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风沙线上的绿色长城
45424200000008

第8章 生态建设(4)

退耕还林工程要实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落实政策是关键。 林场始终把政策兑现作为退耕还林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国家退耕还林补助粮、款的兑付报账制,由生产科、计财科建档立卡,按照上级检查验收后下达的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分场职工手中,让分场职工吃上“定心丸”,保证了国家政策的落实。

四、退耕还林采取的主要措施——广泛宣传发动,提高思想认识。 退耕还林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直接关系到分场职工的切身利益。 为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对国家以粮食换生态重要性的认识,及时召开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并采取标语、简报、会议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了干部职工的参与意识,增强工程建设的责任心,从而调动广大干部职工植树造林、保护植被、维护绿洲生态安全的积极性。

——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按照总场负总责,生产科牵头,相关科室配合,分场具体实施的责任机制,建立行政和业务“双线”目标管理责任制,将退耕还林工程的抚育管理、补植完善等纳入分场目标管理责任书,作为分场领导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

——创新管理机制,整体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在工程建设中,从任务安排、合同签订、规划设计、施工组织、检查验收、政策兑现、档案管理到后期管护等各方面入手,严格规划设计标准,严把区域、地段、地块选定关,规划设计和建档立卡关,苗木调运和栽植关,检查验收关,规范工程管理。 在管理运行机制上,实行“职工承包、分场组织、总场管理”的办法,通过总场与分场、分场与职工签订退耕还林承包合同,分户建卡,以场建账,做到了政策引导与分场职工自愿相结合;在造林施工过程中,总场下派工作组进驻造林现场跟班作业,加强技术指导和工程监理,保证造林质量;在检查验收中,制定严格的验收管理制度,对技术人员进行统一培训,要求验收人员严格执行各项技术规程,坚持“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对验收结果实行终身负责制;在政策兑现及资金管理上,严格按照检查验收结果和《退耕还林条例》规定程序进行兑现,封闭运行,杜绝了挤占、挪用、截留现象的发生;在档案管理上,对相关资料、文件进行收集、归类,做到档案齐全,填写规范,装订整齐,分类专柜储存,专人管理,整体推进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 近年来,由于民勤生态环境恶化、持续干旱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实,给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增加了一定难度。 林场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注重科学技术的综合应用。 一是在规划设计上,按照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产业结构调整与林场增绿、职工脱贫致富的现实需要,突出加大生态林比重,条件适宜的分场发展枣草间作,做到了生态建设和职工增收有机结合。 二是采取了多种退耕还林模式,坚持一切从林场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生产潜力和工程综合效益,适当集中连片,创造了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符合职工愿望的纯灌木生态型、灌木混交生态型、枣草间作型三种退耕还林模式。 三是坚持以成活为核心,推广应用了一批实用技术,在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基础上,选择了梭梭、花棒、毛条、红柳、红枣等抗旱性能强的优良乡土树种,把实用技术和先进的科技成果进行组装、配套,如抗旱保水整地,裸根苗蘸根、根宝和生根粉蘸根,裸根苗栽植与保水剂应用的结合,沙生营养袋苗补植造林以及栽后覆盖等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造管并举,确保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三分造林,七分管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重点是加强管护。 按照“谁栽植、谁管理、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建立严格的退耕还林管护责任制,划定责任区,层层签订管护协议合同,明确管护区域、地段,加强巡护,责任到人。 在工程建设范围内,执行“三禁”政策,实行严格的封禁措施,通过“限区、禁牧、巡护、稽查”等措施的实施,有效巩固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

五、退耕还林取得的成效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在改善生态环境、调整种植结构、促进职工增收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生态效益。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新增人工造林面积2.2万亩、封育1.5万亩,全场森林覆盖率提高2~3个百分点,初步建起以灌为主,灌草结合,造封管相结合的综合防风阻沙林草带,有效地阻止了流沙前移,使局部土地沙化蔓延的态势得到缓解,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经济效益。 退耕还林的政策性补助,给退耕职工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入;生态环境改善与农业配套措施的结合,促进了粮食增产;由于退耕还林的拉动,以草畜产业为主的后续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新增规模养殖户18户,养殖暖棚1万平方米,存栏猪、牛、羊分别达到495口、300头和6 500只。

