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就是要激活一个人的内在创造力,唤醒一个人的顿强生命力,人生从来没有真正的绝望,无论遭受多少艰辛,无论经历多少苦难。只要一个人的心中还怀有一颗信念的种子,那么总有一天,他就能走出困境,让生命之花重新绽放。
52
王献之练字
王献之是我国东晋的大书法家之一,和他的父亲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生于诗书墨香之家。三四岁时,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赋;到五六岁时,他就能出口成章。和哥哥王凝之相比,王献之越发显得机警聪敏,父母很是喜欢他。
父亲王麓之是东晋有名的大书法家,每当父亲伏案挥笔写作时,他都要站在旁边观看,天长日久,渐渐地对书法产生了兴趣。他怕别人讥笑,常常私下里模仿父亲写字。
有一天,他正在自己房里关门偷练,忽然听到了“嘭、嘭”的敲门声,便急忙将笔墨纸砚藏起,又将书本拿出来放在桌上,摆出一副读书的架势后,才去开门。
开门一看,原来是父亲来检查他的功课。可是,当他将父亲让到屋里,把书本递给父亲,准备接受检查的时候,父亲却笑着把书本放回桌子上,对他说:“别给我打马虎眼了,快拿出你写的字吧!”
王献之瞪着小眼睛说:“我并没有写字呀!”
父亲见他不认账,起身在他的床下将他写的字翻出来,说:“这是什么啊?”
王献之傻了眼,只好红着脸说:“并非我要欺骗父亲,实在是因为我刚刚学写字,不像样子,怕别人说我好高骛远,才私下练习,待练好了,再让您看也不迟!丹
王羲之把儿子写的字放在桌子上一看,见已有模样,有的字还写得相当不错,就高兴地说:“不要说了,这是父亲的过错,没有主动教你练字。你未经指点,就能写成这个样子,也真是难能可贵!”
从此,王献之就尝试跟父亲学写字了。有了父亲的指点,他的字进步很快。有一天,王羲之来到儿子的书房,见献之正专心致志地练字,没有发现他,就蹑手蹑脚地来到儿子的身后,突然伸过手去,用力拔献之手中的笔,竟没有拨动。王羲之微微一笑,点了点头,转身出去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献之的宇越来越有进步,于是经常拿自己的字与父亲的字相比较。一次,王献之写到“鹅”字还差一点的时候,有人叫他出去了,父亲就把那一点补上了。王献之办完事回来,正要补上那一点,却见已经写上了。他料到这是父亲补上的一笔,于是便想证实一下自己写的字到底和父亲的像不像,就拿了这篇字让母亲看。
母亲拿过儿子写的字,仔细看了看,指着王羲之补上去的那一点,笑着说:“你写的这篇字的确进步很大,但和你父亲的字相比,仍然差很远。我看就只有这一点像你父亲写的!”
