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风沙线上的绿色长城
45424200000014

第14章 生态建设(10)

二、深化改革,转换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和林业三定工作的开展,开始对苗圃工人实行包工包产、定额管理的生产责任制。 经过一年的实践,结合总结包工包产的成功与不足,从1982年开始用两年的时间对苗圃工人、机务工人、护林员实行承包和岗位责任制,在分配上实行盈利和超盈利分成,初步改变了历史上林业吃“大锅饭”的经营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了林场《经营管理制度》,明确了责、权、利三者关系,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林场生产力。 1984年以来,结合生产责任制实施的实际,在有关政策和环节方面进行补充、完善,做到大稳定、小调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结合经营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1993年对果园、林业机械、土地经营一律实行大包干责任制,技术服务也渗透到承包的各个生产项目中,明显地起到了调动积极性的作用,生产力的潜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

随着生产经营责任制的不断完善和基本稳定,几年之后,针对工人大包干,干部“大锅饭”出现的领导与群众、干部和工人的某些对立情绪,为解决这一新的矛盾,1988年开始在全总场推行分场目标管理责任制,具体规定了林业生产(六项)、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精神文明建设(8项)、多种经营效益的考核指标和具体内容,制定了考核和检查验收的具体方法、奖罚细则和分配政策。 具体地说就是生产、基建、行政事业费投资包干,经济效益与工资挂钩,工资浮动,年终进行工资在内的最终分配,按林业生产,新建扩建项目、开发新产品、财务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等无直接经济效益项目所得比分确定工资总额。 如果年终分配结果完不成既定提留和上缴总场盈利的分场原则上只减工资不减提留, 但在一般情况下,可保住90%的工资。 这种管理制度第一轮到1990年实行了3年,第二轮从1991年开始分前3年后两年进行。 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实际不断完善,特别在处理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的关系上,把宏观管理与微观放活、计划指标与自主经营有机结合起来,以责任书的方式确定下来,充分调动了分场独立工作的积极性,对林业生产、多种经营、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 1993年全场推行满负荷工作制,生产工人增加包干经营面积,扩大自营收入;对一些必设岗位而又不满负荷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在核定工作量之后并岗减员,参与相应的生产承包和生产项目的技术承包。

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20世纪90年代,我场继续坚持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的发展方针,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场情实际出发,坚持一个过渡,走好三条路子,达到既定目标。

一个过渡是:跳出传统林业的圈子,从指导思想、经营方针和实际工作上实行由单一的生态防护型林业向生态经济型林业过渡,达到“增资源、增活力、增效益”的目标要求。

三条路子是:一是坚持以林为主,大搞多种经营,开展林农间作,走立体高效的路子;二是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地调整林种和树种结构,适度规模地发展经济林和用材林,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场情实际,开发新产业,走提高林业自身经济效益的路子;三是立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展横向联合,走兴林、活商,促进林场经济整体繁荣的路子。 最终达到“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的目的。

具体奋斗目标:到本世纪末,新增治沙造林面积6.4万亩,育苗0.25万亩,继续封沙育草25万亩,中幼林抚育20万亩,林木病虫鼠害防治30万亩。 发展以红枣为主的经济林0.3万亩,营造新疆大沙枣0.8万亩,栽植带、片、网相结合的杨树用材林0.3万亩。“八五”

末实现地委、行署提出的双百要求,即果品总产达到100万千克,多种经营纯收入达到100万元。

回顾过去,在治沙造林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我们充满了自豪与喜悦;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我们充满了自信与力量。 在新的形势下,既有新的机遇,又有改革大潮的推动,我们要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坚持发扬勤、廉、严、实的行业作风,办实事求实效,为根本改善生态环境和生存条件,争取治沙造林事业的更大成就。

(作者原系石羊河林业总场党委书记,场长,办公室主任)风沙线上的卫士 国营林场的标兵

——祝贺石羊河林业总场建场三十周年

宋克让

在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全国百强国有林场之一的武威地区石羊河林业总场迎来了建场30周年。 3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作为一个在极其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与大自然拼搏了30年的林场,它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少同志在那里战斗了几十年,从青年到老年,有不少已离休、退休,有的已离开人世。 他们的儿女又接着父辈们开创的业绩,奋战在风沙第一线上。 我作为曾参与该场筹建并与广大职工在该场战斗过12个春秋的老职工,对那里的一草一木和勤奋朴实的同志都有着特殊的感情。 石羊河林业总场决定在建场30周年之际举行庆祝活动,展示成绩,总结经验,提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的奋斗目标很有必要。 现就该场所走过的道路、经验和教训谈些认识和感想,以示纪念和祝贺。

