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理曹操
45341200000054

第54章 超级粉丝在江南

荆州得来太容易了,这是好事,更是坏事。曹操在飘飘然中忽略了刘备还在夏口负隅顽抗这回事儿,直接开始琢磨起江东的孙权。

其实,曹操应该先歼灭了刘备再向东吴施压,甚至都可以先联合东吴,一起将刘备置于万劫不复的境地再来图谋东吴。当然,如果曹操这样做了,历史上就不会有惊心动魄、精彩纷呈的赤壁大战了。

曹操总是在占尽优势的时候犯错误,却又在极为险恶的境况中绝地逢生,这一次也不例外。

曹操写了一篇檄文,派使者送给孙权。孙权这边早已被曹操的百万大军吓着了。鲁肃建议,赶快到刘备处探听一下曹操的虚实,这正好给了诸葛亮一个去东吴联合孙权抗曹的机会。

就在鲁肃带着诸葛亮回东吴之前,曹操的檄文已经送到了东吴。檄文是这样写的:“操近承帝命,奉诏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幸勿观望,速赐回音。”

檄文倒是写了“共伐刘备”,但江东众人的注意力早已经被前面的“会猎于江夏”吸引住了。如果这次会猎能够成功举行,应该是史上规模最大的会猎,因为参与“会猎”的有雄兵百万、上将千员。

孙权和他手下的众谋士当然没有那么弱智,会天真地以为曹操真的是在发出会猎的邀请。曹操这一阵子风卷残云般的军事行动,已经深深震撼了东吴人众的心灵。

孙权少不更事,拿不定主意,而以张昭为首的谋士群体整个儿陷入了“群体极化”之中。“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

莫斯科维斯和扎瓦罗尼在1969年观察发现,讨论可以加强法国学生本来就对总统所持的积极态度,同时也可以加强他们原本对美国所持的消极态度。磯崎于1984年发现,当日本的大学生集体讨论了一宗交通事故案例后,他们对“有罪”有了更为明确的裁定和判断。

张昭等人也是如此。他们在孙权组织的讨论会上,一致“极化”出了“向曹操投降”的观点。

张昭说:“曹操乃虎豹也。现在统率百万大军,打着天子的旗号,所向披靡,我们所能借力的只有长江天险,而曹操攻克荆州后,荆州水军精锐已经全部落入他的手中,这样,长江之天险他也能够利用,我们哪里还有什么优势呢?以我愚见,不如向他投降吧。”

众谋士纷纷附和说:“子布之言,正合天意。”当群体的个体之间相互激发,形成完全一致的倾向性意见之后,如果有人对他们的意见进行挑衅,这个群体的成员的态度会变得更为固执甚至走向极端。

当鲁肃带着诸葛亮从江夏回来后,劝说孙权向曹操宣战,这等于是向“投降派”的观点发起了挑衅。于是,诸葛亮“舌战群儒”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在这场辩论中,以张昭为首的东吴谋士轮番上阵,从不同角度为自己的“投降论”辩护。这种自我辩护往往会走向极端。薛综看到诸葛亮舌灿莲花,击退了多名群体成员的进攻,就祭出了“美化曹操来贬低诸葛亮”的招数。

薛综发问道:“孔明,你认为曹操是个什么人啊?”

诸葛亮毫不犹豫地说:“曹操乃汉贼也!”

薛综立刻反击道:“你这句话可说错了!我听古人说:“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乃天下人之天下也。’所以,尧会把天下禅让给舜,舜会把天下禅让给禹。成汤放桀,武王伐纣,列国相吞,汉承秦业,以至于今,天数将终于此也。现在曹操已经有天下三分之二,人人归心,只有刘豫州不识好歹,非要和他相争。正是以卵击石,哪能不败呢?”

