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青春韵语--心絮如歌
45441000000100

第100章 后记

挥挥手告别过去,有些不忍心,因为过去有许多值得回味留恋的地方,但不管怎么说,过去已经过去,那些收获和喜悦,那些记忆和悲伤,都将放入锦囊,在记忆中珍藏。

回想过去,真是浮想联翩。2003,年底开始撰写教育教学随笔,在教育在线开设了自己的教育教学随笔专帖,至今笔耕不辍,已经积累了几百万字的随笔。2003年,是我来到张家港的第一年,也许还有些不适应这里的快节奏,也许还有些犹豫彷徨,但毕竟在这里一年了,熟悉的同事和领导,看惯的花草和树木,都有一种亲切感。2003年10月,在朋友施桂湘周萍的鼓励下,我开始写一些是文章的东西。以前,我都是用笔写东西,从那时起,我开始用电脑写文章。刚开始用电脑的时候,我笨拙地不知道如何敲击键盘,那些寂寞的思想如寂寞的小草,躺在路边,无人顾念。是你们,我的朋友们给我以鼓励,让我抛弃自卑,读书、写作,自由地舞动自己的情感,让我发现我自己,让我成长为我自己。

我要感谢我们学校的校长蔡明老师,他一直如兄长一样关心着我的成长,鼓励着我。他在紧张的教学之余,指导我文章的写作,推荐我的文章,给我提供很多学习的机会,使我有机会能够接触更广阔的教育世界和文学世界,迅速成长起来。我要感谢我的朋友们同事们,他们不仅在写作上鼓励我,还在生活上关心我。我要感谢这些年来我们班的那些可爱的孩子们,也可以说没有他们也就没有这本作品的诞生,实际上我是和他们一起成长起来的。

我还要感谢网上的所有朋友!我们在网络上是那么近,可在现实中我们是那么远,那些鼓励的话语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如温馨的春风,吹拂着我的心灵,如山间的小溪,流淌在我的心间。没有朋友的帮助和鼓励,我也许还会在黑暗中摸索。衣奎伟老师,是在教育在线上见到的,他热情地推荐我的文章,而进入他的文章,才发现那洋洋洒洒的文章如大河奔涌,自己的文章只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溪;小园香径是在成长中遇到的,有才气的香径让人感觉是一个可爱的小妹妹,她活泼善良,善解人意;一叶兰舟和灵鹿是在白鹿洞里见到的,兰舟的文才和勤奋让人佩服,而灵鹿的灵气和才华又那么让人羡慕;朱永平是我在张家港的好友,既是网上的,又是网下的,虽然比他年长几岁,但论文章,却要比我老练的多,但每次见到总是叫我凌云姐;还有成长网上认识的醉梅,三朵向日葵,紫丁,菊芋花开,lay等,都是能说会写的才女,而网上的才子们就更多了,叶不开,云自闲等等,他们的才华也好令人羡慕。

文章需要灵性,更需要勤奋。热爱是第一要素,而勤奋是第二要素。从小,我就和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但要真正地走进文学,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文学作品是情感的结晶,欣赏它,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永远的寻觅和追逐。据说,风景迷人的阿尔卑斯山山谷中的一条公路边,插着一个标语牌,提醒驾车人:“慢慢走,欣赏啊!”所以我关注生活,更关注这种边走边欣赏的心境。

“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的教育,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不称其为池塘,没有感情,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的话。作为教师,我一直认为有爱才有教育。我在教学中关爱学生,在随笔中反思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我成长了,我进步了,我更快乐了。工作之余,从课堂上走下来,静静地坐在办公桌前,从容的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梳理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捕捉课堂中的某个细节,及时记下课堂中的精彩片断或者倏忽而至的灵感。

多少个日子过去了,我坚持写着自己的教育随笔读书感悟。三年来我共写了一百多篇小文章,约三十余万字,而且多是教育教学中的育人故事,也有一些读书感悟、亲情文字。有五十多篇文章已经见诸报端,发表在《教师博览》、《中国教师报》、《现代教育导报》、《现代教育报》、《新风教育》、《班主任之友》、《作文与考试》、《徐州日报》、《成长》等报纸刊物上。

走进教育,你会发现这片迷人的森林,充满着激情;走近文学,你会发现这个诗话的王国,充满着诱惑。聆泉看松,感知教育的魅力;抚案凝神,与书中人物畅谈心曲。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让我的日历每一张都在我的笔底下变得厚重,变得丰富有内涵,变成会说的故事。生活还在继续,让我们一起欣赏着,进步着,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