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
45429600000007

第7章 学会调节情绪(1)

教学目的

教会学生正视消极情绪的存在,认识情绪对个人心理发展的作用。掌握可以运用的一调节情绪的方法,使身心保持愉快。

教学要点

1.使学生既要承认积极情绪的存在,更要承认消极情绪的存在消极情绪的存在并不总是对人有害,处于一定范围内的消极情绪属于人的自我心理保护,有利于我们适应社会生活。趋利避害。不承认消极情绪的存在,或者极力掩饰自己的消极情绪而不去寻找发泄的渠道,只会加重消极情绪的程度,这同讳疾忌医的道理完全一样。一个人本来痛苦,却极力掩饰,不承认自己的痛苦,这样做会使自己更痛苦,无形中也谢绝了朋友的善意的心理安慰,使自己生活在一个孤独、封闭的世界中。消极情绪与积极情绪是对应的两个概念,二者属于同一个范畴,没有消极情绪,何来积极情绪?更何况消极情绪的存在也不是一点作用也没有,消极情绪经过有效的调节,完全可以向积极情绪转化,,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们的情绪其实就是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复合体,处于两个极端的人是没有的。现图示如下:积极的情绪

人和情绪

消极情绪

总之,要教会学生正视消极情绪的存在,这样才能为学生调节消极情绪、保持心理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认识情绪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作用

(1)情绪是儿童早期适应生存的首要心理承担者。

人类婴儿先天地具有情绪反应的能力,从而使情绪成为早期婴儿适应生存的首要心理承担者。此处所说的“心理承相者”是什么意思呢?人类婴儿从种族进化中获得的情绪大约为8—10种,称之为基本情绪,如愉快、惊奇、厌恶、痛苦、惧怕、愤怒等。对于婴儿来说,每种具体情绪都有不同的体验和外都表现,而且各有不同的适应功能。例如,新生儿用哭声反映身体不适,以微笑反应舒适愉快,以皱眉、摆头等表示厌恶等。

这些都是与生俱来,不需要特别学习的。正是婴儿的这种先天情绪反应的能力,使父母能及时察觉婴儿的需要,以便更好地哺育自己的小宝宝。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就会“察言观色”,即会看人眼色行事。孩子靠的就是人的面部表情、体态语言,从而觉察成人的内心世界,指导自己的行动。在这里,情绪帮助儿童进行判断。非常明显,儿童并没有依靠语言,可以说情绪(尤其是面部)表情也是一种“语言”,它同样可以用来与人交流、沟通,起与语言一样的作用,其作用有时甚至不是语言可以代替得了的,所谓“心领神会”、“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对其最好的说明。

(2)情绪组织和激发儿童的智力加工。

儿童在新异刺激的作用下,就会主动地对这个新异刺激进行探究和学习,而激发儿童去探究,必须要有兴趣的激发与维持。兴趣是先天性情绪,儿童小时候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有浓厚的兴趣,如此时教育不当,儿童对事物的兴趣日益减少,不管以后新异刺激有多么新,也很难引起儿童的探究与学习活动。

在儿童的探究过程中,兴趣支配的探究活动为儿童带来欢乐,欢乐反过来又强化儿童的兴趣,兴趣与欢乐交织在一起,形成良性循环,维持儿童探究活动的进行。而在这种背景下活动的儿童最富于创造力。现代社会,儿童的智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常常是人们谈论的焦点,人们的注意力往往放在培养儿童智慧与创造力的具体方法上,而培养儿童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支持他们探究以及人们经常挂在嘴上的“破坏”活动,却被人们忽略,真可谓得不偿失。

在对待儿童的时候,要求儿童顺从成人的意愿,忽视甚至不顾儿童自己的兴趣,千方百计要求儿童循规蹈矩,视听话的孩子为好孩子,教学时要求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以至亦步亦趋,这样就会扼杀儿童生来就不怎么茁壮的兴趣与创造力里的萌芽。

3.掌握个人可以运用的一调节情绪的方法,使自己身心保持愉快在教材中,教给学生的方法是出了问题后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里再补充一点,即如何防患于未然,发展积极情绪,承认自己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个体有权将它们表达出来,至少是向自己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可以为我们自己创造一些情景,表现自己的情绪,具体做法如下:(1)试着听一些自己喜欢的音乐。音乐开始时就闭上双眼,让自己的感觉随音乐的流动而流淌。

