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就是提醒你,在待人处世中,千万不要动不动就把自己的老底交给对方。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留下七分话,不必对人说出。你也许以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无不可对人言,何必只说三分话呢?老于世故的人,的确只说三分话,你一定认为他们是狡猾,很不诚实,可是,说话须看对方是什么人,如果对方不是可以尽言的人,你即使说三分真话,已嫌过多了。
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对方倘不是相知的人,你也畅所欲言、以快一时,那对方的反应会如何呢?你说的话,是属于你自己的事,对方愿意听你的么?彼此关系浅薄,你与之深谈,显出你没有修养;你说的话,是属于对方的,你不是他的诤友,不配与他深谈,忠言逆耳,显出你的冒昧!
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可说,而是不必说、不该说。
事无不可对人言,是指你所做的事,并不是必须尽情向别人宣布。老于世故的人,是否事事可以对人言,是另一问题。他的只说三分话,是不必说、不该说,绝不是不诚实,绝不是狡猾。
另外,和人初次见面,或才见过几次面,就算你觉得这个人不错,而他也喜欢你,你也不该把你的心一下子就掏出来。因此,对还不了解的人,无论说话或作为,都要有所保留,不可一厢情愿。
告诉你不要一下子就把心掏出来,并不是教你做个虚伪、城府深沉的人,而是人性复杂,你若一下子就把心掏出来给对方,用心和他交往,那么,就有可能“受伤”。
把心掏出来,这代表你的真诚和热情,但见你把心掏出来,他也狠心掏出来的人不太多,而且也有掏的是“假心”的人。若这种人别有居心,刚刚好利用了你的弱点,好比薄情郎对痴情女一般,那么,你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而会玩手段的人,更可以因此把你玩弄于股掌之中。
也有一种人,你把心掏出来给他,他反而不会尊重你,把你看轻了,有些人就是有这种劣根性;你对他冷淡一些,他反而敬你又怕你。换句话说,对这种人来说,太容易得到的感情,他是不会去珍惜的,那么,你的付出不是很不值得吗?
另外,还有一种状况,你一下子就把心掏出来,如果对方是个谨慎的人,那么,你反而吓着了他。因为他怀疑你这么坦诚是另有目的,如果是这样,你不是弄巧成拙,弄坏了有可能发展的情谊吗?
因此,与其把心一下子掏出来,不如慢慢观察对方,等有了了解之后再“交心”。你可以不虚伪,坦坦荡荡,但绝不可把感情放进去,要留些空间作为思考、缓冲——不掺杂感情因素。这样,一切就好办了。
一位牙病患者坐在牙科医生的椅上时,他总是尽量地张大嘴巴。但是在待人处世中,即使是一个最简单的事情也得深思熟虑。要养成习惯,在你张开自己的嘴巴之前,要尽量了解其他人的观点。这当然要花费一点精力,但为了取得好的结果,这是值得去努力的。
别太单纯,有些话可听不可信
现在,会说“场面话”的人越来越多,但能真正办实事的人却越来越少。无论哪一个人,有时都会听到一些冠冕堂皇的“场面话”,如果你将这些话当真了,那就是纯粹的犯傻。
刘伟在一事业单位工作,十几年没有升迁,于是,他通过朋友牵线,去拜访一位负责调动的人事主管,希望能调到别的单位,因为他知道那个单位有一个空缺,而且他也符合资格。
那位主管表现得非常热情,并且当面应允:“没问题!”
刘伟兴冲冲地回家等消息,谁知半个月、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一点消息也没有。打电话去,不是不在就是“正在开会”。问朋友,朋友告诉他,那个位置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他非常气愤地问朋友:“那他又为什么对我说没有问题?”他的朋友也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这件事的真相是:那位主管说了“场面话”,而刘伟由于阅历太少,信了他的“场面话”。
“场面话”是人际交往中说话必需的应酬之一,而说“场面话”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在社交中,一些高手都懂得说,也习惯说。这不是罪恶,也不是欺骗,而是一种“必要”。
一般来说,“场面话”有以下几种:
1当面称赞人的话
诸如称赞你的小孩可爱聪明,称赞你的头发乌黑发亮,称赞你教子有方……这种场面有的是实情,有的则与事实有相当的差距,听起来、说起来虽然“恶心”,但只要不太离谱,听的人十之八九都会感到高兴,而且旁边人越多,他越高兴。
2当面答应人的话
诸如“没问题”“我全力帮忙”“有什么事尽管来找我”等。说这种话有时是非说不行,因为对方运用人情压力,当面拒绝会很难堪,而且会立马得罪一个人。若对方缠着不肯走,那更是麻烦,所以用“场面话”先打发,能帮忙就帮忙,帮不上忙或不愿意帮忙再找理由,总之,它有“缓兵计”的作用。
所以,“场面话”想不说都不行,因为不说,会对你的人际关系有所影响。
不过,千万别相信“场面话”。
