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情世故一本通
4534200000036

第36章 灵活一点,为人处世不要太死板(2)

在一个经常下雨的季节里,山洪突然间暴发,洪水马上就要淹没这个村落了,一个神父在教堂里祈祷,洪水已经漫到他跪着的膝盖。救生员驾着舢板来到教堂,对神父说:“神父,赶快上来吧!不然洪水就会把你淹死的!”神父说:“不!我深信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你先去救别人好了。”

没过多长时间,洪水已经漫到了神父的胸口,神父只好勉强地站在祭坛上。这时,有一个警察开着快艇过来,对神父说:“神父,快上来,不然你真的会被淹死的!”神父说:“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我相信上帝会来救我的,你还是先去救别人好了。”

又过好长一段时间,洪水已经把整个教堂淹没了,神父只好紧紧抓住教堂顶端的十字架。一架直升机缓缓飞过来,飞行员丢下绳梯后大叫:“神父,快上来,这是最后的机会了,我们可不愿意看到你被洪水淹死啊!”然而,神父依然意志坚定地说:“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上帝会与我同在!”

刹那间,洪水滚滚而来,固执的神父最终被洪水给吞没了。

神父到了天堂,见到上帝便生气地问道:“主啊,我终生都在奉献自己,兢兢业业地侍奉于您,然而为何您却不肯来救我呢?”上帝便说:“你怎么能说我不肯救你?第一次我派了舢板来救你,你不要,我以为你担心舢板危险;第二次,我又派一只快艇过去救你,你还是不要;第三次,我派了一架直升机去救你,结果你还是不愿意接受。因此我以为,你一定是想着要回到我的身边来陪我……”

神父的“执著”实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其实,世上的很多事情都是由于自身过度的固执所造成的。固执的人时常会拖累别人,自己也难免会深受其害。在别人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别忘了,唯有我们自己愿意伸出手来,人家才能帮得上忙。

被列宁称之为“11世纪中国伟大的政治改革家”的王安石曾以固执著称,人们都称“拗相公”。在变法的过程当中,他听不进去不相同的意见,只要是自己认定的东西他就一定不会去改。对他的新法当中很多不合理与自相矛盾的地方,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人都曾提出过一些善意的正确意见。可是,他不但听不进去,反而还与这些人为敌,以致变法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在当今复杂的社会当中,人要学会为最后的胜利而作适时地变通,从而来完成自己的理想与心愿。

一匹老马,由于不慎而掉进了一口枯井里,人们想尽了一切办法也不能顺利地把它从里面救出,后来,便打算把它活埋算了。而当泥土一铲铲撒入井中的时候,老马便立即看到了逃生的希望。它不断抖落身上的泥土,倒入井中的泥土越来越多,老马脚下的土堆也越来越高……结果,老马顺利逃出了枯井。老马通过创新的行动拯救了自己,从而获得了最后的成功。可现实中的人们在职场中,一旦落入“枯井”,通常只会怨天尤人、坐以待毙,而不懂得变通。

懂得变通,利用自身所存在的各种优势,寻找“出井”的方式,才能使我们在逆境中摆脱被动,赢得机会,走向成功。

在春秋战国之际,孙膑初到魏国,魏王把众臣召集到了一起,他要当面考查一下孙膑的智谋。

魏王对孙膑说:“你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我从座位上下来吗?”

庞涓出谋说:“可在大王座位下生起火来。”魏王说:“不可取。”

孙膑说:“大王坐在上面嘛,我是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让大王从上面下来的。不过,大王如果是在下面,我却有一个办法能够让大王坐上去。”

魏王得意洋洋地说道:“那好,”说着就离开了座位,从上面走了下来,同时还说着,“我倒要看看你有什么办法让我坐上去。”

周围的群臣们都还没有反应过来,同时也哄笑着孙膑的无能。在突然间,孙膑却哈哈大笑起来,说:“我虽然无法让大王坐上去,却已经让大王从座位上下来了。”

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对孙膑的聪明才智连连拍手称赞。

在人的一生当中,存在着许多个选择,而在当你面对选择执著与变通的时候,你应该想到这样的选择是否是为了最后的执著。适当的执著与变通是人生的一种学问,它会使人的一生改变。越王勾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了国家,他愿意为夫差养马,卧薪尝胆,直至最后重新崛起。其实,做人就应当像他那样,要明白,适当的变通是为以后更好的执著。

单纯的执著与单纯的变通都是不尽完美的。只有当二者相辅相成的时候,才能达到最终的成功,因此,我们要学会兼顾执著与变通。

学会变通。好汉不吃眼前亏,别在你生命中的那些比你强大的物种面前逞能。

一天,有一只狮子建议9只野狗同它一起去猎食。它们打了一整天的猎,到了最后一共打到了10只羚羊。狮子说:“我们得去找个英明的人来给我们分配这顿美餐。”