(2)和一位知心朋友呆一会儿,双方进行坦诚的对话,每个人谈出自己关于某些问题,关于他人和关于自己的真实看法。

(3)有空多坐下来写写自己一些真实想法。

(4)读一些文学作品,如小说、剧本,或看电影、看电视。有时你会被这些作品中的情节所吸引,不由自主地替作品中的人物掉泪,或同情、或愤怒、或惋惜、或唏嘘不已,这时你和作品中的人物一样在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对别人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时会为自己惹上不必要的麻烦,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像你这么坦诚直率。所以再三强调一下,最好还是单独一个人,自己向自己自由表达情绪。

教学安排

一、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良好的榜样

社会认识派的心理学家班杜拉曾提出和研究了有名的观察学习概念。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他生活中重要人物(如父母、教师等)的行为而获得社会行为的.如获得助人、情绪表达等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一个极为生动的例子是,幼儿经常目睹自己的爷爷或父亲喷云吐雾,他自己时不时也做些类似的动作,觉得很好玩。儿童之所以表现抽烟这一动作,原因就在观察学习的存在,没有人有意教孩子这么做,但他的爷爷或父亲在这一动作系列过程中所起的榜样作用是不能忽视的。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1.注意过程,即观察学习者对观察对象或榜样的某种行为或特征加以注意。

2.保持过程,即观察者将观察到的行为储存到自己的大脑。

3.复制过程,即观察者将自己头脑中储存的榜样的行为表现出来,表现出和榜样近似或一样的行为。

4.动机过程,即外界是否存在某种奖励或惩罚,以使儿童决定是否对榜样的行为进行观察学习。

从观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榜样的重要作用。这真应了这样一句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榜样不一定是活生生的,它可以是以各种媒介所表达的学习对象,如影视、小说中的英雄人物,有时候动物亦可担此重任。

班杜拉认为,活的榜样对于儿童的社会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儿童通过对周围活的榜样的观察,了解到在特定情境中,哪些行为是被允许和鼓励的,哪些行为是受到禁止或不能做的,从而逐步使自己的行为日趋符合社会行为规范。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观察学习并不需要对学习者特别的奖励或惩罚,用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术语来说,就是“强化”。因为榜样本身就是一种强化。至此,我们可以将观察学习的概念归纳为:儿童由于看到榜样受到强化,从而也使自己受到强化,表现出与榜样一样或近似的行为的一种学习过程。

儿童社会化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情绪社会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观察学习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心理过程。上述理论给教师的启示就是在儿童情绪社会化中千万不能忽视榜样的作用,那么树立怎样的榜样才更有利于儿童在情绪方面的观察学习?

1.活生生的榜样。这种榜样是现实生活中观察者所接触到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这些榜样在某些方面与观察者有一些相似之处,再加上现身说法,会被观察者理解为自己经过努力也会达到榜样的水平,同样会受到奖励会受到表扬。此时。活生生的榜样必然是在现实中可以触摸到的,不会让人感到离自己很遥远,这种切合观察者实际的榜样对他们来讲最具有现实性,也最具有吸引力。

2.教师自己的榜样作用。教师不能忙着为学生寻找、树立可以企及的榜样,却忽视了自己这个随时随地对学生起榜样作用的榜样。教师在学生的生活中属于重要他人,其一言一行,对学生影响甚大。

3.榜样不宜树得太多。榜样树得太多太滥,其作用就会大减。因为“人人皆可成尧舜”只是我们最美的理想,就是这一个理想推动我们去努力,但理想不等于现实,二者之间还有一段距离。如果降低标准,将二者等同,一时间又没有新的理想出台,我们的工作就会停滞不前。榜样之所以为榜样,首先就表现在量少——少而精。总之,榜样一定要树,但也不能搞形式主义。

二、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指的是对某一知识或问题的教学要在不同的情况下多次进行,每种情况下的侧重点又不一样,从而达到对这一知识或问题的全面而又深刻的理解。情境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实的情境;二是指模拟的或近乎真实的情境,即靠近真实生活的情境。不难看出,这种教学方法的真谛就在于使教学更加贴近真实生活,教学离真实生活是更近了,而不是相反。由于情绪本身的特点以及它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结合小学生的认识特点,运用情境教学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是非常合适而有效的。

