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名的“三月街”,是白族的传统节日和集期,每年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左右举行,集期一般五到七天。在这期间,云南大理州的白族和附近的彝、藏、纳西、傈僳、怒、汉族等各族同胞,穿戴节日盛装,赶着牲畜,携带山货、药材和农副产品,聚集在大理城西苍山脚下的广场,参加物资交流会。同时举行对歌、跳舞、射箭、赛马等活动。
相传古代有位白族妇女,随丈夫到天宫里赶“月亮会”,回来后,她就仿照“月亮会”办起“三月街”。佛教传入后,又传说大理被恶魔罗刹盘踞,人民非常痛苦。后来观音制服了罗刹,百姓才又过上安居的日子,因此“三月街”又称“观音节”。
傣族新年泼水节
傣族的傣历新年是泼水节,一般是在阳历4月中旬,也就是傣历6月,为期三四天。第一天相当于“除夕”,最后一天也就是“元旦”,中间相隔一个或两个“空日”。
每逢泼水节,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及德宏等地的各族人民都和傣族人民共庆佳节,“除夕”这天到江边观看龙舟比赛。长长的龙船两头尖尖地翘起,船舷上画着华美的图纹,首尾装饰着木雕的龙头龙尾。划龙舟的小伙子们头缠红锦,俊美英武。赛船以寨子为单位,胜利者荣获优胜大旗和奖品。人们还为他们端来一碗碗米酒,撒去一把把糖果,伴着芒锣和象脚鼓,跳起欢乐的“依拉贺”舞。
“空日”是最隆重的泼水日。上午10时左右,男女老少拎着桶、端着盆来到街上,路边早备有大量的清水,水上漂着片片花瓣,有的甚至滴入香水。不拘男女老少,无论亲戚宾友,也不分哪个民族,大家都可以彼此泼水,互相祝福,以求消灾灭病,祈愿风调雨顺。
泼水有文泼和武泼之分。文泼是对长者,舀起一勺净水,说着祝福的话,拉开对方的衣领,让水沿着脊梁流下去,被泼的人高兴地接受祝福,不得跑开。武泼就没有定规了,用瓢、用盆、用桶都可以,互相追逐,迎头劈面地泼,泼者是为了向对方祝福、致意,被泼者认为被人看得起,很体面。入夜,村村寨寨举行盛大的游艺晚会。傣族人民敲起象脚鼓,跳起象征吉祥的孔雀舞。晚会上,人们唱民歌,猜灯谜,看焰火,狂欢到午夜。
“元旦”这天,处处人山人海,最精彩的活动是“放高升”和“丢包”。“放高升”就是在一根长长的竹竿的顶端缚一圈竹筒,竹筒里塞满火药,一经点燃便哧哧作响飞上高空。在进入高潮时,还要在一个最大的“高升”里放五样东西,升入高空又撒落下来,谁拾到这些东西谁就走运。“丢包”历来是男女求爱的一种表示,人们分成两排,一边是小伙子们,一边是姑娘们。一只用彩色花布缝制的、后面有两根飘带的荷包在空中飞来飞去,伴和着欢声笑语,达到欢乐的最高潮。
少数民族的中秋节
苗族“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如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傣族“拜月”。中秋之夜,云南新平一带的傣族盛行“拜月”风俗。每逢中秋这一天,姑娘、媳妇便来到湖边或池塘捕鱼,“咪巴”则忙着舂糯米,做成大小不同的月饼。月亮升起之前,把饭桌摆在阳台上,并摆满香蕉、菠萝等。待月亮升起,全家老少围在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侗族“行月”。广西侗族以行月方式欢度中秋。月亮升起来的时候,经过充分准备的芦笙歌舞队,踏着月光来到邻近的山寨赛歌赛舞,乐声震耳,舞姿婆娑,欢乐的人群沉浸在似水的月色之中。
高山族“赏月”。居住在台湾山区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悬、清辉洒满大地的时候,穿着民族盛装,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饮酒赏月,共享天伦之乐。
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白、傈僳、拉祜、蒙古、纳西、基诺等兄弟民族的盛大传统节日,广泛流传在云南各地和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前后几天举行,一般为期一到三天。
节日清晨,人们穿着本民族的盛装,男人前额扎成长锥形的“英雄结”,女子用布或头巾缠头顶,男女都披着披毯。这天入夜,每家都点燃火把到田头地角照燎。云南哀牢山区和大理一带每个彝族村寨,多半另扎一丈多高的松木为燎,称作大火把,竖在广场上。各家照燎田地后的火把,就放到这一大火把的周围,也有插在田埂上或竖在自家门前的。
