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情世故一本通
4534200000096

第96章 完美家庭,家和才能万事兴(6)

有关专家专门就此在中国四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进行了幼儿家庭教育状况调查研究,报告表明:与10年前相比,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投入明显增多,每半年的购书费由161元上升到93元,但同时,与孩子的共处时间也明显减少,每周给孩子讲故事和陪孩子散步的时间,由10年前的34小时和96小时,分别下降到现在的28小时和4小时。

专家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主要有四大心理需要,首要的就是需要被爱与价值感。孩子需要家长的爱,被爱使孩子有安全感,爱能让孩子知道该如何去做。有了安全感的孩子才能够信任别人,让孩子感觉到爱,孩子才会有自信心,才会愿意接触周围的环境,才会愿意与人交往,孩子的情绪和智能才能正常发展。

诚然,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家长们普遍感到工作繁忙、时间紧张。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家用电器的普及,人们的闲暇时间也比以前要多一些,所以,工作繁忙不能作为没有陪孩子的借口,关键是家长忽视了陪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与孩子共处能增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除此以外,与孩子共处还可以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每个家庭成员的行为所具有的辐射性,通过耳闻目染、潜移默化,为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一个可以效仿的模式,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平生一直坚持自己收拾屋子、擦拭桌椅;他的衣服不求考究,只求整洁;他的书稿永远整整奇奇、一丝不苟。这些都直接得益于童年时代他与母亲共处的时光。他自己说过:“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影响很大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但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老舍的母亲就是用自己平凡而朴素的母爱,影响了老舍的人生。老舍每次回忆起来,都对与母亲相处的那段美好时光念念不忘。

当然,爱孩子并不意味着一味地纵容和娇惯。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所以,做父母的不应该受盲目的爱所支配,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当然,“严”并不意味着对孩子动辄训斥打骂,而是以“爱”为前提。责任感、爱心都是一个个具体的故事,而不是干巴巴的概念。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一个孩子六人捧”(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现象已是社会的普遍现象:有的对孩子姑息迁就,任其发展;有的只知道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衣锦食美,却不懂得给孩子良好的精神食粮和思想营养。这样,势必会把孩子惯坏、宠坏。孩子不可能永远被大人捧着,他们要长大,总有一天要走向社会。而社会既有晴空万里,又有雷电交加。漫长的人生道路不会一直平坦,坑坑洼洼、荆棘丛生在所难免,就看你有没有跨越的本领。现在的世界是竞争的世界,未来的竞争定将更为激烈。

言教不如身教。把对孩子的要求整天挂在嘴边,不如直接做给孩子看。陪孩子散步、给孩子讲故事、与孩子共同游戏就是家长了解孩子精神发展状况和满足他们精神需求的好机会,也是给孩子播种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好时机。不要以为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吃最丰盛的食品、穿最时尚的服装、用最先进的电脑、买最高档的用具就是满足了孩子的需求,其实,当孩子渐进成熟的时候,他们的精神需要也渐进成熟,他们渴望与父母相处时那融融的亲情和爱!

培养自信,帮孩子树立信心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的:“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东方之子》栏目记者采访邓亚萍时问道:“你怎么会每次都获得冠军呢?”邓亚萍举起一个大拇指,说:“我,自信!”可见,自信的力量非常大。假如每一个小学生、中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则肯定能不断进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然而,遗憾的是,缺乏自信的孩子仍随处可见。据加拿大《枫叶》杂志报道,加拿大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所对全国各地1000余名6岁至12岁孩子所作的专题调查表明,4成人自称对自己“至少一两个方面完全丧失信心”。他们有的对自己的外貌、身高、体重等生理条件没有信心,还有的则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运动水平和交友本领感到悲观。而进一步的调查却证实,实际上,这些孩子往往不论在外貌还是能力上,比一般孩子都并不逊色。

自信同时也可能改变一个孩子。下面这个孩子在母亲的帮助下,找到了自信,也赢得了成功。

一天,幼儿园老师对一位母亲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当儿子问起妈妈老师怎么说他时,妈妈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说:“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儿子上小学了。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在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走出教室,妈妈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你并不是个笨孩子,你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第二天上学时,他去得比平时都要早。孩子上了初中,一次家长会,妈妈在等老师点名,因为她知道他孩子一直在差生中。然而,直到家长会结束,也没提到孩子名字。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听了这话,她惊喜地走出校门,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高中毕业了,儿子拿着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大哭起来。