就真实情境而言,这意味着只有当出现了情境问题,才是教学的最佳时机。如果不具备这种真实的情境,教学就失去了针对性,引不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与认可,教育效果更是无从谈起,教师所讲的一些方法、道理,会被学生认为是知识而装在自己的脑袋里,如果不考试,这些知识以后会失去用武之地,乃至消亡。可见情绪辅导中真实情境的重要。

真实情境虽然好,是我们最期望得到的,但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种原因,只是几个美好的肥皂泡。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就在于真实的情境,尤其是消极情绪及其发生所处的背景不可能按我们的需要随时随地出现,也就是说,真实情境出现与否以及何时出现,是教师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在此情况下,如果教学只依赖真实情境的出现,就会使自己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被真实情境牵着鼻子走。难道我们对此就束手无策吗?不,还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在教学当中尽量创设和模拟类似于真实情境的情境,以免使教学脱离实际生活。

人为创设的情境当然比不上真实情境那么生动实际,但总比没有情境,只凭老师一张嘴讲授强许多,教学也不会被学生视为教师干巴巴的说教。人为创设的情境要想更为逼真,必须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如投影仪、录像机、多媒体计算机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技术的出现,就是针对传统教学脱离实际和真实情境而出现的。

真实情境中的教学这里就不多讲了,下面就人为创设情境教学举一个例子。

情境(需用录像机或多媒体计算机展示):

一名小学生在回家途中必须经过一座山,这座山上有好多庙,庙里又有好多凶神恶煞似的阎罗、金刚之类。这名小学生经常随父母去庙中烧香,对这些凶神印象很深刻。每当他晚上回家路过这座山时,由于没有路灯和行人,他就非常害怕,浑身出汗,一路小跑,不敢回头,一直到看见前边不断闪现的灯光,他才松了一口气。

教学设计

1.当小学生脸上出现害怕表情时,先停下录像机,让学生辨认这为何种表情,以及产生这种表情的原因是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归因,将这名小学生害怕的原因归为他对山上庙里神像的敬畏以及由此带来的所谓有“神”的山的神秘感。

3.此时教师继续放录像,当看到这名小学生一路小跑来躲避害怕,可提问:“你如果是这名小学生,你会采取什么办法来对付害怕?”

4.学生的回答可能各种各样,教师可对其进行归纳,如有人认为神像没什么好怕的,教师就可借机用录像演示神像的制作过程,并将黑暗中的山与光明中的山作一对比,让学生明白,山还是那座山,只是所处时间不一而定,不值得害怕。

5.演示这名学生在别的情境中的各种害怕,引导学生分析归因。

这次教学的目的一来是教会学生对付害怕的办法,二来是让学生对害怕进行思考,寻找害怕背后的原因,抓住事物的本质,提高情绪认识水平和对情绪的调控能力。

我们经常讲现象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形式,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情绪是现象,是表现人的内心需要满足状况的本质。仔细想来,每一种基本情绪都与人本身的需要的满足状况有关。举例来说,愤怒是反映人的某些意愿受到别人的阻挠和干预,自己不能如愿;某人兴高有可能是他的成功,需求得到了满足;一名学生患了考试焦虑症,那是因为他极力想在考试中获取好成绩的需求一度未能实现,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不信的话自己可以逐个进行分析。

既然我们认定情绪的本质是反应人的需求状态,服从于人的大脑的指挥,那么情绪辅导的教学只能抓住这个本质,在提高学生的情绪认识能力和调节能力上,不能热衷与知识传授和具体的调节方法,舍本逐末。情绪教学对于我们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这一深层的目标非常有用,它可以使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至于真实情景下的教学情况会更好。身处其中,学生有切身体验,会积极参与教学,教育效果会很不错,美中不足的是这种真实情境很难按需发生,而且教师面对突然发生的事件,应有充分的准备,事先对此类事件应有所预期和设想,充分施展自己的教育机制,抓住一切教育机会,不让教育机会自生自灭。

不难发现,情景教育的核心因素只有两个:

1.用真实或近似真实的情景,以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与经验,使学生感同身受,积极参与教学。

2.实际上情境中的事物,具体到这儿就是人的各种情绪是不一样的,展示在人面前的只是事情的某一侧面,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情境中学习,非常有利于学生对事物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使教育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三、个别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