对于称赞或恭维的“场面话”,你要保持冷静和客观,千万别两句话就乐昏了头,因为那会影响你的自我评价。冷静下来,反而可看出对方的用心如何。
对于满口答应的“场面话”,你要保留态度,以免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对于“场面话”,只能“姑且信之”,因为人情的变化无法预测,你既测不出他的真心,就要有最坏的打算。其实,要知道对方说的是不是“场面话”也不难,事后可求证几次。如果对方言辞闪烁,虚与委蛇,或避不见面,避谈主题,那么对方说的就真的是“场面话”了。所以,对这种“场面话”,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采取必要的措施,否则,可能会误你的事。
保护自己,小心“一见如故”的陷阱
“一见如故”是很多初次见面的人习惯使用的一句话,意思是:虽然是初次见面,可是彼此的感觉就好像已经认识很久了一般。
社会上的确是有“一见如故”的情形发生,但这种情况很少,只会是个别。能碰到“一见如故”是人生中的一种幸运,因为彼此可以不用过多的试探对方,而可直接进入到“交心”的层次。可是,从怀疑规则来看,一见如故固然是“幸运”,但有时却也是“不幸”的开始。
在人性丛林里,人会呈现他的多面性,在不同的时空,善与恶可以出现不同的转换。也就是说,本性属“恶”的人在某些状况之下也会出现“善”的一面,本性属“善”的人也会因为某些状况的引动、催化而出现“恶”的作为,而何时何地出现“善”与“恶”,甚至自己也无法预测及掌握。例如,一个正人君子就有可能会因为一时的贪念而干出他过去所无法想象的事,但事情就是发生了,连他自己都感到不解。
如果“一见如故”只是一句客套话,你的热切回应不但无法对对方产生效用,自己也会因对方随之而来的冷淡而“受伤”,更有可能过多地暴露自己,反给有心人以可乘之机;而最有可能的是,你把对方吓跑了。如果对方真的另有所图,你的热切回应正中其下怀,结果也就不用多说了。
因此,当你听到“一见如故”这句话时,你应该:
第一,想想自己有没有因为这句话而兴奋、感动?如果有,那么赶快浇熄、扑灭这些兴奋和感动,以免自作多情或自投罗网。
第二,如果对方的“一见如故”还有后续动作,你应该谨慎地与之保持一种善意的距离,保持距离的目的是在检验对方用心的真伪,以免自己受伤。
第三,如果对方和你彼此都“一见如故”,这很难得,要好好珍惜。但同时也不要忘了“距离产生美”这句话,不要因太过接近而彼此伤害,葬送有可能健康发展的友情。如果“一见如故”只是对方一厢情愿,则“话不投机半句多”,不必花太多心思在这上面。
然而,你最应该提防的是,“一见如故”中,有心者常会给你戴高帽,说一些奉承、拍马的话,这很容易迷乱你的判断,也最难抗拒。因此,当听到这类话语时,你就要保持高度的警觉,不要因为一句话而毁掉你的一生。
另外,若想彻底跳出“一见如故”的陷阱,你还要具备看人的学问。
看人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据说有的人从一个人的走路姿势或一些习惯性动作就可判定其性情。
你若有这种功夫,那么,就不怕碰上心术不正的人了。不过,那种功夫不是谁都能学得到的,也不是三两天就能学会的,你必须要有耐心去学。可是,我们每天都要和许多不同性情的人共事、交往、合作,对“看人”没有一点能力还真是不行。
不过,你千万别把书上看来的那一套面相学搬到现实生活中去使用,因为这会使你看错人,把好人看成坏人,或是把坏人看成好人。把好人看成坏人对你来说没有太大关系,但若是把坏人看成好人,那对你的伤害可就太大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来看人呢?
我们提出这样的建议:用“时间”来看人。
用“时间”来看人,就是指通过长期观察,而不是在见面之初就对一个人的好坏下结论。因为过早下结论,会因你个人的好恶而出现认识偏差,从而影响你们的交往。另外,人为了生存和利益,大部分都会戴着假面具,你最初所见到的是戴着假面具的“他”,而并非真正的“他”。这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假面具有可能只为你而戴,扮演你所喜欢的角色,投你所好,如果你据此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并进而决定和他交往的程度,那就有可能吃亏上当。
用“时间”来看人,就是在初次见面后,不管你和他是“一见如故”还是“话不投机”,都要保持一些距离,而且不掺杂主观好恶的感情因素,然后冷静地观察对方的行为,然后再决定你们交往的度。
用“时间”来看人,你的同事、伙伴、朋友,一个个都会“原形毕露”。你不必去揭下他的假面具,他自己自然会将真面目呈现出来,展现其真实的一面。
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用“时间”来看人,你才能真正看清人。用“时间”特别容易看出以下几种人:
1不诚恳的人
因为他不诚恳,所以对人、对事会先热后冷,先密后疏,用“时间”来看,很容易看出这种变化。
2说谎的人
这种人常常要用更大的谎言去圆前面所说的谎话,而谎话一说多、说久了,就会露出前后不能兼顾的破绽,而“时间”正是检验这些谎言的利器。