母亲的鼓励为儿子找到了自信,可见,父母对孩子是多么的重要啊。

孩子之所以缺乏自信,有时甚至自卑,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下面几个孩子就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自信,从而影响了生活和学习。

丽丽上小学二年级了,她在与小伙伴交往时特别不自信,总觉得自己没有别人做得好。前一段时间,班里选班干部,丽丽的票数很多,可她说什么也不愿意当。后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丽丽当了班里的文艺委员。可最近由于组织联欢会受到了阻力,丽丽又开始打退堂鼓了。

7岁的小杰米已对作画完全丧失了兴趣,认定自己不是作画的“料”。原来,这源自3年前幼儿园老师对其所画一幅习作的随意评价。没料到这个随口而出的否定却在孩子心中生了根,使其对自己的作画能力产生了怀疑,最后作出了放弃的决定。但在此之前,他已作了几百幅画,而且其中有5幅还得过奖!

另外,还有的孩子则是由于盲目地对自己要求过高或过于追求完美而陷入了自卑的泥潭难以自拔。6岁的苏珊一心想夺取学校钢琴大赛的冠军,但未能如愿以偿。由此,她断定自己缺乏弹琴的天赋而放弃了练琴。之后,当母亲逼着她练琴时,缺乏自信的她竟手指哆嗦,连最简单的练习曲也弹不好了。

这三个孩子的表现是许多孩子身上都有的一种表现——缺乏自信。

专家们强调,孩子一旦对自己的某方面的能力丧失自信,还可能会跟着连带对自己的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丧失自信,最后造成多方面,甚至全面地落伍。此外,如果发展到严重的自信心丧失,那么,还可能会出现更多的生理上或心理上的异常,其中包括:对他人或社会明显表现出抗拒心理(如拒绝上学、自暴自弃、厌恶集体活动等);或有时又表现得对家长和教师过于顺从,以致完全丧失自我;跟家长或过度冷淡或过度依恋;经常肚子疼或有其他身体不适;经常无端发脾气;莫名其妙地故意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十分自负等等。

那么,该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呢?专家们提出了如下合理化建议:

1真诚地赞扬

对于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真诚地赞扬他们取得的每一件成功十分重要。同时要记住:赞扬必须发自你内心。若孩子发现你在故意夸大其词,或言不由衷,那么,这份赞扬的“含金量”就会大打折扣,敏感的孩子就会有“你在做戏给我看”的感觉,或至少认为你对他的期望不像对其他孩子那么高。要避免孩子对你的赞扬“不领情”,那么,你的赞扬应该既具体又准确,如:“呀,你的画确实很美,尤其是那金鱼的尾巴,画得真是漂亮极啦!”

2中肯地分析

通过你耐心、细致又合情理的分析,让孩子明白这么一个道理:兴许别人在某些方面比你行,但你完全可能在另一些方面比他行。当孩子在学习外语上确实缺乏天赋时,你可明确地向他指明,他在数学或歌唱方面可以超过别人。

3多提供尝试的机会

提供尝试的机会也意味着为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使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潜能。如,可以鼓励一个因不善发言而羞于上台的男孩为全班小朋友讲故事,当然,事前应帮助他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孩子果真顺利地完成了任务,那么,他的自信心势必大增。

4设计的要求不必过高

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即增大成功的几率,从而更好地帮助其克服自卑。

5让孩子有成就感

除了经常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建议外,家长还可引导孩子做一些对家庭或社区有用或有益的事,诸如种棵小树、买点食品等。要知道,正是由于完成了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孩子会觉得自己并非无用之人,成就感会油然而生。

6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在参加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不仅能有机会为集体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而且还能体会到友谊和合作的美妙,因而会冲淡其心中深藏的自卑。

7随时巩固孩子的自信心

当看到孩子不断因成功而取得了宝贵的自信心时,还要不断地巩固其自信心。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就会每天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巩固这种宝贵的感觉,长此下去,会自然而然地远离自卑。

