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学者则认为夏连特拉是梵文“山岳之帝”的音译,“山岳之帝”是当时印度对婆罗神的尊称。南印度潘迪亚王朝就有“米南基塔·夏连特拉”的称号,由此可见,建造婆罗浮屠的夏连特拉人可能是南印度潘迪亚人,因为雕塑明显带有浓郁的印度古典色彩和陵庙风格。
有人则主张婆罗浮屠的根在佛教古国柬埔寨。因为柬埔寨历史上曾有一个扶南王国,扶南君主也号称“山岳之帝”。扶南王朝与夏连特拉王朝的年代十分接近,可能是爪哇的一个王子与扶南的一个公主结为夫妻,承袭了“山岳之帝”的称号,而婆罗浮屠则是扶南佛教传播到夏连特拉的结晶。
婆罗浮屠的真实面目,至今还是个谜。
令人费解的人面狮身像
人面狮身像是与金字塔齐名的古埃及建筑物。然而,在四千五百多年前,古代埃及人为什么要建造这座石像,至今还是个谜。
人面狮身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巨大石像之一,经研究证实,它是利用建造金字塔的采石场上的岩石雕凿而成,长73.5米,高约20米,仅脸部就宽达4米。脸型仿造古埃及最高权威——法老的面庞,头戴国王的围巾,额角上雕有国王标志的眼镜蛇,下巴上原来还有长达2.5米的胡须(现已毁),身体呈万兽之王的狮子形状。
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后,该像身体部分保存完好,但头部历经风吹雨打,同时又遭到人为的破坏,已经损毁许多。
远古时代,人面狮身像曾出现在希腊的神话传说里,如今,人们在希腊还能看到人面狮身像被雕凿在古代的建筑物、墓碑或盾牌上作为镇邪物。
有人推测,建造人面狮身像可能是为了体现最高统治者的威严,但也有人表示异议。埃及人面狮身像的建造究竟出于什么目的,历史学家们还在做进一步的考证。
“巨石文化”如何创造
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印第安人就已是美洲的主人,他们用惊人的智慧和超群的技艺,创造了印第安人的古老文明。其中遍布于安第斯山区的巨石文化,就是一件使今人惊叹的杰作。
“巨石文化”是指以巨石为材料的建筑艺术。印第安人素有建造石屋、石像、石城的本领,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建筑常常具有超越时代的工艺水平。1911年发现的马楚皮克楚城,耸立于海拔2450米的高山上,数百年来历经山洪暴雨和雷击地震的一次次摧残,但其中二百多间石砌建筑保持着本来面目,一条用花岗岩巨石砌成的城墙依然屹立,这不能不说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更令人惊奇的是,墙垣的石块大小几乎相等,层层叠加却不用泥灰抹缝,牢固无比。这种精湛的石砌技术出现在五百多年前的简单的金石工具时代,确是个不解之谜。
又如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全城主要建筑都由面平质优的巨石砌造,石块之间没有任何粘合剂衔接,却严密得连刀片都插不进去。其中位于城北山上的萨克瓦曼古堡,前后有三道石墙围护。每一道石墙高18米,长540多米,都是一块块重达二百吨的巨石构筑而成。在当时还没有钢铁工具、炸山火药和车辆运输工具的历史条件下,印加人是怎样采凿这些巨石并把它们运上山的,同样是个谜。
不久前,秘鲁专家又有惊人的发现,说印加人曾经掌握一种早已失传的用植物来软化岩石的方法。然而这些意见都是推测和假设,还不能揭示“巨石文化”的秘密。
《月光奏鸣曲》为谁而作
许多国家的小学课本中都有一篇描述贝多芬创作《月光奏鸣曲》的故事。故事据说发生在一个夜晚,贝多芬在莱茵河畔的小镇上漫步,偶然听到一间小屋里传出他所写的音乐。他推门进去,发现弹琴者是一位盲女,盲女向他倾诉了对音乐及贝多芬的热爱与崇敬。于是,贝多芬深受感动,走到钢琴前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了一首曲子。这时,繁星满天,月光似水,贝多芬沐浴在一片银光之中。音乐家的灵感闸门打开了,他激情飞扬,灵活的手指在琴键上跳跃,又即兴弹奏出一首美妙的新曲,这就是人们现在所熟悉的《月光奏鸣曲》。
这一故事几乎传遍了全世界。可是,许多音乐史家在研究了贝多芬的创作生平后,却否定了这种说法。理由是贝多芬生前从没有发生过这种事情,这可能是后人出于对音乐家的崇拜而编造的故事。《月光奏鸣曲》的手稿是经作者反复修改才定稿的,显然不是一气呵成的即兴之作。于是,有人注意到这首曲子第一版的扉页上的献辞:“献给朱丽叶·基恰尔弟。”朱丽叶·基恰尔弟曾是贝多芬热烈追求过的恋人,他们相恋时也确是经常在月光下的树林中谈情说爱,《月光奏鸣曲》很有可能是受这种愉悦的氛围激发而诞生的。
不过,反对这一说法的也大有人在。着名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就认为此曲不是贝多芬热恋之作,而是失恋之作。乐曲表现的是作者失恋后的内心痛苦及对昔日恋情的怀念,而且内容也同月光无关。
“月光奏鸣曲”究竟为谁而作?这一曲子是否名副其实?除贝多芬外,恐怕很难有人能说清楚了。
红十字会的标志从何而来
白底红十字徽号是国际红十字会和中国红十字会的标志。
基督教徒也佩戴十字架,两者虽然色泽不同,形状却十分相似。这红十字会的红十字标志是否从宗教十字架演化而来?
