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青春韵语--心絮如歌
45441000000099

第99章 灵魂的凝望哲理的思考

——《月,阙也》赏析

自古以来,月就是个永恒的主题,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月,这个曾经照耀过古人,也曾经照耀过你我的有情物,诉说了恋人的相思,文人的失意,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张晓风的《月,阙也》赋予“阙月”以新的象征意义,写出了作者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而辩证的思考,让我们在享受美丽月光的同时,又得到艺术的熏陶。

行文的结构其实很简单,写“我”迷恋“缺”字,于是就思考人为什么不追求完美,并牵出“女娲补天”等三个神话,和自己对月缺一些所见所感。作者认为月亮从未真正圆过,现实中也没有真正完美的东西。这表现了作者直面人生的态度,也表现了中华民族挺直脊骨生活的人生态度。

什么是完美?这个世界有没有完美?以作者的审美观,残缺才是完美,这个世界上的完美就是那种残缺的美。曾经见到过断臂维纳斯图片,被那种残缺的美深深震撼过;曾经看到过一棵被狂风吹断的大树,它枝残叶落,但却给人以鼓舞的力量;也曾经见到弯弯的上弦月或下弦月高挂在天空,闪耀着迷人的光辉,把人的心也浸润得亮亮的……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是有缺陷的,包括我们周围的植物、人,及周围人的性格。作者说,“阙”简直有点像中国人性格中的一部分。是的,在中国的传统神话里,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有残缺。“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我们相信天地是残缺的(可以接受的),而且残缺的天地也是美丽的。花开是美,花落也是美;依依垂柳是美,残荷梧桐也是美;果实满枝是美,遥看近却无的小草也是美;月圆是美,月缺也是美啊……因为任何的事物中,都包含着美丽的东西,只要善于发现,任何时候都能够欣赏到美,人的灵魂能走多远,美就能走多远。

文章没有枯燥地说教,只是通过月的圆缺、花的有无和镍币、葱油饼的不够圆等事例,说明一个美学思考:世界是不完美的,也是完美的。寓深刻于通俗,寄思想于叙述,既是灵魂的凝望,也是哲理的思考,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隐蔽在缺月中。作者说,“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着”,“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这道出了我们中国人的共性: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尽管她有缺陷,尽管她有不足。我们仍然热爱世界,热爱人生!文章句式整齐,朗朗上口,多处疑问句式的使用,起到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和思考,贯穿全文思路、强化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语言凝练含蓄,思想内蕴的卓然不俗,抒情与说理的有机结合,使这篇文章独有韵味。欣赏这篇文章,就像在深蓝的夜空下,欣赏那纯洁美丽的缺月,带着朦胧的诗意,带着无限的享受,凝望着我们的灵魂,思考着我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