王献之听了,不禁惊呆了。从此,王献之看到了自己的差距,终于心服口服,再也不敢自我陶醉,而是下决心苦练起来。后来,王献之终于成了一名大书法家。
53
不轻言放弃的玄奘
玄奘,通称唐三藏。玄奘出生在读书人家,幼年受父亲教导,学习经书,对儒学略知一二。玄奘十几岁便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当和尚。后来,为了求师学习佛法,他来到长安,后经汉川到达成都。学习了几年后,又辗转到荆州,北上相州,至赵州,返回长安。
玄奘四处学佛法,感到各家对佛教宗旨,或说得不明不白,或者说法不一。他想寻根究底,于是,决定取道西域去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求学。
一路上,两个跟随他的小和尚不能忍受长途跋涉带来的劳累和艰辛,很快就放弃西行了。他的徒弟在偷渡玉门关后,宁死也不再愿意陪师父西行。玄奘只好孤身一人走沙漠。
在沙漠中,玄奘险些被玉门关外的一个哨口守卫射死,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倒,仍继续前行。又走了一百多里地,玄奘迷失了道路,在下马饮水时,又丢掉了路上用的所有东西。这时,玄奘真的想放弃西行了。然而,在复杂的思想斗争之后,最终他还是决定继续西行。
随后的旅程更加艰难。白天黄沙飞扬,如同下雨,晚上还经常看到人兽骨骸发出的磷火。最严重的是,他连着走了5天4夜,还没见到水。干渴难耐,玄奘晕倒在沙漠中,又被狂风吹醒。
又走了两天,玄奘终于出了沙漠,到达伊吾和高昌。经过此番磨炼,玄奘的意志更加坚定了。
高昌王被玄奘的意志感动,给他准备了丰富的装备,为他西行之路助一臂之力。一路上,玄奘又遇到很多劫难:在不信佛教的康国,玄奘差点送了命;遇到强盗匪徒,劫走了身上所有的衣物和钱财;还遇到要拿玄奘祭天的突伽天神的信徒等。
一道道难关过后,玄奘走遍印度各地,搜集和学习了各种佛学经典,终于达到了求学的目的。
54
浪子回头的陈子昂
陈子昂是唐朝诗人、文学家。陈子昂出生于一个不愿做官的地主家庭,家里生活富有。因此,陈子昂自幼过着养尊处优的奢华生活,只贪图吃喝玩乐。
陈子昂从小聪明,思维敏捷。他们家里藏有很多书,但是他却很少摸它们,也不喜欢读诗书。他整日除了东游西走,结交一些纨绔子弟调皮捣蛋外,无所事事。
一次,他在街上碰到一个年轻的乞丐,出于好奇,就停下脚步,一面给那乞丐一些施舍,一面问他:“你还不老,怎么会落到了乞讨的地步呢?难道你就一直以乞讨为生吗?”
那乞丐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说:“不是啊,我也不是生来就讨饭的。”
“那你怎么会落到这步田地?”陈子昂继续追问。
“不瞒公子说,我本来是个富家子弟,小时候也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我家突然遭到一场大火,万贯家财在一夜间就化为了灰烬,我就变得一无所有了。”乞丐很平淡地说。
陈子昂又问:“那你还年轻,身体又没有病,不会找些事情做吗?”
“不怕公子笑话,我什么本事都没有啊。有钱的时候,我只知道吃喝玩乐,什么也不想学。哪里想到会有这么一天啊!”
陈子昂听完无可奈何地走了。但是那乞丐的话却久久地在他的耳边萦绕。这件事给了他很大的震动。这天,他失眠了,他想:“再也不能整天吃喝玩乐,糊里糊涂地过日子了,如果什么本事也没有,将来一定是一个没有用的人,这样不但浪费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还枉为一个男子汉。”
想到这里,陈子昂下定决心,要努力学习,发奋读书。他是个聪慧有头脑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就能立即改正。因此,他胸怀大志,沉静下来,专心地、拼命地读书,白天闭门在家中闷头看书,不找朋友,不会客,再也不东游西逛了。晚上在灯下苦读到深夜,为了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他还一边攻读自己所学的知识,一边练习写作。就这样,读了写,写了再读,反反复复。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时间、他就把家中的经文、史书全都读遍了。他写的诗文也已经有几箱了。