并小场为大场,集中力量为农业营造绿色屏障

武威地区石羊河中下游被腾格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所包围,特别是民勤绿洲风沙危害异常严重。 据考证,新中国成立前近百年仅民勤县流沙埋压村庄600多个,农田26万多亩。 历史悠久的明长城和沙井子、青松堡、南乐堡、连古城、三角城等遗址都被淹没在浩瀚的沙海之中,很多人离乡背井,流落他乡。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对防风治沙工作十分重视,在新中国成立不到两年的1951年元月,就在民勤县建立了第一个以营造防风固沙林为目的的民勤防沙林场,为群众性的造林防沙起示范和带头作用。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保护农业生产的需要,又先后于1958—1960年由民勤、武威、永昌各县在风沙沿线建立了一批林场,对推动当时蓬勃发展的造林工作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力量分散,不适应集中人力、物力开展大规模造林的需要,在国家经历了3年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困难,国民经济刚刚得到恢复的1963年省林业局在派林业勘察队对石羊河中下游的宜林地进行了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将由各县分管的民勤红崖山、莱菔山、三坪口、小西沟、永昌喇叭泉、武威七架沙滩六个造林林场合起来建立一个由地区领导的大型机械林场, 以加快这一地区造林速度。 这一意见得到了地委、专署和有关县党政领导的赞同和支持,并由省、地林业部门派员向林业部进行了汇报,得到了林业部的赞同和支持。 1964年4月28日专署正式发出了建立石羊河机械林场的通知。 上下结合开展了一系列的筹建工作。 林业部拨专款16万元作为建场经费,省林业局不仅在资金上给了支持,还从洮河林业局调来了拖拉机15台和一批机务工人,并派林勘队进行规划设计。 地委、专署从地直部门和各县抽调干部在民勤县小坝口进行总场筹建工作。 专署农、林、牧局于1964年10月26日召开会议,正式作了移交。从1964年11月1日总场正式办公。1965年省林业局又将防沙林试验场下放石羊河机械林场领导。 随着行政区域和领导关系变更,分场有增有减,有分有合,但目前骨架和经营范围基本上是原来的基础。 石羊河林业总场的建立,对发展武威地区国有林场以及造林治沙事业都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围绕为农业服务的方针,不断调整造林规划

石羊河林场建场时原规划造林16万亩,主要在喇叭泉、小西沟、扎子沟、冯家滩、苏武山、义粮滩等盐碱荒滩营造以沙枣和杨树为主的防护林和用材林。 由于当时地下水位高,加机械整地造林,不仅进度快,而且成活保存率也高。 此规划到20世纪60年代末基本得到了实现。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为了发挥机械设备优势,扩大造林面积,由总场组织力量在当地县、乡领导的配合和支持下,在民勤的中六坝滩、红中滩、东吕滩、磨脐台、大坝滩和王谋滩等规划造林面积10多万亩。 这些地方除王谋滩是西沙窝的流沙地外,其他都是沙漠前沿的盐碱滩。这一期规划的林地大多是重盐碱地。条件比较差,造林成活率比前期低,但大部分还是保存下来了,对增加植被、绿化荒滩、保护农田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石羊河中下游机井的大量发展,地下水位普遍大幅度下降,机械整地、旱作造林已很困难,林场造林向何处发展?是守摊子还是创新业?经过认真地讨论,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为了保护农业和交通、水利设施的需要,把造林重点由滩地转到从民勤红崖山水库以下,大滩乡上泉以上的民勤西沙窝百里风沙线上,除沙井子外,又在跃进渠以西的新沟、城西滩、王谋滩、城北沙窝开展了大规模造林治沙工作。 通过十多年的战斗,加上群众性的治沙,在民勤县农业的精华地带形成了一条宽1~5千米,长50多千米的绿色屏障,扭转了这一地区沙进人退的局面,有力地保护和促进了农业和各项经济事业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实现“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规划和当地领导、群众的要求,又在石羊河西岸的无量庙沙窝、民昌公路黄蒿井一带和绿洲内的中沙窝进行了规划,经过几年的奋战,已造林2.6万亩,在治理范围内的9.4万亩流沙已经基本固定,对民勤县新河、羊路、六坝三乡镇的农业生产和水利交通设施起到了较有效的保护作用。 目前,石羊河林业总场经营面积74.2万亩,造林保存面积32.7万亩(不含划出的喇叭泉和五七分场),是在建设过程中通过不断认识,多次规划而不断扩大的。 这不仅是数字的增大,而且是反映了该场广大职工对事业的追求和创业精神。

