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思路决定出路.3(选题报告1)
45433300000019

第19章 节俭是必需的想赚钱先学会省钱(2)

但对于公司来说,“抠门”未必是坏事,“抠门”可以抠出效益,“抠门”可以抠出利润,公司的发展,有时候也可以说是经理带领大家“抠”出来的。

“抠门”就是节约,节约让我们赢得更多的资本,积聚力量去争取更大的辉煌!一位专家对沃尔玛做了一次深入调查,发现了沃尔玛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秘密——“抠”得出奇。

一个偌大的企业:从部门经理到营运总监,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都由废报告纸裁成;所有员工不能在上班时间发私人邮件,每月手提电话费必须打出清单;采购部工作人员一旦被发现与客户吃饭,要立即走人;大部分营业员不享受多种福利……我们说效益是企业的永恒主题,而关乎效益的最直接因素是成本。如何计算成本?怎样控制和降低成本?这是每个企业家极其关注的问题,也是每个企业必须认真做好的一篇“大文章”。沃尔玛连“一张废纸、一封邮件、一个电话、一次吃请”都不放过,事事处处“抠门”,可见这篇“大文章”做得既细微,又面面俱到。如此,“抠”出了低成本,“抠”出了高效益。

在黑龙江经商、办企业的浙江人,总是非常节俭,甚至黑龙江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像他们那样投资一个项目就几千万元的企业家,比我们这些小地方人还不讲吃喝,那么有钱,和工人一样吃饭、加班。原料、设备、人力都被他们算计到家了,真是‘抠门’!”

李书福现在虽然是腰缠万贯但是他仍然厉行节约,不浪费一分一毫的财富。拥有巨额财富的李书福跟普通员工一样,住职工宿舍,吃职工食堂,开吉利汽车,穿吉利皮鞋和工作服。

李书福要求职工做到碗光、桌光、地光,残渣入盘成堆,这种“三光一堆”成为了吉利的企业精神。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带头在食堂就餐,端盘排队,员工都深受感动。

李书福曾经投资4000多万元建造了专家楼和职工宿舍,而他自己还住在10年前造的房子里。员工们都说:“我们的老板赚的钱最多,个人花的钱最少。老板是个挺会‘抠门’的人”。

“抠门”绝不是该花的钱不花,而是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是堵塞“跑、冒、滴、漏”,杜绝铺张浪费,把该省能省的钱节约下来,用到刀刃上,发挥更大作用。

智慧之源

穷人:“抠门”就是小气,让人看不起。

富人: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

在细节处体现节约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被很多人认同的道理。但是不少人认为细节就是指管理上的细节、质量上的细节,其实,在开源节流方面,更要注重细节。

有人曾嘲笑包玉刚不算是一个真正的船王,只是一个银行家。

这句话讲对了一半。

包玉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船王,因为他摒弃了(或者说根本没有遵循)老一套的做法,而是用他银行家的作风、方法去管理他的船队,这种在旁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做法,却取得了成功,时至今日,又有谁敢说他不是真正的船王?

包玉刚认为,把船租给用户,主要的问题是确定船在满负荷工作进行时的最多天数,以此来确定一个固定的和可预期的延期赔偿款项,以使合同双方满意。包玉刚还努力提高旧船的操作等级以取得更高的租金,并降低燃油和人员的费用。

也许是银行家出身的缘故,包玉刚对于控制成本和费用开支特别重视。他一直坚持不让他的船长耗费公司一分钱,他总是说:

“不要跟那些与花费目标有关系的人一起休息。”他也不允许管理技术方面工作的负责人直接向船坞支付修理费用,原因是“他们没有金钱意识”。

直到包玉刚建立了庞大的商业王国,他的这种节约的习惯仍然保留着。

美国亿万富豪保罗·盖蒂说:“全心全意地注意即使是最细枝末节的地方,能节省就节省,这就是致富的诀窍。”此话说明在经商中,应力主节俭,减少开支,从中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兰州,有一个机械制造厂,1997年就拥有7200多名职工,年销售达5亿元。就是这样一个国有大型企业,1997年全年厂机关支出的办公文具费仅为2533元。为了降低成本,职工想尽了各种办法,20世纪90年代初,他们就推出了“比价采购、多元对多元”

的原辅料及配套件采购成本的办法,而且还在厂里长期不懈地推行“六个一”工程,其中仅工人每年捡回螺钉螺帽这一项,一年就能为厂里节约10多万元。该企业老总说:“丢一个螺钉看起来无所谓,但全厂7000多人,一人一天丢一个,那还了得。”

别小看点滴节约的涓涓细流,一个螺钉、一张纸也许不算什么,但积少成多,日积月累后也是相当可观的。对一个大的企业来说,随便紧一紧,每年就可节约百万元甚至千万元。

很多企业推出节约措施,不只着眼于经济效益,更注重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建立勤俭节约的企业文化。如果人人都大手大脚、挥金如土,不但抵消了企业的效益,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还助长了奢靡之风。

