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宁乘车走南梧322国道,一个多小时,我们便到达56公里处松杉拥簇、葱茏一色的一个关口,在关口北面的山脚下,便见一块一米多高的石碑上刻写着三个字:昆仑关。那是用红漆精描的三个字,阳光下,如鲜血淋淋。
我们沿石阶上山。此时刚好雨过天晴,云锁远山。只几分钟,我们便走到山顶上的纪念亭,亭中石碑,上刻杜聿明将军书写的“阵亡将士碑文”。碑文记叙了昆仑关战役“无日不战、无战不烈”的经过。看完碑文,当我回身远望右翼远处的纪念碑时,心中不仅浮想联翩……史载:1939年侵华日军为截断中越国际交通线,派遣精锐第五师团和台湾旅团在钦州湾龙门港等地攻击登陆,而后沿邕钦公路长驱直入攻陷南宁,12月4日进占昆仑关。为粉碎日军阴谋野心,国民政府调集了3个战区9个军30万兵力,大战14天,终于30日克复了昆仑关。为了民族的生存与尊严,我们有15000名将士长眠在了这片青山。逝者一去不能回,然而参加那次战役的岂止是这15000人!?如今,那些活着的人们虽然已进入残烛之年,但他们为国为民的牺牲精神也进入了残烛之年了吗?今日,当我满眼看到从大学校园出来的那些只知西洋与东亚而不知自己基本的历史的所谓莘莘学子时,我不仅愁绪绵绵,精英且如此,大众又何堪?……看完碑文,接着沿3米宽的石道继续而上,又几分钟,我们便到达更高的一座山顶。山顶上一块被苍松翠柏和杂树四围的约1800平米的平地中央,高耸着阵亡将士纪念塔。初未在意,待我细细观看完塔身的碑文、落款的姓名,并看到塔顶隐隐约约还有些蓝色的国民党党徽时,我惊呆了,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悄声问身边的一位“老广西”:这纪念碑,这公墓墓园是国民党时期建的?经历了“文革”的时代它竟然安好无损?“老广西”说:“是。”
我又一次激动了,重又围着这纪念塔走了三圈,我好像听到了历史的风声,看到了68年前的血与火和在血与火中我方和敌方那无数的身影。我在想:死难的岂止是年轻的有意义的生命,在60多年后,敌方的那些曾经参与了这场战争的活着的人们,还会觉得为那场战争付出生命有意义吗?抑或他们的后人仍然会觉得那种牺牲还有意义?!我在想: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60多年过去了,我们究竟应当从这场战争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当然我还想:无论是什么原因,这个历史的记载物能够在今天仍然得以保存、保护,而且是得到国家的保护并受到包括共产党人在内的各族人民的参观、凭吊,这至少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成熟了,中国人民成熟了,而且,一部中国人民追赶现代化的大历史的客观的重写,也应当正在其时……就在我浮想联翩之时,突然天空又是风起云涌,暴雨骤至,然而,在暴雨中我没有打伞,我在暴雨中思想:今天,这个世界总体上还是不成熟的,因为不公到处存在,而解决的办法依然简单……所以,在面对字迹模糊的英雄纪念碑时,我内心好像有一团火。但是,这火却烧得是那么茫然。
汽车起动了,昆仑关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就像发生在68年前的这场远去的战争的硝烟。只是,硝烟虽然远去,历史却并没走得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