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是给《水经》所作的注文,是一部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地理学专着。《水经》是记述我国河流水道的一部专书,书中列举大小水道一百三十七条,内容简略。郦道元所注时大为扩展,介绍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注中除记载水道变迁沿革外,还记述了两岸的山陵城邑、风土人情、珍物异事。凡北魏以上的掌故旧闻,都可从中得到考实。单以兵家地理资料一项而言,全注记载的从古以来的大小战役不下三百次,很多战例都生动地说明熟谙地理,利用地形,争夺桥梁、险道、仓储的重要性。另外注文还对《水经》中的谬误,一一做出正确的辨析解释。所以清王先谦说,郦道元注《水经》旨在“因水以证地,而即地以存古”(《虚受堂文集·合校水经注序》)。因此,《水经注》对研究我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是有参考价值的。
《水经注》既是一部地志,又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由于郦道元酷爱自然,有意探寻祖国的山川之美,有实际的观察体验,才写出如此富有生命力的内容,它的写景部分历来被文学史推为山水游记的首倡。最为人传诵的是《江水注》中关于三峡的描写。寥寥一百五十字,既写了三峡的奇险,又描绘了其间四季景色的迭变。《水经注》的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辞汉赋影响,富于文学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北宋史学家,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爱读书,尤喜《左氏春秋》。1077-1086年初,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那时王安石正积极推行新法。司马光在政治上是保守派的代表,着作有《司马文正公集》。
司马光在学术上的不朽贡献,是他花了十九年时间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简称《通鉴》)。
《资治通鉴》是用编年体写的历史,共294卷。它综合了各朝“纪传体”断代史的成果,把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以年月为经,史实为纬,依时代顺序通贯起来叙述。不仅史事的发展叙述得相当明了,而且对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各方面的关连交代得十分清楚。该书取材极为丰富,除正史外,还采用杂史、文集、笔记等,经过考订事实、删繁就简、取精用宏的加工,取舍安排得当,剔除了“符瑞”及神怪材料。由史学家刘攽、刘恕、范祖禹分段写成长编,再经司马光删削、润色、整理而总其成。全书如出一人之手,很少有自相矛盾之处,文笔简洁流畅,一向受到史学界的重视。
《资治通鉴》由神宗赐名,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司马光编撰此书的时间,正是在他反对王安石变法遭到失败之后,他企图借助着述来影响最高统治者,达到反对变法的目的。因而,在他亲自写的“臣光曰”的史评中,许多地方都贯穿着封建正统观点。同时,他还把人们的思想活动,尤其把统治者的政治活动,作为决定历史变动的基本因素。因此,书中只着重于政事、军事的记载,很难看出社会经济变动的迹象。尽管如此,《资治通鉴》作为一部成功的集体编写的通史,仍然是《史记》以来极有影响的、最重要的历史巨着。
沈括与《梦溪笔谈》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的科学家、政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出身官僚家庭。历任地方与中央官吏,做过翰林学士。神宗时积极参加王安石的变法革新运动。
沈括的学问非常渊博,他编有《奉天历》,所创历法制度与现在的阳历相似。他用十一年时间绘制了天下州县图。1075年制成河北地型立体模型,比西欧制作同类模型早了七百年。“石油”这个名词也是他最早开始使用的,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梦溪笔谈》是用笔记文体裁写成的综合性学术专着,二十六卷(外有《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在我国科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沈括用相当篇幅记载和赞扬了当时一些劳动人民在工业、工程上的杰出发明和创造。书中保存了丰富的科学资料,也包含作者在学术领域内广泛的见解和见闻。该书这些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以及政治、军事、法律、文学、艺术等方面,不少创造性的见解都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如沈括路过太行山,看到断崖石壁上密嵌的螺蚌壳和鹅卵石横亘如带,他根据这些古生物的遗迹,正确地推断了太行山地区的海陆变迁,而欧洲的达尔文最初理解到化石是人类遗迹则比沈括晚四百年。
《活板》见于《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栏,记录了毕昇在11世纪40年代创造活板印刷和使用的情况。从刻板到活字板,是印刷史上最为伟大的技术革命。毕昇是世界上第一个创造活字印刷术的人,比欧洲出现活字印书早了四百年。而《梦溪笔谈》的有关记载则是我们在这方面能获得的唯一材料。
王实甫与《西厢记》
王实甫,元代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人,着作有《西厢记》,另外《录鬼簿》还记录了他十三种杂剧。王实甫留下的散曲很少,在《全元散曲》里,只有他的小令一首、套数两套和一套残曲。