节俭不只是说说而已,它常常体现在许多细微的地方。从细微之处体现节约,你将得到让自己都十分吃惊的收获。

智慧之源

穷人:觉得省大钱才叫省钱,不注重从细节处节约。

富人:全心全意地注意即使是最细枝末节的地方,抓住每一个替自己或工作的公司降低费用的机会。

浪费一张纸,也会使商品价格上涨

现代公司的经营活动错综复杂,情况变化万千,但万变不离其宗,无非是“投入”与“产出”问题,并以两者之比论成败。“投入”大于“产出”的经营,必然是失败;而“投入”少,“产出”多,则为成功。当然,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这个结论又增添了新的内容:随着生产费用的提高,产出会相应减少;随着营销方式的变迁,会导致成本的相应上涨……如果经营者以节俭的方式避开成本上涨的因素,使产品价格大体保持原有水平,则会使产品更具有竞争力。所以说,节俭是公司磨砺韧性、以应环境之变的重要措施,亦是公司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一位在包玉刚身边服务多年的高级职员回忆道:“在我为他服务的日子里,他给我的办事指示都用手写的条子传达。用来写这些条子的白纸,都是纸质粗劣的薄纸,而且如果写一张一行的窄条子,他会把写的字撕成一张长条子送出,这样的话,一张信纸大小的白纸也可以写三四张‘最高指示’。”

一张只用了白纸五分之一的条子,不应把其余部分也浪费掉,这就是包玉刚“应省则省”的原则。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千古不易的商业秘诀,那就是开源节流。

真正的大商人一直把别人认为过时的东西——“节俭”视为创业守业的商道宝典。他们做生意的时候,算大账,更算细账。

经商创业,目光要远大,但同时一分钱的利润、一张纸的成本也不能小看。一个身价以亿万计的浙江商人对他的办公室人员说:

“什么?买十把扫帚还不去批发?太浪费了。”北方人曾经瞧浙江人不顺眼,就是因为他们斤斤计较,精打细算。但是,很多看似不可理喻的事,背后其实都有着清晰的逻辑关系。正因为他们对每一笔支出、每一笔花费都十分敏感,都十分计较,所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低廉成本赢得市场,成了商场上经常的赢家。

所以,很多大商人可以不眨眼地做出十几亿元的投资决定,同时又会节省每一分他认为应该节省的钱。正是这种对钱的价值的尊重,才能让投资资金发挥最大的价值。

智慧之源

穷人:一张纸能值多少钱?节约一张纸、一支笔对赚钱来说毫无意义。

富人:不要浪费每一样东西,哪怕只是一张纸,也会使商品的价格上涨。

勤俭两者不可偏废

“多挣少花勤积攒,细水长流终有钱”,其实就是勤俭两者无一偏废的结果。俭以节支,勤而且俭才能裕财致赢,否则,用之无节,犹如漏后不堵,必致财源流失。由此可见俭字之至关紧要,勤俭两者不可偏废。

中国商人的勤俭在全世界都是有名的。让我们看看康奈集团总裁的女儿郑莱莉。

郑莱莉大学毕业后,被父亲安排到康奈上班,这位“大小姐”没有坐办公室,她的第一份工作是下车间,做皮鞋。

这位“大小姐”的手,被做鞋的剪子磨得满手大水泡,一位老师傅看着实在心疼,向她的父亲求情,可并没有得到“同情”。半年后,郑莱莉熟悉了做鞋的流程,又加入了公司英大认证的管理工作,如仓库盘点、组织员工培训等。1998年年末,康奈通过了ISO9002认证,郑莱莉早出晚归得来的成绩,也得到了公司上下的肯定。

这体现了浙商的“勤”。

做上副总裁位置的郑莱莉,并没有像当代某些年轻人那样认为,事业有成的她现在是享受的时候了,反而认为,第一代浙商依旧是他们这些第二代人的学习榜样。“他们的创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更主要的是他们的勤俭。”身为副总裁的郑莱莉,依旧保持着勤俭的作风,“我所接触的第二代浙商企业家,大多能保持着前辈的勤劳俭朴作风。”在她看来节俭并不过时。

这体现了浙商的“俭”。

懂得勤俭的人都会不断积蓄财富,不懂勤俭的人,即使家财万贯,他所拥有的财富也会慢慢消失的。

智慧之源

穷人:既要节俭,又要勤快,活得多累啊。

富人:勤俭持家,方能致富。整天花天酒地的老板,肯定做不长、做不大。

算大账,更要算细账

勤俭节约,艰苦创业,已成为绝大多数公司成功的重要前提。

有这么个故事,某总经理的儿子风流成性,挥金如土,而这位总经理却粗茶淡饭,清心寡欲,从不乱花钱。有人问他:“为什么你儿子用钱那么大方,而你却如此节约?”他回答说:“他和我情况不一样。他有个亿万富翁的父亲,而我却没有。”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可以说是富甲天下了,可他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心劲儿却让许多小康之家都自叹弗如。他经常亲自审查成本开支,要求成本计算到小数点后3位数字,就连对油桶盖子这种小事,他也不会放过。1897年,他写信给下属一家西部大炼油厂经理,质问他:“为什么你们提炼一加仑油,要花一分八厘二毫,而东部炼油厂干同样的工作,却只花了八厘一毫?”