3言行不一的人
这种人说的和做的是两回事,但通过“时间”,便可发现他的言行不一。
事实上,用“时间”可以看出任何类型的人,因为这是让对方不自觉现形的“检验师”,最为有效。
至于多久的时间才能看出一个人的真性情、真本质,这并无一定的规定,完全因情况而异。也就是说,有人可能第二天就被你识破,而有人好多年了却还“云深不知处”,让你摸不清楚。因此,与人交往,千万别过早下结论,先要后退几步,并给自己一些时间来观察,这是最起码地保护自己的方法。
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在现代社会中,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得罪了小人,他们就会用卑劣的手段陷害你,背后捅你刀子,让你防不胜防。你原本美好的一生,就会被他们捅得个血迹斑斑。
所谓小人,就是那种品德差,心胸狭小,不择手段,损人利己之恶徒。他们动辄溜须拍马、挑拨离间、造谣中伤、结仇记恨、落井下石。
在为人处世中,谁都不愿意和小人打交道,可不管你愿不愿意,碰到小人是难免的。所以,在与小人打交道时,一定要小心,不要轻易得罪他们,因为小人得罪不起,得罪了他们,本来美好的一生,很可能会被他们完全毁掉。因为那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鼠辈小人,他们的眼睛牢牢地盯着我们周围所有大大小小的利益,随时准备多捞一份,为此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准备用各种手段来算计别人,真是令人防不胜防,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在你背后放暗箭,而能躲过暗箭的人没几个。历史上这样的教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李林甫是唐玄宗的宠臣,其人心胸极其狭窄,容不得别人得到唐玄宗的宠爱。唐玄宗有个喜好,他比较喜欢外表英俊、一表人才、气宇轩昂的武将。有一天,唐玄宗在李林甫的陪同下正在御花园里散步,远远看见一个相貌堂堂、身材魁梧的武将走过去,便赞叹了一句:“这位将军真英俊!”并随口问身边的李林甫,那位将军是谁,李林甫支吾着说不知道。事后,李林甫暗地里指使人把那位受到唐玄宗赞扬的将军调到一个非常偏远的地方,使他再也没有机会接触到唐玄宗,当然,他的前途也就毁了。从此事也可以看出,小人的心眼极小,为了一点小荣辱都会不惜一切代价,干出损人利己的事来。
小人是琢磨别人的专家,敢于为芝麻大小的恩怨而置你于死地。因此,在为人处世中,对付和利用小人没有一套办法是不行的。怎么办呢?我们认为:如果你既不想把自己降低到与小人同一水平的地步,也不想与小人两败俱伤的话,那就脸皮学厚点,或者睁只眼闭只眼,不理了事;或者惹不起躲得起,尽量不与小人发生正面冲突。一句话,如果不是万不得已,那就别得罪小人。
为大唐中兴立下赫赫战功的唐朝名将郭子仪,不仅在战场上战无不胜、得心应手,而且在为人处世中,还是一个特别善于对付小人的高手。郭子仪与小人打交道的秘诀,就是“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安史之乱”平定后,立下大功并且身居高位的郭子仪并不居功自傲,为防小人嫉妒,他反而比原来更加小心。有一次,郭子仪正在生病,有个叫卢杞的官员前来拜访。此人乃是中国历史上声名狼藉的奸诈小人,相貌奇丑,生就一副铁青脸,脸形宽短,鼻子扁平,两个鼻孔朝天,眼睛小得出奇,当时的人都把他看成是个活鬼。因为如此,一般妇女看到他这副尊容都不免掩口失笑。郭子仪听到门人的报告,马上下令左右姬妾都退到后堂去,不要露面,他独自凭几等待。卢杞走后,姬妾们又回到病榻前问郭子仪:“许多官员都来探望您的病,你从来不让我们躲避,为什么此人前来就让我们都躲起来呢?”
郭子仪微笑着说:“你们有所不知,这个人相貌极为丑陋而内心又十分阴险。你们看到他万一忍不住失声发笑,那么,他一定会忌恨在心,如果此人将来掌权,我们的家族就要遭殃了。”郭子仪对这个小人太了解了,在与他打交道时做到了小心谨慎。后来,这个卢杞当了宰相,极尽报复之能事,把所有以前得罪过他的人统统陷害掉,唯独对郭子仪比较尊重,没有动他一根毫毛。这件事充分反映了郭子仪对待小人的办法既周密又老练,他对待小人的办法可以给人许多有益的启示。
(第三节)虚虚实实,说话不要太实在
老实话并不是人人爱听,有时反而会成为你办事的障碍;说话太虚则让人对你缺乏信任感。虚而实之,实而虚之,虚虚实实才是最佳的选择。
口不对心,心里这样想,嘴里那样说
中国人的行为模式很特殊,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表面上一套,实际上可能是“意在言外”。换句话说,就是嘴上说喜欢“直来直去”,内心深处却并不喜欢“直来直去”。当对方回答“不”的时候,未必真的是“不”,很可能只是碍于面子,第一次需要拒绝来拿拿架子、摆摆谱,或是客套的礼貌性回答。而第二次再恳求时,对方可能就同意了。反过来说,当对方说好的时候,也未必就表示同意,或许只是不愿当面给你难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