节日里,还要举行斗牛、斗羊、赛马、射箭、摔跤、拔河、打秋千、歌舞等活动。蒙古族在节日里要祭田公地母,祈求保佑,儿童拴五色线避邪。有的地方彝族女子用火筑成道道火网,让举着火把赛马的小伙子从上面穿过。哈尼族在火把上拴着各种果子,火着线断,果子落下,供众人抢拾。
最具特色、饶有风趣的是“泼火”。在彝族地区,人们用左手执着一束燃烧的火把,而在衣袋里或挎包里装满易燃的香灰粉,当火把骤然挨近对方时,就用右手抓出一把加松香末的香灰粉,猛地朝火把上洒去,在对方的脚前或身后腾起一团耀眼的火焰。等对方惊喜地看着火焰像闪电般消失时,泼火的人已欢笑着跑开了。对方也举着燃烧的火把向那人追去,以便用同样的火焰去回报他的热情。
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很多。主要有两种: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一位聪明坚贞、抗暴而死的女英雄。还有一种说法是天上有个大凶神,奉天王之命,常到人间勒索粮款。彝族英雄阿提拉巴和凶神苦斗了九天九夜,杀死凶神,为民除害。天王大怒,就放下“天虫”吃庄稼。人们便举起火把,把“天虫”烧了三天三夜,保护了庄稼。从此就在这一天欢庆火把节。
傈僳族刀杆节
农历二月初八的刀杆节,是傈僳族传统节日。傈僳语称为“阿堂得”,意思是爬刀杆。
刀杆节傍晚,芒锣声声,刀杆场上燃起几堆熊熊大火。几个年轻小伙子赤着双脚,在火海中时而跳起,时而落下,时而翻滚前进。跳动的双脚溅起无数红亮的火星,还用双手捧起火炭,蒙在脸上闪电般地擦“洗”一下,浑圆的火球在手中搓揉着,毫不在意。
第二天早晨,许多男子在草坪中央绑起“刀杆”——把二十多米高的两根树杆并排竖着,中间用36把锋利的长刀做横档,刀口向上。在欢呼声中,那些下过“火海”的大汉,穿大红袍,戴蓝布幅,飞快跑向刀杆,踩着刀刃,一个跟着一个地爬上去,双手紧握着上层档上的锋刃,直到杆顶。
刀杆节相传出于明代。麓川土司勾结外寇,妄图分裂祖国疆土,兵部尚书王骥奉命三征麓川,傈僳族将士英勇杀敌,终于平息了叛乱。王尚书虽是汉人,却尽心尽力帮傈僳族兄弟建设边卡,把傈僳 族人聚集起来,固定耕地,保护森林,饲养牲畜,有吃有穿。为保卫疆土,又从傈僳男人中挑选守卡人操练武艺,抵御外敌。就在这里,奸臣诬陷王骥在边境招兵买马,要反叛朝廷,皇帝听信谗言,把王尚书召回京城,二月初八用毒药把他害死。傈僳族兄弟为纪念王骥,把二月初八定为刀杆节。
蒙古的那达慕节日
每年夏秋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那达慕”是蒙古语娱乐和游戏的意思,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套马,令人赞赏的射箭、摔跤,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美妙动人的歌舞,以及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竞赛表演。每当盛会来临,蒙、汉、回、达斡尔等各族人民,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来参加比赛和观赏。
蒙古族人民特别喜爱摔跤。元朝皇帝成吉思汗曾把摔跤定为考核将士的重要科目,民间也把摔跤定为男儿“三艺”(骑马、射箭、摔跤)之一,历代相沿,摔跤成为普遍流行的体育活动。
那达慕大会上正式摔跤的仪式很隆重,参加者要穿上传统的服装,坎肩用多层帆布或皮革制成,缀着闪亮的银钉或钢钉;下着三色短裙、绣花马裤和长靴,跳着摔跤舞,口唱摔跤歌,一出场便争取先声夺人。按照规则,膝盖以上的任何部位碰着地面就算失败。摔跤手每获得一次胜利,就在胸前挂上一条彩色布条。全旗(相当于县)最优秀的大力士、摔跤手,被人称为“纳钦”(意思是勇敢敏捷的雄鹰),冠军称作“巨人”。摔跤名手在群众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那达慕大会上,还演出精彩的歌舞、引人入胜的说书以及数来宝等。蒙语说书要用马头琴或四统琴伴奏,说唱故事或国家大事。数来宝的唱词往往由演唱者即兴编成,用四胡自拉自唱。双人数来宝则由两人以同一曲调进行对口演唱,分问答式和辩论式,使人感到仿佛是坐在蒙古包里听故事。