还有,在购买鞋子的时候,大部分富翁对鞋子的最初价格不怎么敏感,而是对质量更为关心。这些对质量很敏感的人是根据使用期成本定义质量的。

金融大鳄索罗斯对此有着精辟的分析,他说:“1000美元的鞋子和50美元的鞋子,你会觉得哪个更便宜?大多数人当然会选50美元的,而我要告诉你,1000美元的鞋子其实更便宜。”

对于这个奇谈怪论,索罗斯是这样解释的:“我有一双意大利产的皮鞋,当初买的时候花了1000美元,现在已经穿了10多年了,这期间已经换过两次底了,但质量仍然很好,看上去像新的一样。我觉得我的这双皮鞋比我儿子50美元买的运动鞋要便宜得多。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我们一起算算它们各自的成本吧。买这双皮鞋的时候我花了1000美元,在这10年中给它换过两次底,每次花费50美元。在这10年中,我大约穿了2000天(当然不会每天都穿这双鞋)。我为这双鞋付出的成本是1100美元,将1100美元在2000天中分摊,平均每天所需要的成本为55美分。让我来告诉你我那年轻的儿子在鞋子上的花费是多少吧。他买的鞋子平均在50美元左右,但他每年穿破(指坏了或者款式过时了)大概7双‘名牌’。

他每双鞋子的寿命大约在40天至50天之间。每双鞋子的成本在1.25美元至1美元之间。考虑到这些数字,你再看看,每天谁脚上的鞋子会花更多的钱呢?”

索罗斯的分析确实有道理,我们不能只看一些东西的购买价格,还得关心这个产品买回家后它的使用率、保管维修费、折旧率等。因此,下次再买一些所谓最新款的时装之类的东西,要先想一想索罗斯的分析,然后再决定你是否还要购买那些你穿过一回就放在衣柜里收藏的东西。

凤凰卫视大老板刘长乐有句名言:“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最好是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看来,节俭在今天的商人中似乎得到了升级。

不要鄙视小小的一分钱,小东西的力量也是很伟大的!有钱的人所以会赚钱,能赚钱,关键在于他们能省下今天能看得到、抓得住的钱。

智慧之源

穷人:算得太细了就变成了镏铢必较,就是小心眼。

富人:在经营管理、成本分析之中,要追根究底,分析到最后一点。

真正的老板都是俭朴的

真正的大老板是节俭的,因为他们深深地晓得自己的财富来之不易,同时也正是这种节俭的精神使他们的财富得以一步步的积累起来,并最终成就自己的事业。

台湾富豪王永庆开始的时候卖1斗米只赚1分钱,利润低微。

后来又开碾米厂,扩大经营。卖米碾米,一天下来浑身是灰,别人每天洗个热水澡要花3分钱,王永庆则无论天寒地冻都洗冷水澡,这就等于1天多卖3斗米。凭着这种节俭精神,在嘉义城26家碾米厂中,王永庆的米厂排在了第三位。

宗庆后在做杭州上城区经理时,常常骑着一辆三轮车,白天黑夜一个一个学校去送货,为的是节省单位的车费开支。正是一分一厘的积累,才有了今天娃哈哈的大楼、厂房。

宗庆后经常和员工们一起吃住在厂里,工作更是没白天黑夜。

可他从不因为有了娃哈哈这样的公司,而摆阔、比富,无边际地享受。

宗庆后是这样对员工们说的:“娃哈哈的产业不是老辈人留下来的,是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是买十个扫帚去批发、卖一箱冰棍挣一毛钱换来了今天的娃哈哈。”

中国商人务实,信奉“大楼从一砖砌起,财富从小钱攒起”。

遵循着老祖宗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的理念,他们处处信奉节俭,即使自己是很有钱的大老板。

许多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的衣着和日常生活与工薪阶层相比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身价上10亿元的时间集团老总李卫军尽管有四家酒店,却常常自己开着一辆奇瑞QQ车到大排档吃晚餐。

飞跃老总邱继宝口袋里总放着两包香烟,一包中华牌,一包牡丹牌,来客人递中华,自己独自抽牡丹。问其原因,他们的解释惊人地一致:习惯了。

贫困时他们节俭,是为了以后的富足;富足时他们节俭,除了习性,是为了创更大的业;当事业成功,自己有了钱,他们对奢侈消费豪华摆阔没有兴趣,更看重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提升人生的意义。

智慧之源

穷人:大老板都是奢侈的,大把大把地花钱,吃香的喝辣的。

富人:越有钱越节俭,节俭是有钱的前提条件,不节俭的人根本成不了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