20岁时,陈子昂挑着自己的诗文来到洛阳。很快,他的诗文在京城中传开了,他也就成为了有名之士。后来,尽管陈子昂在仕途上历尽艰辛,可是他的文学创作和主张在唐朝却极有影响。他提倡反映现实生活的汉魏风骨,并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为唐诗的繁荣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是上承建安,下开盛唐的富有革新精神的伟大诗人。
55
自学成才的欧阳修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期的着名文学家,史学家。他的父亲曾当过几任州郡佐僚,对欧阳修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但是,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他到随州投奔做官的叔父。虽说是亲叔叔,但是寄人篱下,母子俩的日子并不是很好过。
母亲为了让欧阳修长大能重振家业,对他的教育也很严格。母亲常常用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来启发教育他。欧阳修看到村子里的小孩子们背着书包上学读书,便对母亲说:
“送我去读书吧,我要上学。”
母亲为节俭开支,克服没有能力买纸笔墨砚的困难,亲自用芦苇,木炭做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每次她总是在地上先写出一个字,再教欧阳修读,然后写,反复多次,直到欧阳修会默写为止。两年后,欧阳修已经能认识几千个字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
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对他说:“儿呀,看着你越来越有出息了,我心里十分高兴。只是我觉得不能再教给你什么了。今后要靠你自己学习了。儿啊,你要好好努力,不要让母亲失望。”
欧阳修含着热泪跪在母亲面前说:“您放心吧,我一定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国家,绝不辜负您的期望。”
欧阳修很懂事,家里没有钱买不起书,他就向人借书来读,只要借到一部好书,他就不分昼夜地抄下来,每次都能如期将书归还。遇到好文章,他还要求自己把它背下来。
欧阳修非常喜欢读书,从《诗经》到唐宋名篇,都能背诵下来。他读的书多,背的文章多,理解也深刻,因此写诗和做起文章来既快又好。
欧阳修经历了各种磨炼,成熟起来,影响大了,知名度也提高了。但他还是继续刻苦地学习,终于成了有名的文学家和诗人,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56
“断齑划粥”的范仲淹
范仲淹是北宋着名学者、政治家、军事家。
范仲淹在童年时期,就酷爱读书。由于家境清贫,上不起学,10岁时住进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发愤苦读,每天煮一小盆稀粥,凝结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再切几根咸菜,就着吃下去。这就是后世传为佳话的“断齑划粥”的故事。
庙里的老火头僧,很佩服范仲淹这种精神,时常称赞他。范仲淹说:“一个人如果不读书,只知饱食终日,贪图安逸,那种生活是毫无意义的。”
范仲淹为了开阔眼界,寻访良师,增进学识,便风餐露宿,千里迢迢来到应天府,进了着名的南都学舍。在学舍中,他昼夜苦读,“未尝解衣就枕”。在冬夜里,读得疲倦时,他就用冷水洗洗脸,让头脑清醒过来,继续攻读。
同学中,有一个是南都留守的儿子,看到范仲淹“忘我攻读”,只吃点粥,很是感动。回家对他父亲讲了这件事。留守感慨地说:“这是个有大志、有出息的孩子。你拿些食物送给他吃吧。”过了几天,留守的儿子发现范仲淹根本没吃他送的食物,就责备他。范仲淹答谢道:“我并非不领令尊的厚意,只是多年吃粥,已成习惯,如贪此佳食,恐怕将来吃不得苦。”
57
王冕学画
元朝时候有个大画家,名叫王冕,最擅长画荷花,许多人为了要他的荷花画,都不辞辛苦,从老远的地方赶来。
王冕虽然很有名,但是小时候却很贫困,白天只好替人放牛,晚上自己学习。