一只野狗说:“10只本身就很公平。”狮子很生气,立即将它打昏在地。

其他野狗都吓坏了,有一只鼓足勇气对狮子说:“不!不!我兄弟的话的意思是,如果我们给您9只羚羊,那您和羚羊加起来就是10只,而我们加上一只羚羊也是10只,这样我们就都是10只了。”

狮子听了这话之后感到十分的满意,说道:“你是如何想出这个解释的?”野狗答道:“当您冲向我的兄弟把他打昏时,我就立刻增长了这点儿智慧。”

变通是一种本领,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关键在于能否做到审时度势,灵活地去掌握。首先,需要根据各种各样的信息去做出判断。能不能变通,变通的条件具备不具备都是要考虑的因素。其次,要选择变通的内容与方式,解决变什么、如何变、如何通的问题。再次,要能够把握变通的时机与正确的操作,做到神机妙算,得心应手。所以,变通绝不是随意而为的,其运用的妙处也正是一种高超的艺术。

随机应变,做人做事要机敏灵活

古书称“随机应变,则易为克殄”。意思是说,跟随时机调整策略就容易战胜对方。天地间没有不变的事情。万事万物随时而变,随地而变,随社会的发展而变,随人的生理、情感、观点而变。时时在变,处处在变,人人在变。学会应变、善于应变、精于应变,能够随着时势、事态的变化而从容应变,是一个人做事时须具备的本领。不能认清客观形势的变化,不能跟着客观形势变化而变通的人,最终将什么事都做不成。由于人的力量有限,做事时充分利用外在环境、外在条件所提供的优势,则可以取得更大的优势、更大的成功。

东汉末年,董卓的篡位行为激起了朝臣的普遍愤恨,当时还只是骁骑校尉的曹操决定刺杀董卓。一日,他佩着宝刀来到相府,见董卓在小阁坐于床上,吕布侍立于侧。董卓一见曹操,便问他为何来得晚。曹操回答说:“乘马羸弱,行动迟缓。”于是,董卓即让吕布去从新到的西凉好马中选一匹送给曹操。吕布领命而出。曹操觉得机会来了,即想动手,但又怕董卓力大,难以制服。正犹豫间,董卓因身体肥胖,不耐久坐而倒身卧于床上并转面向内。曹操见状急忙抽出宝刀,就要行刺。不料,董卓从衣镜中看到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道:“曹操干什么?”此时,吕布已牵马来到阁外。曹操心中不免暗暗发慌,他灵机一动,便表情镇静地双手举刀跪下说:“今有宝刀一口,献给恩相。”董卓接过一看,果然是一把宝刀:七宝嵌饰,锋利无比。于是,董卓便将宝刀递给吕布收起,曹操也将刀鞘解下交给吕布。然后,董卓带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趁机要求试骑一下。董卓不假思索便命备好鞍辔,把马交给曹操。曹操牵马出相府,加鞭往东南而去。

曹操是一个高明的刺客。宝刀既可以作为刺杀董卓的利器,亦可以作为进献的礼物。最关键一点是,曹操的随机应变、在紧急关头的灵活机智,使自己得以保全性命。由此可见,曹操是一个全身成事的英雄,而不是一个舍生取义的莽汉。

事情的成败,都有许多主客观因素,只有把握住最有利的条件和机会,选择最恰当的方式,才能成功。“相机而行”“见机行事”这一谋略的实质还在于,事物在不断地变化之中,主客观条件也是不断变换着的,只有能够随着时间、地点和机会的变化而灵活地作出不同选择的人,才能把握住成功的主线。

一家旅馆正在招聘男服务员,前来应聘的人很多。老板想考考他们,于是出了一道怪题:“有一天,当你用备用钥匙打开客房的门,走进房间准备清理时,却突然发现一名女顾客恰好裸浴以后,正光着身子从浴室里走出来。你应该怎么办?”

对此,有的这样回答:“对不起,小姐,我不是故意的。”有的干脆表示:“小姐,我可什么都没有看见。”老板听后不停地摇头。

最后,终于有位机灵的小伙子说出了让老板最满意的回答:“对不起,先生!不知道您在沐浴,我等会儿再来清理房间。”

其实,人都会有偶尔遇到尴尬的时候,此时往往“装糊涂”最有效果。这个小伙子明知对方为女士,却称其为先生,使双方都从尴尬中解脱了出来,真可谓机变有术。

可见,机敏是应变的一种基本方法。我们总是处于一个具体的、复杂的、多变的环境中,面临众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机敏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对于个人而言,机敏是一个人智慧的象征,事变的发生,往往如急雷惊电一般,快得令人措手不及。如果不是平常就修养已久,很少有不茫然失措的,而且一点小事就会闹得不可收拾。只有头脑聪明,反应敏锐的人,才能够发挥个人的机智,在顷刻之间镇定自若,对应不失,所以,在面临瞬息万变的局势时,他们都能履险如夷。