积极心态,培养孩子的乐观精神

关于乐观,法国作家阿兰在论述把快乐的智慧用于和烦恼做各种各样的斗争时说:“烦恼是我们患的一种精神上的近视症,我们应该向远处看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样,我们的脚步就会更加坚定,内心也就更加泰然。”孩子的性格不同,有的乐观,有的消极。乐观的人给周围的人带来欢乐,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是一个容易成功的人。所以,积极乐观的心境能促进孩子交往能力的提高,并提高学习效率。消极的心境则会妨碍学生的学习,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陕西省西安市某初三学生刘燕的学习成绩很棒,许多同学都非常羡慕。有一天,刘燕的同学去老师办公室,听到了老师这样一番话:“刘燕真是只快乐的小燕子,歌不离口,笑容时时刻刻都挂在脸上。她不管做什么事都是开开心心的,每次看到她都觉得心情特别愉快。”这个同学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刘燕能得到老师的器重、同学们的爱戴,原来,乐观豁达的性格在这里起着很大的作用。知女莫若母,刘燕的妈妈也曾经乐呵呵地告诉大家:“刘燕最大的优点就是乐观,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怕,总是乐观积极地去面对,所以才有今天的好成绩。”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刘燕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其他方面的素质也都很高,她自己还戏称,所有的成绩都源于“我是个乐天派”。

从刘燕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乐观的品格,对一个人的一生很重要。一个孩子如果拥有乐观的品格,便会拥有对人生的自信。

在家庭中,乐观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比如:如果这会儿下雨了,就要引导孩子说“下雨了。”而不要说“该死的天,又下雨了。”因为这样说并不能改变下雨的事实。当然,就算说“太好了,又下雨了”也不能使雨发生任何改变。可是,如果把这种话说给孩子听,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瞧,太好了,又下雨了!小鸟在歌唱,小草也在歌唱,它们都得到了雨的滋润。”这样,就会把快乐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无论面对何种环境,都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

乐观是一种性格倾向,它能使人看到事情比较有利的一面,期待更有利的结果。也许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较乐观,而有些孩子则相反。但心理学家发现,乐观思想是可以培养的,即使孩子天生不具备乐观品质,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实现。

那么,如何培养乐观的孩子呢?父母要培养孩子乐观的品格,可用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能随时从父母那里得到坚定支持的孩子,会认为生活可以信赖,人生充满机会。即使生活中偶然出现艰难、失望的境遇,他们也仍然能够对生活保持积极的态度。

尊重孩子,是对孩子表示支持的最好方式。母亲在听孩子说话时要热心、不要急躁,无论孩子说什么都要表现出兴趣,切忌咒骂或讽刺挖苦。

孩子不小心打碎了杯子,父母不要对孩子说:“你真蠢,这点小事都做不好。”因为这会损害孩子对自身价值的承认以及对你的信任。这时,你不妨换一种口气说:“没有关系,以后多注意点。”

做父母,就是要用一颗纯净的心去理解孩子、爱护孩子。

但是,父母千万不要把疼爱变成瞎吹滥捧。不分青红皂白地赞扬孩子,会增加孩子的无助感。因为,孩子对过分的夸奖有着敏锐的直觉。

2对孩子说“你能做好”

乐观的孩子,总是觉得自己能够驾驭生活,能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能够摆脱人生中的痛苦。作为父母,首先要帮助孩子树立切合实际的期望目标,并且清楚自己的孩子要怎样做才能达到那个目标。最后,对孩子迈向目标的每一个细微的进展,都要给予鼓励和赞扬。

3父母要保持乐观情绪

孩子不可能总是按照父母说的那样去做,但肯定会仿照父母做的那样去做。因此,要想孩子乐观,父母自己必须表现乐观。看着母亲一边料理家务一边哼着小曲时,孩子自然会感到快乐。

如果父母整天抱怨,表现很悲观,孩子自然不会觉得快乐。在生活中,父母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常说些积极乐观的话,比如孩子抱怨说:“我太笨了,连足球都踢不好。”这时,父母最好说:“你刚刚练习,踢到这个程度已不错了,以后,经过努力,你一定会成为足球健将的。”如果父母是一个乐观的人,孩子成为一个乐观主义者的几率就会相当大。

4利用小伙伴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