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对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再涂上刮痧油,选取以上穴位,用刮痧板以45°角向一个方向刮拭,刮至局部出现痧痕。操作时应遵循“先颈部后上肢”的顺序。
2.腰腿痛的刮痧止痛疗法
【常用取穴】命门、肾俞、大肠俞、关元俞、八髎穴、环跳、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委中、承山、秩边、悬钟、阳陵泉、足三里、昆仑、解溪、太溪、太冲、阿是穴。
【操作】对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再涂上刮痧油,选取以上常用穴位,用刮痧板以45°角向一个方向刮拭,刮至局部出现痧痕,操作时应遵循“先腰部后下肢”的顺序。
(三)刮痧止痛治疗的护理
1.刮痧治疗前的准备
(1)刮痧治疗前,应向患者解释,取得患者合作。
(2)检查刮痧器具,刮痧的器具边缘必须光滑、圆钝,若有破损或毛糙,不得使用,以免刮破皮肤。
2.刮痧治疗中的护理
(1)操作时,应取单向刮动,用力均匀,轻重以患者能忍受为度。背部、胸腹部刮痧时应注意不要过多暴露患者,以免受凉。
(2)刮痧过程中,应观察患者面色、脉象、出汗等情况,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操作,及时处理。
(3)操作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注意保暖。
3.刮痧治疗的禁忌事项
(1)严重皮肤病病变者,禁用此法。
(2)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过敏性紫癜等慎用刮痧法,严重者禁刮。
(3)妇女妊娠期下腹部及腰骶部禁刮。
五、牵引止痛
牵引疗法是应用力学中作用外力(手法、器械或电动牵引装置)对身体某一部位或关节施加牵拉力,使其发生一定的分离,周围软组织得到适当的牵伸,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疗法。
(一)牵引止痛机制
牵引止痛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解除肌肉痉挛;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的吸收和炎症的消退;
松解软组织粘连;
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减少突出物(突出、变性的椎间盘)或骨质增生物对神经和血管的压迫。
(二)常见痛证的牵引方法
1.颈椎牵引
颈椎牵引主要分为手法牵引和器械牵引,其中手法牵引一般用在实施器械牵引之前,以了解患者是否适宜牵引以及确定牵引时颈椎的位置。而器械牵引是利用机械或电动的装置产生的外力对颈椎实施牵拉的一种方法,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器械牵引多为电动牵引机,其优点是:可获得持续性的固定于一定大小的牵引力,时间和牵引力的大小可根据情况的不同自行设定。
2.腰椎牵引
腰椎牵引通常也包括手法牵引和器械牵引,由于腰椎牵引的重量比颈椎牵引要大得多,一般需要至少30kg或50%的自身重量才能将椎体拉开,所以目前临床上,腰椎牵引一般在专门的牵引床上进行,牵引床由电脑控制,可自行设定牵引力的大小和牵引的时间,还可以设定间歇性牵引的间隔时间,操作时重量应从小到大,可从患者体重的1/3的重量开始。
(三)牵引治疗中的护理
1.牵引治疗前的准备
(1)牵引前,应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让患者肌肉与精神放松。
(2)严格掌握牵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急性软组织损伤、脊髓明显受压、严重的骨质疏松以及伴有高血压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禁用牵引。
2.牵引治疗后的护理
(1)颈椎坐位牵引结束后,先取下牵引套,休息一会儿,再缓慢转动颈部,然后站起来。
(2)腰椎牵引后,松开骨盆固定带时不宜过快,以免腹压突然降低引起患者的不适。
第六 疼痛的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治疗,是应用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通过言语表达、举止行为并结合其他特殊的手段来改变患者不正确的认知活动、情绪障碍和异常行为的一种治疗方法。疼痛作为一种主观感受,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较大,研究证实,心理性因素对疼痛性质、程度和反应以及镇痛效果都会产生影响,可见疼痛的心理治疗具有其特有的重要地位。
一、认知行为疗法
(一)认知行为疗法的概念
疼痛认知行为疗法的产生最初来源于精神卫生问题的研究,这种治疗是经验性的调研、现实性的试验以及医患之间解决问题的一种协作过程。它重视患者的思想、情感、信念和行为的本质及其他变化。认知行为疗法对增强各种伤害感受性过程的耐受性有效,多项关于各种类型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也证明这种方法有效。
(二)治疗的分期
治疗方案的实施一般包括5个阶段:
初始评估医患联合,使患者对疼痛形成新概念;让患者获得巩固应对疾病的技巧,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的预演训练;全面推广治疗;坚持治疗;预防复发巩固提高阶段和随诊。
(三)治疗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的主要技术包括两方面:一是改变患者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状态;二是围绕这两个核心内容采用一些促进性的方法,如分级练习、布置家庭作业等。
1.纠正不良认知
(1)认识自动思维。在激发事件与消极情感反应之间存在着一些思维活动,患者通常未意识到这部分习惯的思维活动,称为“自动思维”。可用“情绪困扰的ABC理论”说明激发事件A与反应C之间有信念或思维活动B的影响作用,帮助患者认识自动思维的存在和影响。
(2)列举认知歪曲。向患者列举出认知歪曲,可帮助其提高认知水平和矫正错误思想。
(3)改变极端信念或原则。用现实或理性的信念和原则替代极端或错误的信念原则。如让患者把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按急缓程度排序。这样患者就会意识到生命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不是生命的决定因素,从而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
(4)检验假设。帮助患者认识事实,发现自己对事物的歪曲认识。
(5)积极的自我对话。让患者坚持每天回顾并发现自己的优点或长处并记录;还可让患者针对自己的消极思想,提出积极的想法。
2.行为指导
(1)等级任务安排。应用化整为零的策略,让患者循序渐进,逐步完成若干力所能及的小任务,最后实现完成大任务的目的。
(2)日常活动计划。治疗者与患者协商合作,安排一些患者能完成的活动,每天都有计划和任务,活动的难度要求随患者的能力而逐步提高。
(3)困难程度和愉快程度评估技术。让患者填写日常活动记录,在记录旁加上两栏评定,分别为困难程度评分和愉快程度评分。
(4)治疗者为患者提供反馈指导和阳性强化,及时鼓励。
3.放松和控制注意力的练习
(1)放松训练。放松训练是一种通过自我调整训练,由身体放松而引起整个身心放松,从而消除紧张的行为训练技术。放松疗法种类繁多,重要的是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需要选择一种适合且有效的放松方法。
(2)注意力训练。首先,告诉患者在某一段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特定事件上,当患者能很好地控制注意力时,接下来就要指导患者进行注意转移。转移注意的能力对慢性疼痛患者来说非常重要,此外,转移注意对缓解疼痛有很好作用。
二、暗示疗法
(一)暗示疗法的概念
暗示疗法是通过给患者积极暗示来消除或减轻疾病症状的一种方法。
(二)暗示疗法的机制
暗示疗法是在非对抗的条件下,暗示者通过语言、表情、姿势及其他符号刺激患者第二信号系统,影响其心理与行为,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
(三)暗示疗法的实施
运用暗示的方法,可帮助疼痛患者解除焦虑不安情绪,以减轻疼痛,或增强各种镇痛疗效。有时可采取与安慰剂治疗相结合的暗示治疗,以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一般来说,女性的暗示治疗效果较男性为好,而年龄和教育程度与暗示效果无明显关系。
三、催眠疗法
(一)催眠疗法的概念
催眠镇痛是最古老的镇痛方法之一,正式在医学中应用始于18世纪。催眠术曾用于缓解各种与内科疾病和外科疾病有关的疼痛。尽管催眠作为一种临床手段曾广泛应用于疼痛治疗,但关于催眠镇痛的临床效果,系统的收集到的信息相对很少。
(二)催眠疗法的机制
患者被催眠后,意识范围会缩小,暗示感受性增强,因此医学上通常将暗示和催眠联合应用。催眠镇痛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改变了人的认知系统,而不是彻底地阻断疼痛的产生或传导,因此,镇痛效果往往不完全。
(三)催眠疗法的实施
治疗时首先使患者注意力集中并产生视觉疲劳,至患者想睁眼举手而不能时,即已进入比较理想的催眠状态,这时施以反复多次的语言暗示,如“你现在疼痛已经缓解很多了”等,在暗示治疗之后,可进一步暗示患者使之入睡,并自然清醒过来。一般催眠暗示治疗需要0.5小时左右,本方法曾用于某些手术如分娩、牙科手术等,还用于偏头痛、幻肢痛、烧伤等的镇痛治疗。
四、安慰剂疗法
(一)安慰剂疗法的概念
安慰剂疗法是指形式上采取某种治疗措施,而实际上并未真正给予会产生效果的治疗,如肌内注射0.9%氯化钠(生理盐水)等。
(二)安慰剂疗法的实施
安慰剂的使用在某些临床药物疗效试验中应用比较普遍。安慰剂是通过患者的信念起作用的。例如,如果癌性疼痛患者有规律的、定期的使用吗啡治疗,在患者不知情的情况下,用生理盐水替换吗啡注射液时也会使许多患者疼痛减轻,其他一些症状也会缓解,而且症状缓解的时间与使用吗啡缓解过程相似。可见安慰剂对疼痛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一般认为,安慰剂对急性疼痛并伴有焦虑情绪的患者疗效要优于慢性疼痛患者,前者首次给药有效率可达40%左右。需注意的是,使用安慰剂有效的患者,并不代表他原来的疼痛是假的。而且,多次重复使用安慰剂,其有效率会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