发生4天后,四川省科技厅就紧急报送了《科技救灾专家咨询建议》。这些建议是科技厅组织地质、地震、环境等方面的20多位专家,根据一线灾情迅速提出的。5月19日,科技救灾专家再次建议加强堰塞湖、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以及水体污染的检测防范。建议立即引起四川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高度重视,有关领导抓紧制定应对措施。危急时刻,四川省科技厅送上百名专家参与、多角度提出的包括37项的9件建议,件件被抗震救灾指挥部采用。当幸存的1300多名北川中学学生转移后,科技部和四川省科技厅为他们安装了太阳能卫星电视和照明系统、纯净水成套设备、简易板房和无电池的手电。此外,还有10部卫星移动应急指挥系统送总参作战部的救灾部队使用,30辆抗震救灾越野车发往21个县市,10吨抗病、速生、高产的蔬菜种子投入生产自救。

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众多科研机构与科研人员急救灾之所急,想救灾之所想,首次应用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帮助解决救灾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展现出科学技术在抵御灾害中的重要性。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牵头,紧急攻关,成功研制开发出一种安全高效的净水消毒剂。其杀菌灭病毒效果、净化功能优于国内外现有的其他消毒剂,能有效地预防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发生。目前,由于灾区采用了我国新近自主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物杀蚊制剂,灾区的防疫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这种杀蚊制剂对蚊虫等疾病媒介有特异性毒杀作用,且对人、畜、禽、水生生物无毒,不污染环境,是用于蚊幼虫孳生地控制的一种安全高效的生物杀蚊制剂。地震发生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首批紧急生产5吨杀蚊制剂送往灾区,每1千克杀蚊制剂可作用于300平方米至1000平方米的范围。从四川什邡等地区的实际使用情况看,这种杀蚊制剂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的最新科研成果裂缝报警器滑坡预警仪,被首次投入到监测地质灾害的实际应用中。该仪器由发射机、天线、接收机、跟踪架及信息处理等部分组成,具有大量程、非接触监测的特点,探测灵敏度高,可以无线方式传输报警和预警信号。第一批就紧急送往四川、甘肃地震灾区300套,对裂缝、滑坡等地质灾害全天候监测,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子哨兵”。

众多针对抗震救灾而研制和投入应用的科技成果,为灾区群众提供了健康、安全的生活空间,为灾区群众生活筑起一道绿色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