西方国家的节日
世界各地新年习俗
加拿大人视白雪为祥瑞。在新年来到时,往往把雪堆在住宅周围,筑成一道道雪墙。他们相信这样可以阻止邪魔进犯,同时带来幸福。
意大利人在元旦这天,各家各户都燃起一炉火,日夜不熄,这样在一年里一切都会顺利。
法国人把元旦这一天的天气看成是新一年的年景:刮南风,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刮西风,有一个捕鱼和挤奶的丰收年;刮东风,水果将会获得高产。
美国的除夕之夜,人们在外开篝火晚会。午夜12点,大家一起把旧物扔进火里烧掉,并围火歌舞,狂欢至黎明。
瑞士人过年时,从屋外取回白雪,化成水,洒在地上压尘,然后进行清扫,他们认为白雪化成的水是吉祥的。
希腊的克里特岛上,拜年要带上一块大石头,进屋后把它放在地板上,然后向主人祝愿说:“但愿你家有一块像这石头一样大的金子。”
保加利亚人在吃年夜饭时,主人要把第一只羊羔、第一头牛或第一匹马驹送给第一个打喷嚏的人,他们认为打喷嚏的人会给全家带来幸福和快乐。
圣诞节在欧美
圣诞节亦称耶稣圣诞节,是基督教纪念传说中的耶稣诞生的节日。在欧美一些国家,过圣诞节如同我们过春节一样,热闹非凡。
每年进入12月,人们便开始为过节而紧张筹备。主妇们采购圣诞食品和礼品,各公共场所、街道、商店布置一新,文艺团体准备着各种游艺节目,许多商店出售制作圣诞树用的小松树等材料,还出售圣诞花、圣诞烛、圣诞卡片、圣诞邮票等节日用品。
12月24日晚上,是人们互赠圣诞礼品、共进圣诞晚餐之夜。有孩子的家庭在室内竖起一棵圣诞树,上面装饰着彩色灯炮、金银箔片和用棉花做成的“雪花”,以象征吉祥如意,生命永恒。入夜,一家人聚在圣诞树周围,互赠礼物,共进晚餐。
圣诞节期间,基督教徒更为活跃,如隆重举行“子时弥撒”、“天明弥撒”(弥撒,意即救世主)、参加圣诞音乐会、唱圣诞诗歌等。
西方鬼节趣谈
西方世界的“万圣节”又称“鬼节”,追根溯源,它可能是西方历史最悠久的一个节日。
早在公元前,住在英伦三岛、爱尔兰、法国一带的凯尔特人,每逢10月31日都要为死亡和黑暗之神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在自然界中,10月以后,北半球昼短夜长,草木凋零,寒冬来临。凯尔特人相信,10月31日晚上,死人的亡灵都纷纷钻出坟墓,善良的鬼会与家人团聚,恶魔妖怪也出来伺机捣乱,还有一些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在四处游荡。迷信的凯尔特人就在这天预备了美味佳肴,让鬼亲们享用。一些人还把自己扮成鬼怪,披上兽皮,戴上兽头面具,围住篝火尽情欢乐。这是“鬼节”的最早形式。
公元4世纪以后,凯尔特人逐渐被罗马帝国征服。在漫长的岁月里,两族文化习俗渐渐融合,后来,基督教传遍了欧洲,“鬼节”又与基督教混在一起了。大约在公元9世纪,基督教会考虑到许多圣徒还没有自己的节日,遂把11月1日定为“万圣节”,由于它与“鬼节”只隔一天,后来人们干脆将其合二而一,这就是“万圣节”又称“鬼节”的原因。之后,这一节日又逐渐从欧洲传到北美和世界其他地方。
圣蜡节
这是一个宗教节日,也是饕餮者的节日。在法国,每年2月2日,妈妈为孩子煎出薄薄的像太阳一样金光灿灿的鸡蛋饼。当他们抖动煎锅,将饼抛向空中时,孩子们一个个瞪大眼睛,恨不得那饼直接掉到嘴里。据说,如果在煎饼时手里握着一枚钱,这一年你就会财运亨通。
美国的“诚实节”
每年的5月2日,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居民都要庆祝这个州特有的节日——“诚实节”。据说,这是为纪念一个年仅8岁的男孩子而设立的。
这个男孩的名字叫埃默纽·旦南,埃默纽5岁时,父母双亡,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在埃默纽8岁的一天晚上,他刚睡着,就被楼下的一阵敲打声惊醒。他急忙下楼来,只见继父继母正在谋杀一个寄宿在酒店里的小贩。第二天一早,他的继父就来到他的房间,教他在警察面前说谎。埃默纽回答说他不想说谎话,继父继母就把他的双臂吊在梁上,用柳条抽打他,逼他说谎,这样抽打了两个多小时时,埃默纽仍说:“爸爸饶了我吧,我不想说谎。”最后,埃默纽被活活打死了。以后,市政府为埃默纽建造了一块纪念碑和一个塑像,纪念碑上写着:“怀念为真理而屈死的人,他在天堂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