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新奇小百科(4)
45377900000004

第4章 名家与名着奇观(4)

《神曲》共有一万四千多行,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诗人采用中世纪流行的梦幻文学形式,自叙在人生旅程中,陷入一片黑色森林之中,迷失了方向,正想往上攀登一座秀美的山峰时,忽然被象征淫欲、强权和贪婪的豹、狮、狼拦住了去路。在这危难之际,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在他的面前。维吉尔受贝雅特里齐的嘱托前来援救但丁,另寻一条道路走向光明。维吉尔引导但丁游历了地狱和炼狱;接着,贝雅特里齐又引导但丁游历了天堂。全诗的情节充满了寓意,表现了人类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苦难、考验,达到了真、美、善境界的历程。

《神曲》写的虽是梦游三界的故事,但其中的见闻大都取材于现实,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地狱篇》,鲜明地反映意大利的现实生活,触及到一系列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探索了意大利民族的出路。诗中处处闪烁着反对封建神权、追求理性觉悟的思想光芒。

《神曲》是用意大利俗语写成的,对解决意大利文学用语问题和促进意大利民族语音的统一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丁还以民歌为基础,创制了三行诗句一节的三韵句新格律。

安徒生与他的童话

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童话的信条是要为争取未来的一代写童话,同时也不忘记成年人,让他们也从中受到教益。安徒生一生写了168篇童话和故事,给世界上众多的儿童提供了精神食粮,也为北欧文学增添了光彩。

安徒生出生在丹麦一个贫民区,父亲是个穷鞋匠,母亲是洗衣工,贫穷的童年使安徒生对人民的痛苦有切身的体会。他曾写过诗歌、戏剧、游记、小说,后来把毕生精力放在写作童话上。

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体现了民主主义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看门人的儿子》等,既真实地描写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也寄托着自己的同情,赞美他们的善良、纯洁等高尚品德。《白雪公主》等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理想的乐观态度,坚信真善美终将取得胜利。《园丁和主人》塑造了一个爱国者的形象,歌颂了爱国主义精神。还有一些作品愤怒鞭挞残暴、贪婪、虚伪、愚蠢的剥削者和反动统治者,揭露教会僧侣的丑行和人们的种种陋习。如《皇帝的新装》,辛辣地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和朝臣们阿谀逢迎的丑态;《夜莺》和《豌豆上的公主》,嘲笑了贵族的无知和脆弱。

安徒生的童话格调朴素清新,与民间文学有着血缘关系。语言生动、自然、流畅、优美,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既适合少年儿童阅读,也适合成人鉴赏。

列夫·托尔斯泰与他的小说

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年)是世界上几乎无人不知的伟大作家,其创作数量之多、体裁之丰富,是文学史上所罕见的。他的创作是19世纪俄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像镜子一样真实地反映了1861年农奴制改革到1905年俄国社会中的一切矛盾和巨大的社会变动,既表现了革命农民的力量和威力,也表现了农民的弱点和局限。

托尔斯泰生于一个伯爵家庭,后承袭爵位。16岁进喀山大学东方系学习,后转法律系,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对沙皇专制制度产生不满,退学回乡经营田庄,1851年去高加索服役并开始创作。《童年》、《少年》、《青年》,是他青年时代思想探索的总结。1856年退役回家后,为了寻找俄国社会的出路,曾两度到欧洲旅行考察。此时所写的作品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琉森》等中、短篇小说,反映了农民与地主的矛盾,揭露和批判了农奴制度的腐朽没落和资本主义社会“文明”背后对金钱、地位的奴性崇拜。20世纪60年代,面对农奴制改革,他企图从历史和道德的研究中找出解决社会问题的答案。其后,他公开转向宗法制农民立场。他一方面揭露和抨击贵族资产阶级社会,另一方面又宣传“道德上自我修养”、“不以暴力抗恶”。晚年他放弃了贵族的生活方式,像普通农民一样挑水、耕地、种菜,但遭到夫人的反对。后来他离家出走,病逝于一个车站。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三部长篇小说是托尔斯泰最负盛名的作品。

《战争与和平》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以包尔康斯基、别竺豪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贵族家族在战争与和平年代里的生活为线索,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广阔地展现了前后二十年间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无情地鞭笞了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歌颂了包尔康斯基、别竺豪夫、罗斯托夫等贵族接近人民、献身于国家的精神。小说充分肯定了俄国人民反对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和人民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同时也提出了许多社会、哲学和道德问题。这部巨着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和列文的经历,反映了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的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的矛盾,揭露了上流社会的虚伪和冷酷,描绘了资本主义入侵农村、地主经济面临崩溃的情景。小说对现实生活的揭露深刻,对人物心理过程的分析精辟,“在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作品可以与它相比”。

高尔基与他的作品

高尔基生于一个木匠的家庭,由于父母早亡,幼年时曾寄居在外祖父家里。他只上过两年小学,曾当过鞋匠、面包师、码头工人,但酷爱读书,勤奋自学。后来他结识了进步的知识分子,参加他们的集会,阅读革命着作。

高尔基早期的创作,主要是揭露社会的丑恶,抨击资产阶级的腐朽、堕落和小市民的自私、保守,反映劳动人民深重的苦难以及反抗压迫、剥削和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要求。特别是在《伊则吉尔老婆子》、《鹰之歌》中,丹柯和鹰两个英雄形象,突出地概括了俄国革命者奋不顾身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表现了作者崇高的社会理想。“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吧!”高尔基(1868-1936年)在散文诗《海燕之歌》中,把无产阶级比作与暴风雨搏击的海燕,高声呼唤着推翻旧社会的革命,作者本人就是勇敢乐观的“海燕”。

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的创作思想臻于成熟阶段。第一部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通过主人公资产阶级青年福马性格的形成及其对本阶级的背叛,揭示了资产阶级内部已开始分化瓦解、必然走向灭亡的趋势。20世纪初,高尔基坚定地站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一边,勇敢地投身于革命的暴风雨之中,他不仅参加群众示威游行,连他的住宅也成了起义的据点。他受到沙皇政府的逮捕,并被流放。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如散文诗《海燕之歌》,剧本《小市民》、《底层》、《仇敌》,长篇小说《母亲》等等,有力地配合了革命斗争。1906年初,高尔基受党的委托,赴美宣传革命,后侨居意大利。这时他创作了《夏天》、《奥库罗夫镇》、《马特维·克日米亚金的一生》、《童年》、《在人间》等重要作品,其中《童年》、《在人间》,则是他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前两部。十月革命后,他担任苏维埃文化界的领导职务。他写了《阿尔达莫夫家的事业》、《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并完成了自传体三部曲中的《大学》。

高尔基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母亲》,小说生动、正确地描写了工人阶级反对地主、资产阶级专制统治的革命斗争,歌颂了无产阶级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形象,展示了巴威尔由一个普通工人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后迅速觉醒,并成为无产阶级坚强战士的光辉道路。母亲尼洛夫娜是俄罗斯妇女的代表,她的经历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革命意志的觉醒过程,具有巨大的典型意义。

高尔基是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他开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