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青春韵语--心絮如歌
45441000000022

第22章 月光水色赤壁景,亦喜亦悲哲人情

——《赤壁赋》教学艺术镜头

(生齐背《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苏轼的前《赤壁赋》,它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下面我们听一遍录音。(放录音)

师:这篇赋给你们怎样的感觉?

生:我听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生:我感到的是一种消极、悲观,因为这是他被贬到黄州时写的。

生:我听出了“禅”意。

生:我感到文中有“及时行乐”的思想。

生:我感到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

生: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全班笑)

师:很好!同学们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解读的,,,,,,,《赤壁赋》,也是多样的。下面我们就通过讨论来感受月光水色的赤壁景,来探究苏轼亦喜亦悲的哲人情。全班齐读一遍,要读出蕴含在文中的感情。

(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找出本篇中描写“水光月色”、议论“风月”的句子。

师:写水光的有哪几句?

生:(齐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师:写月色的有哪几句?

生:描写月出: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描写月影: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生:描写月照: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描写月消: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生:我补充一点,议论风月的句子是:客引曹孟德写月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客借月议人生失意的句子是: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借月展开议论的句子是: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苏子以月借喻人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精彩。文中写“水光月色”、议论“风月”的句子很多,从整篇观之,你会觉得自己处于一种月光水色的笼罩之中,聆听一个哲人向你阐述人生的道理。怪不得前人称《赤壁赋》为“以江山风月作骨”的文章。那么你喜欢文中的哪些景物描写呢?

生:我觉着,作者写自己与客在辽阔江面上泛舟写的很美。我觉着他们好像乘坐“神州五号”,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

(学生笑)

生: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

生:我喜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作挥手状。全班笑)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作者的这一段描写蕴涵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土,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

师:从这篇文章中你们能读出作者游赤壁时心情吗?

生:能。

师:苏轼游赤壁时心情是喜还是悲呢?

(生有说喜的有说悲的。)

师:赞成喜的同学为正方,赞成悲的同学为反方,先讨论两分钟。

(学生讨论,辩论)

生(正1):我觉得苏轼游赤壁时心情是喜悦的。当时,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山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生(反2):对方辩友,请问一个遭受贬谪的人能高兴吗?

生(正3):当然能高兴,因为苏轼本来就是豪放派词人,他虽然遭受迫害,贬到黄州,但他寄情山水,以一种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胸怀和气度,在难以忍耐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当中享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生(反4):苏轼是个文人,文人没有“悲”能写出好文章吗?

生(正5):对方辩友,那照你这么说只要“悲”就能成为作家了,那我们这就去哭。

(学生笑)

生(反6):其实,这篇文章既有喜也有悲。文章先写秋夜荡舟、饮酒放歌之乐,再写箫声之悲,由此引起对天地人生的感慨,因悲生悟,最后归与坦然。

……

(掌声)

师:好。同学们的辩论很有说服力,显示了你们的口才,我很赞同同学们辨证地看问题的方法,也很欣赏同学们引经据典的辩才。下面我们讨论一下苏轼是如何劝解“客”的,又反映了苏轼的什么思想。

生:我认为苏轼是用旷达乐观征服“伤心客”的,客的伤心因月因水而起,他便仍以月以水来冲刷客的哀愁。苏轼的药方便是:月光一剂,水色一剂,苏子之言一剂,且把苏子言溶于月光水色中冲服便可。

(学生笑)

生:苏轼是用哲学思想劝客的: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是的,我承认时光一去不返,时事变化不止,但“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月缺月圆,只是形式的变化而已,而其真正的实体却一点也没有变,其实这正是哲学上辨证地看问题的观点。

生:这反映了他的积极进取精神。苏轼小时候就立下远大的志向,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像东汉范滂那样有学问有气节,为理想不惜以死相争的巨人;步入仕途之时,也曾有“胡巢何足恋,鹰隼岂能容”那种施展抱负、展翅高飞的万丈豪情。

生:也有佛老的超世、避世思想,但他入世的理想并未泯灭,“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就是最好的明证。

生:然而文中也有老庄的思想,有一种乐观与洒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多么潇洒练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多么豪放开阔!“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多么浪漫超然!

师:同学们说的多好啊!苏轼的思想是复杂的,读这篇旷世佳作,我们不能满足于从字句的表象中寻找感觉,而应从更广、更深的层次,从哲学的角度去了解这位巨人的思想性格、生活面貌、心态志趣。苏轼作为一代文学巨匠,其思想融合了儒、佛、道等不同的文化理念,呈现出比较复杂的倾向,而他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不乏合理性。看,苏轼笔下的月光如此柔美,江水如此浩渺,同学们,让我们齐读一遍,进一步去体会苏轼旷达与超然的哲思!

学生小结:这节课我们收获很大,不仅学习了文言知识,还通过讨论了解了苏轼的思想。我们很讨厌枯燥乏味的语文课,也不喜欢那种只讲实词虚词的语文课。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学习语言,语文课应该从教我们学习语言、培养语感入手,而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讨论。老师在这节课中让我们听了一遍录音,读了两遍,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有齐读,有个别读等,讨论的内容就更多了,有苏轼游赤壁时心情,有苏轼的哲学思想等。在讨论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喜欢这种课堂形式,它极大地调动了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