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跃上葱茏
45441200000014

第14章 人文锦绣(9)

没有细致的近距离的观察,没有长期用心的体验,没有灵动的文笔,怎么会有如此诗意的描绘和真诚的鸣唱?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家是离不开生活的,而体验生活是不能一劳永逸的。当年,世旭凭借乡村生活经验写出了《小镇上的将军》等短篇;进城后与知识分子交往,推出了《裸体问题》、《世纪神话》等几部以知识分子为主题的长篇;如今他重回鄱阳湖,创作气象一新,自在意料之中。

我与世旭相交如水,知道他是一个视文学为生命、为宗教、为无可替代的人生选择的人。他年轻时生活在陶渊明故里,或许是受了陶渊明的影响,平素娴静少言,不慕名利,不坠俗务,执著于文章事业,卓然成就大家。世旭入往鄱湖小渔村,使鄱阳湖多了一双明眸,于个人于社会,都不失为一件幸事。

我去鄱阳书房看望世旭,是在他入住庙咀一年,并读到他的上述作品之后,很是为他高兴。世旭和房东领着我及县里几位文化人,驾船环游鸟岛,并从樱花谷登上长兴岛制高点。纵目远眺,碧水云天,世旭居住的庙咀,系竹溪三岛之一,镶嵌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仿若仙境。难怪世旭一见钟情,一年来后文思泉涌。

中午,县委领导特地赶来庙咀,在一家幽静的渔家乐与我们餐叙。我说,世旭慧眼识珠,你们须慧眼识“旭”。我这么说是有感而发的。

当下,我们在保护和展示“一湖清水”方面成效卓著,然而,在发展旅游,特别是在开拓客源市场和文化建设方面尚嫌不足。即便是在鄱阳县,众多历史遗存和文化古迹有待保护和开发,科技、自然类文博事业尚属空白。从县城、乡镇到村庄,几乎看不到书店、书亭、书摊,买不到介绍湖情县情的书籍资料和有文化含量的旅游纪念品。对照湖南凤凰县,那里文化氛围多么浓厚,仅沈从文著作和研沈作品就随处可见,其故居、其墓地,游客趋之若鹜,且乐此不疲。这就是名家效应,文化效应。文化决定旅游业兴衰。

县领导从善如流,说我“一语点醒梦中人”,认为“没有文化的旅游是盲游,没有旅游的文化是僵化”。一番话,引得席间议论风生,建立鄱阳湖博物馆;设立瓦屑坝移民文化节;编辑出版鄱阳湖文化丛书、摄影作品、画册、光碟;摆摊设点,广泛展销《容斋随笔》等在鄱阳诞生的和以鄱阳湖为主题的古今图书;设立陈世旭作品陈列室等等。觉得有许多工作可以做:

文化名家以自己的智慧和劳动,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社会尊重文化名家,改革发展需要文化名家。目前,我们虽然还没有条件像沿海某些城市那样,以优厚待遇吸引文化名家,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更多更人性化地关心世旭这样已经和将要入住的文化名家,重视和发挥他们的作用。文化名家无疑是鄱阳湖的一道风景、一张名片。

鄱阳湖因县而得名,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鹤的王国,亚洲内陆最大的湿地。设县2231年来,这里曾经孕育过洪皓“一门四杰”和《容斋随笔》等辉煌人文历史,如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伟大实践也在呼唤文化名家。

衷心祝愿世旭有更多的作品问世!

衷心祝愿鄱阳湖有更多的文化名家加盟、助阵!

2010年6月

故乡颂歌

省散文学会继刘浩元之后研讨朱法元散文作品,很有必要。

对于法元,我是先读其文,再识其人。当初,我获悉法元是省委组织部的干部时,甚感惊讶:“组织部还有这等写散文的高手?”今读法元新著《沉静的山歌》,更为惊喜:“真文如其人也!”法元把歌献给故乡,把心交给读者,竟是如此阳光、灵性、率真、淳朴。

《沉静的山歌》以感恩的心情、沉静的心态,唱支山歌颂故乡。这支歌主题突出,旋律明快,语言流畅,是一首故乡颂。

全书三辑,结构精妙:“故园之韵”,描述修水山水人文风物,其偏爱几近“病态”;“故事之咏”,回忆少时人生之路,一咏三叹,“精神回家”;“故人之音”,记述31位亲朋好友,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故园、故事、故人,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无不用心血、用牵挂、用思念书写,因而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教人做人,教官做民,是一部生动的人生教科书。

难能可贵的是,法元文章的特点是篇篇直抒胸臆,忧乐、爱憎、褒贬、好恶黑白分明,没有娘娘腔,没有官八股,没有云遮雾罩,文风质朴,直达本意。

近年来,我亦附庸风雅,在经历过多年的写公文、史著、论文之后,转而学写散文,并且冒昧地认为,散文无论叙事、写景、抒情,所谓形散神不散,其实就是必须讲理,“神”即理也。理分三层,曰:义理、情理、哲理。修水籍大文豪黄庭坚说:文章“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群拔萃”。(《与王观复书》)《沉静的山歌》收文41篇,篇篇在理,理能服人。即使有些触及时政,抨击世风,如忧叹“无故乡的一代”等,也不偏激不偏颇,持论平和、允当,平等坦诚地与读者交流。