有一天,王冕在湖边放牛时,忽然下起一阵雨,一会儿雨停了,但是湖里的荷花和荷叶却被雨水冲洗得非常干净。王冕看了非常喜爱,便想把它画下来,于是赶紧用身上的一点零用钱买了纸和笔来开始作画。起初当然画得不怎么好,可是王冕并不气馁,仍然不停地画,最后终于越画越像,就跟真的一样。王冕便把荷花画拿去卖,卖画得到的钱拿回家孝敬母亲。
有一次,王冕在放牛的时候,又想起了画荷花,于是,他把注意力全放在了画画上,却没注意到牛挣断了缰绳跑了。等王冕发现的时候,他东找西找,怎么也找不见了。没办法,他只好回家和妈妈说了实话。妈妈听说他把牛丢了,气得拿门闩追着打他。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作画,没有钱买颜料的时候,王冕就把树叶捣烂,把汁挤出来,当成绿色。再把红色的石头磨成粉末和水调和当成红色。
就这样,王冕的荷花越画越好,经过人们口口相传,周围村子里的人也都知道了王冕画荷花的事。于是,很多人都愿意买他画的荷花,他的生计便因此渐渐好转,不再替人放牛了。同时他的名声也渐渐远播,终于成为一个全国有名的大画家。
58
“画状元”吴伟
吴伟是明朝明成祖时期的“画状元”吴伟虽然出身贫寒,却自幼好学。每当在门前玩耍,看见有去学堂读书的小伙伴时,他便眼巴巴地跟在人家身后,一直看着人家进了学堂才回家。长此以往,先生看在眼里,认为他虽然穿着破旧,但两只眼睛却十分有神,定然聪明过人,会是个可塑之才。于是,决定不收取他的学费,让他来学堂读书。
吴伟一听,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流着眼泪说:“谢谢先生的成全,我给您磕头了。”吴伟对读书的渴望之情,令先生很是感动。
吴伟深深懂得机会难得,因此学习十分刻苦。他也聪明过人,往往是先生念出了上句,他便能接出下旬。可是,好景不长,吴伟只读了一年书,父亲便病逝了。吴伟只好退学,跟随母亲流落到常州,投奔了一位亲戚。但是,这位亲戚也很贫穷,一下子添了两个人吃饭,承担不起。于是,经人介绍,吴伟就给当地一个大官家的公子当了伴读。
吴伟对此真是求之不得,这既可以有一定的收入,又可以借伴读的名义读书,一举两得。因此,他在学堂利用伴读的机会,拼命读书。休息时,他总是哄着少东家说:“今天学的内容,有些我没弄明白,回去后,怎么教你呢?要是我不会,也给你讲不明白,你父亲就不让我给你当伴读了!”少东家听了,觉得吴伟说的有道理,便自己玩去了。吴伟则抓紧时间学习。
那位官员听说此事后,认为吴伟很负责任,对他更加喜爱。有一天,少东家写了两个字,感觉写得不好,便扔掉了。吴伟将它捡起来,在上边随便画了几笔。于是,一幅白发老人牵着毛驴在河边饮水的画就完成了。吴伟不觉诗兴上来,在画旁题诗一首:
白头一老子,骑驴去饮水。
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
恰巧那位官员此时经过,对他更是大加赞赏,认为自己的眼光不错,发现了一位奇才。因此,全力支持吴伟一边伴读,一边画画,并供给他笔墨纸砚。有了这么有利的条件,吴伟就更加刻苦勤奋,抓紧一切时间练习绘画作诗。
不久,那位官员把吴伟推荐给皇帝明成祖。明成祖认为他的画画得好,的确是个才华横溢的画家,便赐吴伟“画状元”的称号。就这样,吴伟从一个没钱读书的穷孩子,成长为一个着名的画家,还被皇帝御赐为“画状元静。
59
李嘉诚的励志人生
曾被评为亚洲首富的李嘉诚曾有过一段艰辛的励志人生。
李嘉诚早年丧父,小小年纪的他担起了养家的重任。为了让家人过得更好,李嘉诚使出狠劲,一边当推销员,一边上夜校学英文。他用报纸练字,一边写满了,又翻过另一边再写,直至整张纸写得皱皱烂烂为止。
22岁时,李嘉诚创办了塑胶厂,他深信到26岁,储够钱,凭着苦学的英文,可以考上大学。岂科一个大户破产,毁了他的梦。但苦学的英文为他打开了另一扇成功之门。
20世纪50年代他在做塑胶花时,坚持订阅全世界最新的塑胶杂志,他还飞到英美参加塑胶展,掌握最新形势。在外国杂志中,他留意到一部制造塑胶瓶子的机器,但从外国订制太贵了。于是他凭自学的英文研制了这部机器。李嘉诚说:“它至少让我赚了几万港币。”他开始请私人老师,每天7点上班前,教他英文。
20世纪80年代初,中英会谈期间,不少公司都停留在业务本地化的阶段,但李嘉诚考虑的是,公司要发展壮大,就一定要向海外发展。他并没因自己带潮州口音而避讲英语或避请洋人,由开会到接受访问,只要对象是洋人,他一概英语对答,无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