狠抓机械化,给造林增添“金翅膀”

石羊河林业总场原名是“石羊河机械林场”,应该说是名符其实的。 建场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造林主要以机械作业为主,当时每年造林3万亩左右,不仅进度快,而且质量高,坚持前一年夏季整地,搞5遍作业(开荒、耕耘、复耕、耙耱镇压),翌年春造林。 每辆机车带3台蔡氏金、半自动植树机,每天造林300~400亩,代替千人一天的劳动;同时通过整地保墒,腐化土壤,造林成活率大都在80%以上,前期生长良好。 据统计,建场以来共机械造林27万亩,占造林面积45.8%。在全省是机械造林作业面积最大和机械作用发挥最好的林场。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林地条件变化,机械造林受到很大制约。 为了适应造林方法改变的需要,机务职工动脑子、想办法,改制了大苗植树机,铧式开沟犁、筑埂器、刮土机等用于灌溉造林的机械,比人工作业提高工效几倍、十几倍,对当时和以后的灌溉造林起了很大作用。 在固沙造林中拖拉机为治沙造林拉水又立了汗马功劳。 除此在病虫防治、育苗等机械改制方面都有很多的成果,如机动喷粉、喷雾器、掘苗犁、切条机等在营林生产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与东北林学院合作研制的机动喷粉喷雾器曾在全国农机展览会上展出,受到了好评。 为改制掘苗犁技术人员三下辽宁兴民,经3年多时间改进、试验,终于改制成功,代替了长期使用铁锨掘苗的作法。 近几年为发展农林间作在播种、收割机械方面又有新的发展。

不断探索在荒漠地区发展生态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林业的路子

石羊河林业总场地处河西走廊东部,石羊河中下游,分场和林地都分布在绿洲和沙漠接合部的百余千米的风沙线上,风沙大,气候干旱,年降水量100毫米,仅是蒸发量的1/26,造林地土质很差,不是重盐碱地,就是土壤黏重的光板地或尚未形成土壤的风沙土和茫茫流沙,既无地面水灌溉,地下水又大幅度下降,在这样严酷的条件下如何使造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是建场以来一直探索的重要课题。 建场初期,地下水位高,部分林地土质也较好,原规划营造一部分沙枣、杨树用材林,使防护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应该说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 特别是主栽树种——沙枣适应林地风沙大、盐碱重、土质僵板的条件。 但由于对地下水的稳定性和林地土质缺乏科学的分析和细微调查,无论是混交和纯植的杨树很少成林,沙枣也因水位下降而杆形不直,成材率很低。 经济价值不大,只能起防护作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考虑到林场今后经济收入问题,在营造防护林的同时,在冯家滩、新沟、小坝口、麻雀滩等部分土质较好、残败的沙枣林地采取打机井块灌或沟灌的方法营造了1.7万亩杨树林。 这一举措虽然想法是积极的,但因要求过急,面积有些过大,经费困难,抚育赶不上,加上受水、土条件制约(主要是土质差),经营方式不当,很多成了小老树,后来不得不改植其他树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认真总结了建场10多年的经验教训,纠正了国有林场不搞苹果、梨等经济林木的观念,为解决林场今后的吃饭问题提出了发展苹果、梨、枣等经济林规划,从1984年开始目前已定植果园2000亩,有1600亩已开始挂果,1993年收获果品70万千克,经济收入达60万元。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刺激下,民勤出现了“土地热”,如何发挥林场的土地优势,既增加经济收入,又能促进林业的发展,在总结过去灌溉造林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林农结合复合式林业的设想,即加大定植树木的行距,林农间作,以短养长,经1988年开始在苏武山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每亩地定植杨树50株左右,不仅树木生长快,而且每亩地有50~100元的纯收入。这一作法很快在全场得到了推广,在全场掀起了新的创业高潮。1992年和1993年两年平整林地6 000亩, 新打机井38眼, 架高低压输电线路25千米, 截至1993年底这种模式的造林全场已发展到8 000亩。 不仅使原来营造的杨树小老树焕发了生机,而且更新了一部分已枯死的沙枣残林迹地和风沙前沿有灌溉条件的固沙林带,提高了防护效益。 这个作法不仅为石羊河林业总场的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可能也是荒漠地区发展灌溉造林的一条路子。

在与风沙长期的搏斗中,不断提高固沙造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