《沉静的山歌》中,文多入情入理,浓情蜜意,情理并茂,情景交融。写的是青山绿水之景,至亲至爱之人,至纯至诚之事,那浓郁的山水情、乡情、亲情、友情、爱情,无不“沛然从肺腑流出”。“文章以气为主,气以诚为主”,(见《冷斋夜话》)法元深谙此道。难怪他把自己创作的体会概括为“心灵拷问,真情流淌”八个字,自然而真挚,例如《阿芳》一文,写初恋之情,就清纯感人。

散文能写出哲理,便是美文,便是大成功;读者能读到富有哲理的散文,便是享受,便是幸运。历史上大散文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勃的《滕王阁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等,都是这种哲理散文的代表作。那“醉翁之意”、“穷且益坚”、“先忧后乐”等千古名句所蕴含的哲理,让人荡气回肠,过目不忘,终身受益。法元笔下,诸如《思念无尽》《老屋》《牵挂》《忆太姑婆》等,也含有哲理,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美的享受。

法元家境贫寒,自小啼饥号寒,13岁就开始“担脚”,16岁当“赤脚教师”,20岁上投笔从戎,在故乡经历过诸多苦难。“嚼得菜根,百事可成”。法元不忘故乡,不忘苦难,犹如他笔下的“吊根草”,有生气,有灵性,有活力。他挣扎着,顽强地走出山沟,走进军旅,走向官场,走上文坛,浓浓的故乡情结,感恩心情,使他几十年如一日,人不忘本,事业有成,文章精进。

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法元清醒而执着地认为:“游子念着远方的故乡,是因为树木再高也离不开地下的根须;游子记着儿时的往事,是因为曾经的风雨成就了曾经的登攀;游子惦着故乡的亲人,是因为升腾的火焰源自不竭的能源。”这个从修水走出来的山里人,把故乡当母亲,把苦难当财富,知道山有多高,水有多深,路有多长,工作之余,他笔耕不辍,“以求感恩于人,感怀于事,奉献于世,剖露于众”。这些讲述义理、充满情理、含有哲理的散文,是他心血和智慧的结晶,绿叶对根的情意,奉献于世的努力。在这个意义上说,《沉静的山歌》是故乡颂,又何尝不是一位苦难少年成人成材的志气歌。

不必讳言,从“选材要严,开掘要深”(鲁迅语)的高度审视,《沉静的山歌》尚有“急就章”的痕迹。如“故园之韵”中的12篇文章,有10篇是今年3、4月间撰写的,可谓倚马千言,挖掘、提炼、打磨不够。

《沉静的山歌》只是法元近期“情感三部曲”之第一部“故乡情”,还有“旅途情”、“博爱情”正在酝酿之中。热切期待法元有更多从义理进入情理、从情理进入哲理境界的作品问世。

2009年12月

以教育为乐的人

吴翼鉴先生是江西知名教育家,我素来敬重的前辈。他今年77岁了,从事教育工作57年。收入教育文集体的57篇论文,是他从1980年至2003年间近200篇文章中挑选出来的,计30余万字。我在省教育厅工作过16年,与他熟识并读过他的许多文章,这次有幸又通读文稿,获益匪浅,感慨良多。

翼鉴先生对教育情有独钟。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忠诚于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执著地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热忱地服务教师、学生和同仁,即使是在离休之后,仍然无怨无悔有滋有味地献身教育。去年,他撰写了回忆录,将自己的一生概括为“买书、读书、教书、写书”的“教育人生”,反映了他心灵深处浓浓的教育情结。

教育者先受教育。翼鉴先生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好学多思勤写,十分注意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因此,他在不同岗位上,总能应对自如,游刃有余。从工作经历来说,他先后在省、市、县三级教育行政部门工作过,并长期担任领导职务,有着丰富的行政工作经验;他又在大、中、小学等多种学校工作过,既当领导又当教师,既主持校政又上讲台;他还兼任过多种教育学术团体的领导职务,编书、讲学、办刊,广泛参加省内外学术活动,交流学术。近10余年,他更是离而不休,孜孜不倦,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学术活动。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练就了他敏锐的思维能力,勤于思考问题,敏于发现问题,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他的文章立足现实,探索真理,少有空话,常多新见,敢发人之想发而未发,或想发而不敢发的见解,以富有个性的一家之言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多姿多彩的教育生涯,使翼鉴先生的文章涉猎广泛,内容丰富。有对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志等基本教育理论的探讨,有对教育家、政治家教育思想的研究,有对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制度的评析,有对建国以来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有对教育领导管理工作中利弊成败得失的理论思考,因而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