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修身养性(中华美德)
4542200000038

第38章 秋风一枕

上“巢县黄麓师范”的男女有一百三十人,在那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像兄妹一般的友好而亲切。不知为什么,我时常想念这个温暖而略有一些凉意的秋天。

记得那一年进师范,正是红黄遍地的秋天。一根短短的桑木扁担,一头挑着书箱,一头挑着铺盖,十七岁,一个人,从司集上客车到巢湖,再从巢湖上火车到炯炀,在炯炀“五一”旅社门前上学校来接的解放牌大卡车。远游无处不销魂,何况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在巢湖站,为了能让箱子顺利地进入火车窄窄的车门,我参考别人的做法,把本来横着的箱子立起来挑,那模样有点像公社里的放映员,以至于进校门的时候引得高年级师兄们一阵讪笑,说是“放电影的来了”。黄麓一带是典型农村,和我的家乡巢北并无二致,这让一心跳出农门的我暗生失望,但我很快地和它亲切起来,亲切源自我身上泥土的性格、谷物一般的模样。记得那个秋天异常繁复,桂花,柿树,黄豆,稻谷,棉花……整座校园像掉进金银窝里似的。

年上“巢县黄麓师范”的男女有一百三十人,在那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像兄妹一般的友好而亲切。不知为什么,我时常想念这个温暖而略有一些凉意的秋天。

二十年前的某个秋日,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应邀到山中的一个同事家里吃晚饭,同去的是一道分配来的几个单身同事。同事家贫,在家行五,上面除了大哥娶妻生子外,二哥三哥四哥都没有讨到女人。到他家时已是斜晖脉脉、霜林瑟瑟的傍晚。他从蛇皮口袋里扒出一畚箕花生倒在桌上让我们剥着,他四哥下到门前半人深的藕塘里踩了两节鲜藕,在清水里洗干净,然后切成片,撒上白糖。我们在灯光下,就着这两三道菜下酒。

新鲜的花生米用油炒出来,放冷后,又脆又香;花节藕算得上时蔬,很爽口,脆嫩无渣。

这么多年了,馆子下过无数,好东西也吃了不少,但差不多吃过就忘,转眼归零,似乎都不及这一次秋酒的滋味多,每次大秋都要想念它一回。

当年的青春都作云烟散尽,家贫的同事现在过得很好。只是不知当年的清贫,他还愿不愿意提起秋天里人好睡。早晨醒来,晨风正轻拂着我的窗帘。人懒懒地靠在枕上,想这日子过得快,想这人不经老。董桥说“中年是一道下午茶”,说“扑蝶的旧梦不在,剩下的只是看山的岁月。”

昨夜梦里还家,家中正在收获米豆和芝麻,景象还跟我在家时一样。老房子久不住人,恐怕住不进去人了。“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我那院子里没有松,有老柿子树一株,年年逢秋,勉力地给出几个柿子,应景而已。要是母亲大人还在,这个时候,傍晚的门前会有一大群半大的公鸡,秃尾巴,细高的青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