——社会效益。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不但改善了生态环境和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同时通过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和补助粮款的及时足额兑现, 使广大干部职工真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增强了他们谋生存、求发展、奔小康的信心,极大地调动了全场干部职工投身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投入治沙造林事业。

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实施退耕还林的决策是十分正确的,它是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史上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规模大、任务重、投入多、群众参与度高的生态建设工程,是一项得人心、顺民意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实现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节 日元风沙治理工程

甘肃重点风沙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是利用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贷款进行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项目建设规模7 011.6公顷。包括:生态公益林715.5公顷,均为灌木林;经济林草及作物374.4公顷,包括葡萄321.1公顷和红枣53.3公顷;封沙(滩)育林(草)5 399.0公顷;工程治沙(沙障)522.7公顷。 新修农渠154.6千米;购置农用机械18台(辆),车辆1辆,办公设备18台(部);房屋工程480平方米。 项目实施年限为2004—2008年,项目总投资4 322.7万元,其中:日元贷款3 528.98万元,国内配套793.72万元。

一、基本情况

2004年项目实施以来,按照“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坚持“以防为主、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集中连片,综合治理、注重实效”的原则,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根本,突出沙生植被封育保护、重点风沙口生态治理和配套农渠建设为重点,采用营造生态公益林和经济林草、工程治沙、封沙(滩)育林(草)等手段,实现了“五年计划任务,四年完成”的既定目标。 截至2007年底,按设计、分年度、保质保量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任务7 011.6公顷,占五年计划任务的100%。其中生态公益林715.5公顷;经济林草及作物374.4公顷,包括葡萄321.1公顷、红枣53.3公顷;封沙(滩)育林(草)5 399.0公顷;工程治沙(沙障)522.7公顷。 配套工程中,完成农渠154.6千米;修建管护房480 平方米;采购农用机械18台(辆)、车辆1辆、办公设备18台(件)、环境监测设备16台。 四年来,通过七次审核报账,完成日元贷款3 541万元。

二、主要措施

——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 总场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统一领导和协调项目建设,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同时,制订和完善项目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实行项目管理责任制、工程监理制、检查验收制、项目建设法人制、会计核算制,强化了项目管理。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 充分利用标语、简报、电视、报纸以及创新设立的永久性中、日文双语项目标志牌等进行广泛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对项目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集中连片,规模治理,注重实效。 防沙林试验场在民昌路两侧完成工程治沙256公顷,生态公益造林189.3公顷,封沙育林(草)2066.7公顷;泉山分场在狼刨泉山完成生态公益林治沙造林293.9公顷; 大滩分场集中连片发展以世纪无核为主的鲜食葡萄86.7公顷;小西沟分场高质量、高标准建成16.4千米U型节水农渠,覆盖了全部苗圃地。

——创新完善林木管护制度。 各分场重视建后管护工作,健全完善管护制度,配备专职护林员,加大林木的管护力度,并采取多种措施防治病、虫、鼠、兔对林木的危害,保证了林木的正常生长。

——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 引进山西梨枣、河南灰枣等红枣新品种,推广了黑比诺、赤霞珠、薏斯林、世纪无核等葡萄新品种,成为项目建设新亮点。 同时,ABT生根粉、地膜覆盖技术、葡萄套袋技术、葡萄深沟栽植抗寒越冬技术等广泛应用,黏土沙障设置、封沙育林(草)区梭梭、沙拐枣营养袋苗补植补栽及人工模拟飞播黄蒿草籽等适用技术使用,提高了项目建设的科技应用水平。

——严格物资采购保障体系。 项目建设所用物资坚持了“优质低价、分级采购和就近采购”的原则,在项目采购工作管理中,做到了透明、规范、高效,保障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强化项目的监督检查。 项目建设坚持实行县级项目办自查、市级项目办复查、省级项目办核查的全程监控式检查验收办法; 各级审计部门依法审计项目执行和资金运行情况,保障资金使用合规、合法;财政监督部门及时检查资金的管理,保证了资金使用的合理性。