曹操不知道哪辈子烧了高香,在敌对阵营中竟然也有薛综这样的“超级粉丝”!薛综为了维护己方观点的正确,甚至不惜搬出尧舜禹汤来当铺垫的工具,并用历朝历代的更替来说明天命已归曹操。

很多人也许会以为,薛综这种昏了头的做法只能出现在小说中,而不可能在现实中发生,其实不然。

1938年9月15日,英国首相张伯伦为了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与德国总理希特勒进行了会晤。六个月前,希特勒的部队已经入侵了奥地利,并将其纳入了德国的版图。希特勒的下一个目标是进攻捷克斯洛伐克,但德军还需要到9月底才能准备好。希特勒的如意算盘是让捷克斯洛伐克的防御部署拖延几个星期。希特勒一面秘密调动部队,一面承诺张伯伦,只要捷克斯洛伐克同意他的要求,和平就可以得到保证。与希特勒会晤后,张伯伦在给妹妹写的信中说:“在他的脸上,尽管我看到了冷酷与无情,但我的印象是,这个人会信守承诺。”五天之后,张伯伦在英国国会发表演说,面对其他人的质疑,他很有底气地为希特勒辩护,说他是一个将会信守承诺、言出必践的人。事实证明,张伯伦受了希特勒的愚弄,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的是,一个人为了维持自己(或自方)的正确性,会怎样地不择手段为自己(或自方)辩护。

幸好鲁肃出使江夏,没有被这一个群体极化,而诸葛亮又是打定主意,要鼓动东吴对曹操开战,在这两人的努力下,孙权一开始采纳了他们的“抗曹论”。但张昭等人还不死心,抱牢自己的“投降论”不放,千方百计地对孙权进行渗透。

孙权毕竟没见过大世面,又变得犹豫不决,直到在鄱阳湖练兵的周瑜回来,这才真正说服孙权铁心抗曹。

曹操派使者送信给周瑜,没想到周瑜被诸葛亮智激后,对曹操痛恨万分,连信也不打开,直接撕毁,又喝令斩了曹操的使者。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是古时作战的规矩,但周瑜以这个打破常规的办法显示了他必战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

曹操本来还没有完全做好作战准备,但周瑜毁书斩使极大地刺激了他的自尊心。曹操大怒,当即命令蔡瑁、张允等荆州降将为前部,他自为后军,向东吴发起进攻。

蔡瑁派兄弟蔡为先锋,却被东吴先锋甘宁一箭射杀。东吴韩当、蒋钦等将,见曹操后军均为青徐之兵,不谙水战,立即冲上前去,将曹操大军击得大败。曹兵不习水性者,很多都溺死在江中。

曹操撤回旱寨,唤来蔡瑁、张允,责怪道:“东吴兵少,你怎么还败于他手?是不是这阵子练兵不够用心?我先说这一次,如果以后再出现类似情况,我必按军法从事!”

蔡瑁哀告说:“荆州水军已经久未操练了,而且我们大部分士兵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性,看见东吴一攻击,心里先自慌了,不敢应战。我想请丞相允许我们扎一个水寨,早晚操练,等到水军精熟,再发起进攻。”

说起来蔡瑁也真是可怜,名为水军都督,却哪里能呼风唤雨?当年他在刘表手下何等威风,一旦投降,却是威严扫地。而曹操也太过心急,以为凭借百万大军的声威就可以吓降东吴,却没想到招惹了周瑜这个瘟神,而自己这边却连基本的备战工作都还没有做好。

曹操听了后,虽然心急如焚,但也没有办法能够让自己的人马一夜之间就精通水性,只好同意了蔡瑁的请求。但曹操说的话可不好听:“你既然是水军都督,当然可以便宜从事,何必来禀告于我?”

是这么说,问题是:“不禀告你行吗?借蔡瑁几个胆子他也不敢啊。

实际上,这句话里已经隐含着曹操的不满之意了。这长江水战初战失利,实际上已经把蔡瑁往断头台送上了一大程。

蔡瑁当即和张允开始布置练兵。所谓的临阵磨枪,可能莫过于此了。但这两个家伙,唯恐惹怒了曹操,性命不保,便豁出命去努力工作。没有几天工夫,他们就将水寨建成,随即开始练兵。

周瑜偷偷前去观看,不禁大吃一惊。如果按照这样操练下去,用不了多久,曹军的水战能力就会十分熟练。那个时候,东吴就很难抵挡了。毕竟曹操有百万兵马,而周瑜只有区区三万人马!

周瑜暗下决心,必须要尽快除掉蔡瑁、张允这两个精通水战的人,否则,东吴绝无胜算。

心理感悟:处在群体中的人往往会在思想上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