(第二节)得失之间,善于抉择

人生在世,有所得,必有所失。在得失之间,我们要灵活一点,善于抉择与取舍。不能一味追求“得”,而不愿有丝毫舍弃。

领悟舍得,得中有失,失中有得

人生有得就有失,得就是失,失就是得,所以,人生最高的境界应该是无得无失。但人们都是患得患失,未得患得,既得患失,在得失的博弈中,明智的做法是要学会舍弃。舍得,是一种智慧,大弃大得,小弃小得,不弃不得。

“舍”而后才能“得”,这就是“舍得”之义。“舍得”二字,在我国语言中有着丰富的内涵。佛学认为,舍就是得,得就是舍,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道家认为,舍就是无为,得就是有为,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儒家认为,舍恶以得仁,舍欲而得圣;在现代人眼里,“舍”就是付出、是贡献、是投入,“得”是成果、是产出、是认同。“舍得”,就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人生必然面对的一项选择。

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人的快乐,并不是他所拥有得多,而是他计较得少。多是负担,是另一种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种有余。舍弃也不一定是失,而是另一种更宽阔的拥有。”可见,掌握舍得的内涵,敢于舍弃,也是一种智慧。

蛇在蜕皮中长大,金从沙砾中淘出,人类更是如此。从古至今,有无以数计的著名人物,取得了流芳千古的丰功伟业。纵观他们的成功,无不得益于对“舍得”二字的把握和领悟。“舍得”之间,参透人生真谛,成就智慧人生。李时珍一生行医济世,救死扶伤,历经27年艰辛,终于成就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可谓之“舍安逸,得安康”;陶渊明不满仕途,隐身山林,尽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乐,可谓之“舍名利,得自在”;司马迁博览群书,负重残奇辱,成就“史家之绝唱”,可谓之“舍痛耻,得绝唱”;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才有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辉煌,可谓之“舍荣辱,得江山”;诸葛亮为了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死而后已,鞠躬尽瘁,可谓之“舍私利,得英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要得便须舍,有舍才有得,做人应该敢于舍弃,这是为人处世中的一种智慧,只知道得而不知道舍弃,轻则一无所得,重则会引火烧身。古今中外,有太多的人,只因为不舍得放弃眼前的权与财而为此丢掉了更多东西,甚至性命。李斯就是一个例子。李斯身居丞相之职,享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的荣耀时,也曾想起他恩师的教导,让他在权力地位达到顶峰之时,果断舍弃,退出官场是非,回到家乡过悠闲自得、无忧无虑的生活。可他因为不舍得放弃权力和富贵,一次又一次不能下决心离开官场,所以最终被奸臣陷害,殃及三族全都不能活命。李斯虽然深谙治国之道,满腹经纶,但因为不懂得舍弃,而最终一无所得,还招来了杀身之祸。

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要做到果断舍弃,当然也绝非易事。因为人总是有着太多的欲望,对金钱,对名利,对情感。这没什么不好,欲望本来就是人的本性,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力量。但是,欲望又是一头难以驾驭的猛兽,它常常使我们对人生的舍与得难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过之,于是便产生了太多的悲剧。因此,我们只要真正把握了舍与得的机理和尺度,便等于把握了人生的钥匙、成功的门环。要知道,百年的人生,也不过就是一舍一得的重复。

人生一世,面对无限的诱惑与磨难,往往不得不在“舍得”面前徘徊、彷徨。诱惑如同美景,如果贪多求全,终将一无所获,不如抽身而出,舍举目之求,存美景于胸,放眼天下,顿觉豁然开朗;洒脱阔步,舍方寸之惑,踏险滩于足下,行走四方,定能感觉海阔天空。如果舍不下原有的岗位,也就不会得到新的工作平台;如果做不到放弃,也许拥有的就是沉重的包袱。

追求美好的生活是人们共同的心愿,因此,所有人都希望得到越多越好,却不懂得没有失去就不会拥有,没有拥有就不会失去。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大千世界,得与失是形影相随的。生命在一点一滴凝聚的同时,也在一分一秒地逝去。当我们拥有青春时,却失去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当我们融入社会,学会了左右逢源,却失去了原有的纯真和坦荡;盼望日出之美,却失去了宝贵的晨光;享受大都市的高品位生活,却失去了田园生活的悠闲;贪图财、色、官,却失去了做人的正气、道德和平常心。如果把人一生的得失全部收集,得为正数,失为负数,那么,相加以后所得结果应该为零,这正可体现得失博弈中世间万物均平衡的道理。

有一个青年乘船去另一个地方,但不幸的是,在船快到达终点时,海上突然刮起了大风。在巨大的风浪中,船沉了下去。但是,幸运的是,这位青年被风浪冲到了一座荒岛上。每天,他都翘首以待,希望有船来将他救出。然而,第一天过去了,船没有来,第二天过去了,船还没有来,到了第三天,还是始终没有船来。为了能活下去,他就弄来了一些柴点起了篝火。很快,他就被人发现了,被救了上来。

“这么长时间了都没有人发现我,你们是怎么知道我在这里的?”他问救他上来的人员。

“我们看见了你燃放的烟火信号,就顺着烟火把船开过来了。”青年听后,简直不敢相信,竟是那堆篝火救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