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
45429600000014

第14章 提高交往水平(2)

儿童的人际交往心理的发展,在不同年龄有不同的表现。5—6岁左右的儿童不仅能识别自己的作用,而且还能够识别父母以及家庭其他人员的作用。他们已经能把自己作为家庭中的一员来对待,有了家庭成员的观念。这时期的儿童人际关系已出现复杂性,虽然在游戏中还不能很好地合作,但在幼儿园老师的帮助和监督下,能积极地参与各种小型的集体活动,而且在活动中逐渐知道很多任务的完成需要人际合作。

步入小学后,儿童的交往范围增加,从幼儿期主要与家庭成员交往(包括与一部分幼儿园伙伴的交往),扩大到与家庭以外更多的成员交往。其中.同龄伙伴由于发展水平上的接而成为重要的交往对象,同伴交往也是儿童实现社会化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小学儿童与父母成人之间的交往带有明显的不平等性,成人是小学儿童的教育者,照顾者,而孩子则是受教育者,被照顾者,两者的不平等性决定了孩子无法冲破成人的樊篱。只有当他们与同学交往时,才能使之感受到自由平等的愉悦。这种人际心理的体验使之更加自觉或不自觉地致力于探索伙伴人际关系,并从人际交往中发展其社会交往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力。

虽然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父母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同伴交往的作用确是父母所不能代替的。父母提供情感上的安全感有利于儿童探索环境和与他人进行交往,而同伴交往则对学习社会技能有特别的意义,有些社会性技能只能在同伴交往过程中才能学会和掌握。同伴特别是朋友对儿童的情绪发展与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朋友教会儿童了解情绪的暗示作用,能给他们以情绪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应付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张和压力;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身体和认知的发展,儿童常常从同伴那里学会玩游戏、搭积木等。因此,儿童的同伴交往对儿童发展的各个领域都产生着影响。

小学生进入学校、班级,意味着开始与各种背景烙印的同学进行交往,因而他们从事的活动也就更丰富多样,交往形式更为复杂,并在各种学习活动、集体活动、文体活动、劳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小学生的交往心理发展主要反映在友谊,同伴集体交往和伙伴的接纳交往等方面。

1.小学生之间友谊的发展

小学生之间的友谊是指其与接近友好的同伴同学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亲密人际关系。友谊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它提供了小学儿童社会技能,交往中的合作和竞争.自我控制,情感认知等活动的机会,为日后人际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小学生很重视与同伴建立和发展这种友谊并从中得到各种学习和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支持。

儿童对友谊的认识是逐渐发展的。对“什么是朋友”“别人如何向你表示他是你的朋友”等问题,6—7岁的孩子认为朋友就是一起玩耍的伙伴;9—11岁的儿童强调相互同情和相互帮助,认为忠诚是朋友的重要标准,朋友关系应该是比较稳定的。儿童选择朋友的理由包括他们的积极人格特点(如勇敢善良或忠诚)及志趣是否相投等。儿童先认识同伴与自己的相似性,大约4岁以后的儿童都能非常准确地说出有关与同伴之间的相似性,而认为朋友与自己的不同之处则要在9岁以后才能达到。

小学生的交往友谊的特点是亲密性、稳定性和选择性等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显现出不同的特征。塞尔曼认为,儿童的交往友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不稳定阶段(3—7岁):儿童这个时期的人际交往友谊的关系还很不稳定。朋友只是一个玩耍的伙伴,他们所理解的交往友谊就是能在一起玩,他还明显地带有学龄前儿童典型的游戏人际关系。这时候儿童的对人即友谊的选择对象就是能与自己一起玩乐的小伙伴。

(2)单项帮助阶段(7—9岁):这个时期的小学生对交往友谊的理解反映为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要求朋友处处要听自己的。如两个向来很要好的小朋友突然吵起架来,问他们为什么吵架时,回答道:他不听我的。

(3)互相帮助阶段(9—12岁):这个时期的小学生已经能够互相帮助,他们对交往友谊的交互性开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有明显的功利性的特征,所以当出现厉害得失时难以继续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反映出能“有福同享”却不能“有难同当”的特点。

(4)亲密的共享阶段(12—15岁):这个时期少年儿童的交往心理有了很大的发展,认为朋友利益可以分享,同学之间保持忠诚,发展信任并开始形成“同甘共苦”的友谊。对同学朋友的描述进入到心理品质的理解,不仅仅把行为作为交往标准而更多地考虑共同的兴趣指向。此时同学之间的人际友谊开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很亲密的同学之间,他们可以互相倾诉不愿告诉父母和老师的秘密,他们共同讨论行动,制定行动计划,在实施计划的行动时相互帮助,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5)稳定阶段(12岁开始):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和对朋友的选择性不断加强,对朋友的要求更加严格,并在此基础上的交往友谊能持续很长时间,有的成为终生来往的朋友。

这五个阶段是小学生交往心理发展的连续阶段,不可分割。同时要意识到,儿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相同年龄的儿童其发展水平是可能不一样的,这个差异与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有关,也同家庭背景有关。

2.小学生的同伴群体交往

小学生与同伴的交往逐渐发展,这个发展与年龄增长相关,埃里斯认为,儿童与同龄伙伴交往越多,与成人交往越少,其同性伙伴的发展与年龄成正比。

小学时期,儿童人际关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同伴群体”。同伴群体的影响是通过同伴人际交往实现的。小学生同伴群体有四个特征:(1)在成员共同认可的一定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相互之间交往,不承认其自定的规定的同学被排除在群体之外;(2)限制成员的群体归属感;(3)具有明确的或隐含的行为标准;(4)逐渐发展使同伴朝完成目标一起活动的群体,不断吸纳群体外的同学参加到群体中来,也经常有不被认可的“异己分子”被“清除”出群体。

小学生同伴群体可分为有组织的群体和自发的群体两类。班级是最常见的有组织的群体。自发群体就是小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相似性而构成的一种松散群体,自发群体是小学生群体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在自发群体中,小学生能够向同学说出自己的爱好性格以及一些不愿对父母说的秘密话。因此,作为老师,应该重视小学生的这种自发的同伴群体,了解他们的活动特征及其“头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小学生群体,对症下药,真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3.小学生的人际交往接纳

小学生的交往关系单纯真诚,不会作假,所以有些同学被大家接纳,有的同学不被大家接纳,还有一些同学既不受人注意也不去注意别人。这些交往关系都暴露无遗地显现在他们的交往活动当中。评价小学生同伴接纳性的最为常见的方法就是社会测量法,这种方法要求小学生回答最喜欢的同学,第二喜欢的同学,依此类推。通过这种测量方法我们可以知道哪些是有不同的争论的,从中可以了解同学的人际交往。人际接纳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