——主管部门高度关注项目建设。 项目建设的做法和取得的成绩受到省市项目办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4年12月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北京代表处甘肃项目官员竹下昌孝、 张阳先生到项目建设现场考察,2008年11月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中国事务所代表竹内和夫、 官员张阳先生到建设现场对植树造林项目进行中间监理, 对项目建设的主要做法、项目执行的进展、建设成效和项目管理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好评。 同时,项目区当地政府及时发布禁牧布告,宣传法律法规,提高了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三、治理成效

——治理项目区沙漠化土地6 637.2公顷,有效恢复治理区林草植被,部分地段的沙漠化得到有效遏制,控制土地沙化2万多公顷,提高森林覆盖率8~10个百分点,改善了局部生态环境,增强了红崖山水库、民武公路和民昌公路等水利、交通设施的保护能力。

——沙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项目的实施,建成了灌草搭配,封造结合,渠路林相配套的防护林体系,不仅有效地保护周边区域农田1万多公顷,使周边农区作物增收2~3成,而且也对当地的工农业生产构建了一道生态防风阻沙屏障。

——项目建设中栽植的经济林开始显现一定的经济效益。 栽植的葡萄第三年每公顷可达3 000千克,之后每公顷可达1.2万千克。

——配套工程农渠的建成,形成了单机井间U型渠供水网络,降低了水的渗漏,节水、节电10%~20%,优势凸现。同时,在原有沙化耕地上营造321.1公顷葡萄后,与常规小麦灌溉相比,每年每公顷节水4 200 立方米,全年节水134.8万立方米,对当地防沙治沙和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 对民勤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林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项目建设围绕“大地增绿,职工增收,林场增效”的目标,把项目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坚持“不开荒、不新打机井”的原则,运用“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理念,推动了酿酒葡萄、鲜食葡萄、设施葡萄和甘草等特色产业进程,为增加职工收入,壮大林场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运用“参与式规划、合同制造林、报账式支付、招标式采购、制度化管理”的动作模式,推动了林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改革进程,培养和锻炼了一批观念新、肯吃苦、能干事、善管理、作风硬的中坚力量,为今后更大规模地参与外援项目奠定了林业管理人才基础。

——项目建设内容的安排突出了综合的理念。 主体工程建设包含了生态公益林、经济林、封沙育草、工程治沙等子项目;配套工程中既包括节水灌溉U型渠建设,又有农用机具、工作用车和必要的办公设备及环境监测设备的采购。 这种综合一体规划设计的思维模式与建设实践,既突出了重点风沙区综合治理的主题,又在一定程度上夯实了实施单位的发展后劲,升华了荒漠化治理的认识,为今后荒漠化防治积累了经验。

第四节 重点公益林建设

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实施是党中央、 国务院加强我国生态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保护务林人切身利益的具体体现,是我国林业经营思想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一次历史性转变。 它标志着我国结束了长期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的历史,开始进入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的新阶段,这不仅仅是为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提供资金来源,更重要的是对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承认,从根本上解决了林业发展的动力和机制问题,对加快林业发展,依法治林,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2001年,中央财政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在河北等11个省、自治区的658个县级以上单位和2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2亿亩重点公益林进行补助试点。 2004年12月, 经国务院批准,由财政部建立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正式确立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

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是对重点公益林管护者发生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支出给予一定补助的专项资金; 基金的补偿范围为国家林业局公布的重点公益林林地中的有林地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疏林地、灌木林地、灌丛地;基金补偿的对象是承担重点公益林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单位、集体和个人,包括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集体林场(村林场)和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单位和个人。

一、重点公益林建设基本情况

2004年7月,总场组建机构,抽调人员组成调查队伍,依据相关的林业技术规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任务,提交了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 2005年12月,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全面、系统地核实了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认为该成果符合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要求。 2006年1月按要求完成了图形库和数据库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