《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西厢记》的故事最早见于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到了宋代,《莺莺传》里所写的崔张恋爱故事便很流行了。“调笑转踏”这种歌舞曲里,有关于莺莺的歌舞演唱。在流传过程中,作品的结局和主题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到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时,已把悲剧的结局改为大团圆,并且发展了反封建的主题。王实甫就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高,写出了杂剧《西厢记》。
《西厢记》主题是歌颂反封建的爱情,它一方面揭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的婚姻制度的不合理,反映这种制度给青年人带来的不幸;另一方面表现代表封建势力的老夫人与追求自由幸福的青年一代——张生、莺莺和红娘之间的矛盾冲突。
张生是一个“白衣秀士”,先人曾任礼部尚书,但身后萧条。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父亲在世之时声势显赫。这样两个家庭状况和社会地位都有所差异的青年男女,在普救寺相遇。佛殿上初次见面,便一见倾心;月下吟诗使他们彼此了解,相互引为知己。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掠莺莺为妻,老夫人在危急中把莺莺许婚给用计退兵的张生。谁知兵退之后,封建的门阀等级观念支配着老夫人,她借口莺莺曾许婚郑恒,把婚约赖掉了。赖婚使张生身染重病,赖婚也使莺莺这个千金小姐从犹豫、动摇、怯弱和顾虑中解放出来,在红娘的帮助下,她勇敢地私自到西厢和张生相会,这是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行为。张生与莺莺的结合,表现了青年一代追求美好生活理想的斗争获得初步胜利,但是主要的戏剧矛盾并没有解决。“拷红”一场,红娘与老夫人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红娘的勇敢和机智取得了胜利,老夫人让步了,答应了他们的婚事,但仍然坚持不招白衣女婿,逼张生上京赶考去,这便进一步揭露了封建婚姻制度与门阀等级观念的罪恶本质。最后,张生与莺莺始终不渝的爱情终于战胜了重重障碍,有情人成了眷属。
《西厢记》在元代杂剧中具有“天下夺魁”的艺术成就。作者突破了元杂剧每剧四折的结构体例,全剧写了五本,共二十一折,内容丰富,情节紧凑,故事曲折动人。剧中成功地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莺莺、张生、红娘和老夫人都是杰出的典型。在心理描写和景物气氛的渲染上,也都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因此,此剧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汤显祖与《牡丹亭》
汤显祖(1550-1616年),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海若,明代的戏曲作家,江西临川人。
汤显祖生活的年代是明代政治极为腐朽的时期,皇帝昏庸,宰相擅权,宦官横行。他为人正直,不肯阿附权贵。以后汤显祖便屡试不第,直到张居正死后,才考中进士。又因不愿趋附首辅申时行等,出任直京太常寺博士。
汤显祖的哲学思想受左派王学(王阳明学说的一支)的影响。
在文学上,他主张“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也就是要求创作注意思想内容、艺术意境和文采,反对束缚于格律,反对矫揉造作。作品除戏曲“临川四梦”(《紫钗记》、《还魂记》、《邯郸记》、《南柯记》)外,还有诗十六卷、赋六卷、文十六卷、尺牍六卷,合编为《玉茗堂全集》。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写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作品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离奇曲折的爱情故事,充满“情”与“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通过杜丽娘为追求自由幸福而起死回生的情节,揭露和批判封建礼教虚伪残暴的本质,热情赞扬青年人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斗争精神。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她的父亲是一个冷酷、专横、虚伪的官吏,母亲是一个恪守封建道德教义的妇女。他们把女儿关闭在闺房里,灌输封建教育,希望把她教养成老成持重、知书识礼的“淑女”。
杜丽娘是聪明、美貌的少女,终日生活在封建礼教束缚的环境中,感到厌倦烦闷。于是乘父外出的机会,私自到花园观赏春景。明媚的春光,姹紫嫣红的美景,更给她以强烈的刺激,惹起无限伤感,发出“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感叹。游园后,和柳梦梅在梦中幽会,正表现杜丽娘内心的“情”冲破了封建道德观念——“理”的束缚。从此,她在思想上明确形成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理想。婢女春香把她得病的真情告诉了老爷和夫人,但杜宝不肯承认,硬说是“往来潮热,大小伤寒,急慢风惊”。这样,“情”与“理”的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杜丽娘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只有走向死亡,她的病死暴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杜丽娘临死前描下自己的样子,嘱咐把身体埋在后花园的一株梅树下,把画像盛在紫檀匣里,藏在太湖石底,等待柳梦梅的到来,反映她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何等执着。她死后继续追求,找到了理想中的爱人,将生命托付给柳梦梅,终于爱情战胜了死亡,杜丽娘复活了,不怕父亲威迫,和柳梦梅成就了婚姻。