持肯定意见的人首先从研究十字架的由来入手。他们说,在古代的中东和欧洲,十字架在很长时间里一直作为酷刑的标志。据《圣经》记述,十字架含义的演变始于耶稣死后。传说耶稣受上帝派遣来到人间传道,创建基督教。为了救赎世人的罪孽,耶稣甘愿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最后又复活升天。因此十字架成了基督信徒赎罪得救的象征,并作为基督教的标志。后来十字架的含义又进一步得到延伸。1863年日内瓦16国代表签订的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的公约称为万国红十字会公约,1880年把原伤兵救护委员会的组织改名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十字架已由刑具逐渐演变为基督教的标志,后来成为伤兵救护的徽号,到今天它已泛指一切医疗救护事业和机构。
持否定意见的人认为,红十字会的红十字与宗教的十字架只是形同,而精神实质毫无共同之处。1956年在日内瓦召开的各国政府代表参加的会议上,通过了修订的《关于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公约的第三十八条是这样规定的:“为对瑞士表示敬意,白底红十字旗样,系将其联邦国旗翻转而成。”这清楚地表明,红十字会的红十字标志与刑具与宗教的十字架无关,它是模仿瑞士的国旗设计而成。
争论归争论,但红十字的“人道性、公正性、中立性、独立性、志愿服务性、统一性、普遍性”的基本原则,正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
玛雅文化是怎样消失的
墨西哥的印第安人是玛雅人的后裔。始于公元前3000年的古代玛雅文化,是远古人类最为辉煌的文化之一。玛雅人很早就掌握了丰富的数学和天文历法知识。当希腊人还只能借助神话传说来描绘星空的时候,玛雅人已经把365天算作一年,并知道每四年要增加一天。他们对金星环绕太阳一周时间的计算,误差比同期的中国和欧洲更小。他们有八百多个象形文字符号,以毛发做笔,写在陶器和树皮上,以此记载他们的历史、科学、神话和习俗。他们建造的“太阳”和“月亮”金字塔气势宏伟,通往塔顶神庙的高层石阶陡峭险峻,宛若通往“天国”的云梯,工程的浩大与精密令今人赞叹。
然而在10世纪,曾经在美洲繁盛一时的玛雅文化突然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16世纪西班牙人踏上这块土地时,映入他们眼中的是这些宏伟建筑的废墟,以及处于原始状态的印第安人。
玛雅人奇迹般地消失到哪里去了呢?
如果印第安人果真是玛雅人的后代,那么是什么力量使他们放弃繁华的城市和高度发展的文明而回到森林中去过采集狩猎的生活呢?
因而有人大胆地推想,玛雅人也许是到过地球的、具有高度文明的外星人。也有人对玛雅艺术图案进行了比较,认为玛雅人是从别的大陆来到这里的,后来又回到自己的故土去了。有人甚至猜测玛雅人与中国人在远古时本是一家……
不管怎么说,灿烂的玛雅文化神奇般的消失,在人类文明史册上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这里是特洛伊城吗
着名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有个“特洛伊木马”的故事:古希腊人同特洛伊人之间进行长达十年之久的战争,终于聪明的希腊人用木马藏兵智取了久攻不下的特洛伊城,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然而,希腊军队在进行了一番大肆掠抢之后,一把火烧毁了这座美丽的文化都市。
荷马史诗形成于公元前八九百年,诗中记述的这场战争究竟是真实的历史描述,还是诗人的虚构?几个世纪以来,这一问题引起各国文史学者的争论。19世纪上半叶以前,许多矢志不渝的特洛伊追寻者都一无所获。
1873年,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夫妇率领的一支发掘队,经过三年的艰苦开掘,在距爱琴海岸不远的地方,相继发现了一些带有焚烧痕迹的建筑用料和残存文物,一处约20米高的城墙残迹,以及一只巨大的赤铜容器,容器内装有金制酒杯、花瓶、手镯等八千余件罕世珍宝。还有一件价值连城的王后冠,由一万六千件金片、金箔缀连而成,造型奇巧,工艺精细。施里曼断定,这里就是公元前12世纪被烧毁的特洛伊城!那顶金冕就是貌美绝伦的特洛伊王后海伦的桂冠。
这一发现举世震惊,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人们惊异地看到,施里曼的发掘展示了几乎被湮没的爱琴海地区璀璨一时的古代文明,极大地丰富了当代人对希腊史前文化的初步认识。
然而,发掘出的遗址是不是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城?这个问题在考古学界至今还有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