《牡丹亭》所描写的杜丽娘的斗争,“情”战胜了“理”,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愿望和进步理想。在大力提倡程朱理学的明代,《牡丹亭》的故事和主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
《牡丹亭》最大的艺术特色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夸张的手法,赋予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文采绚丽的曲词,卓越地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杰作。
徐弘祖与《徐霞客游记》
徐弘祖(1586-1641年),字振之,别号霞客,江阴(今属江苏)人,明代旅行家和地理学家。自幼博览群书,二十二岁开始旅行,北面到过北京附近的盘山、山西的五台山和恒山,南面到过福建及广东罗浮山。
五十一岁(1636年)那年,他开始连续四年的万里远行,历经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他一生中有三十多年时间用于旅行,足迹遍布现在十六个省区。晚期,他已突破游山玩水的局限,认真探索地理现象的规律。旅途中,他写了两篇探讨长江和盘江源流的着名论文,并坚持把每天的经历与观察所得用日记记下来。《徐霞客游记》就是后人搜集他的日记而成的。
《徐霞客游记》描绘了祖国的河流山川,记录了经过敏锐观察的资料。《游记》中详细记述了各地地貌、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特别是对西南广大地区石灰岩地貌的考察研究,要比欧洲同类性质的调查工作早了近两个世纪,也是世界上关于石灰石地貌最早和最详细的文献。
《徐霞客游记》文笔生动,刻画细致,也富于文学意味。
外国名家与名着
莎士比亚与他的戏剧、诗歌
莎士比亚(1564-1616年)生于英国一个富裕市民家庭,从小对戏剧有兴趣,在学校里开始接触古罗马的诗歌与戏剧。后因家庭破产,曾到剧院门前为看戏的绅士管马匹,不久当了地位很低的剧院杂役,进而成了演员和剧院股东。随着生活和舞台经验日益丰富,他开始了戏剧创作活动。凭着非凡才华和不懈努力,他一生创作了37部戏剧、2部叙事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的最高成就是四大悲剧。《哈姆雷特》主要是写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而遭毁灭的故事,揭示了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是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一曲悲壮的颂歌。
《奥赛罗》写的是摩尔人奥赛罗由于多疑和嫉妒,听信谗言,掐死了妻子苔丝德蒙娜后,自己悔恨自杀的故事。作品抨击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极端利己主义。
《李尔王》描写一个专制独裁的昏君,由于刚愎自用而遭受悲剧结局的事,揭露了资产阶级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利己主义和对权势、财富的贪欲。
《麦克白》揭示了个人野心对人所起的腐蚀作用,是心理描写的杰作。
另外,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威尼斯商人》也很负盛名。前者歌颂一对青年恋人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敢于不顾家族的世仇,违抗父命而以死殉情,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主题;后者塑造了吝啬鬼夏洛克的形象,谴责了高利贷者对金钱的贪欲。
莎士比亚的戏剧多以广阔的背景和生动、丰富的情节来表现历史和现实的内容,以鲜明的个性显示丰富而深刻的主题。表现方法上,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限制,崇高与卑下、英雄与丑角奇妙混合,地点、时间可以随便转移,情节有单线、双线、三线和多线,把笑剧、风俗喜剧、闹剧、传奇剧、悲剧等因素融汇在一起,服从了生活描写和性格表现。语言上有韵文,也有散文,把谚语、俗语、民歌都引进了戏剧舞台,人物语言性格化。
笛福与《鲁滨逊飘流记》
丹尼尔·笛福根据《英国人》杂志刊登的一则新闻,创作了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小说《鲁滨逊飘流记》,因而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
笛福一生写有许多小说和政论,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扩展殖民地,反对封建专制政体和等级制度,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他曾因参加反对复辟旧王朝而被捕入狱,在伦敦一个广场带枷示众三天,人民群众争相给他戴花环,表示敬意。
《鲁滨逊飘流记》描写鲁滨逊不顾父亲的劝阻,决心要出海经商。开头几次航海经商很顺利,但有一次为土耳其海盗所俘,幸而脱逃,到巴西经营蔗田和糖厂。四年后往非洲贩卖黑奴,不幸在大海中遇险,船上只有鲁滨逊一人脱险,其余的人全部葬身鱼腹。他飘流到一座荒岛上,一个人在岛上造屋、种麦、喂羊、造船。后来从岛上的土人手里救出了一个将要被杀的人,作为自己的奴隶。他在岛上生活了28年,最后搭一艘路经荒岛的英国船回国。但他念念不忘“领地”,还专程来“视察”他“领地的居民”,并给岛上带去一些必需品,使荒岛变得兴旺繁荣起来。
鲁滨逊的形象可以说是“真正的资产者”的典型形象。这部小说体现了资产阶级初兴时期自由发展的时代精神,肯定了劳动的伟大和价值,同时也形象地表现了资产阶级个人功利主义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