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小故事大道理大全集
4533700000082

第82章 计谋与人生(1)

少年汉昭帝巧识骗局

汉昭帝刘弗陵,西汉皇帝,是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8岁登基做了皇帝,因为年龄太小,根据汉武帝的遗诏,由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等人共同辅佐幼主管理朝政。由于霍光是辅命大臣,国家事务大多都由他决定。后来,上官桀等大臣对霍光非常不满,为了谋取朝中的最高权力,就伪造了一封燕王刘旦的书信,找人送给了汉昭帝。在信中他们说霍光私自调动御林军,调选自己府第的人任校尉一职,做事独断专行,想要发动政变夺取皇位等多项罪名。

他们没有想到,当燕王刘旦的书信达到汉昭帝的手中后,就被汉昭帝扣押在那里,根本不予理睬。第二天,霍光听说了这事,得知上官桀的举动,就不愿上朝见汉昭帝。汉昭帝见霍光没来上朝,就问:“霍大将军为何没来上朝呀?”上官桀乘机说:“因为燕王告发他的罪状,所以他不敢来上朝。”

其他大臣也乘机煽动,请求罢免霍光的职务。汉昭帝此时却十分平静,随即传令霍光上朝。听到汉昭帝的诏令,霍光不得已,只得上朝,刚到大殿,他就卸下帽子俯地谢罪。汉昭帝却说:“大将军,请戴上帽子,其实我知道那封信是假的,是有人在造谣诽谤,所以大将军是无罪的。”众人听了,十分惊讶。霍光也很惊诧,忙问:“皇上怎么会知道的?”

汉昭帝果断地回答道:“将军演习御林军,这本属大将军的职责;调选校尉这事也不到十天,燕王刘旦远在外地,怎么能够这么快知道;况且,大将军若真的要搞政变推翻我,也不需要如此大动干戈。”当时,汉昭帝年仅14岁,他一语揭穿了上官桀等人的阴谋,准确地判断使得满朝文武百官大为赞叹。受骗时,将计就计是一种智慧,当机立断是智慧里的智慧。

少年袁崇焕智胜尚书

袁崇焕是明末的一代儒将,他在抗击清兵入关的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袁崇焕小的时候,非常聪明,遇事肯动脑筋。这里就有一个他“智胜尚书”的故事呢。在袁崇焕10岁的时候,他们家居住在石龙镇。

当时他的爷爷在当地开设了一个规模很大的杉木店。一天,当地有位退休的徐尚书带领家人来到杉木店,要购买大批杉木,整修他的“尚书府”。徐尚书自恃势大气粗,利用石龙地方方言中“跳”与“条”同音的原理,命家人将店里的杉木放成一堆一堆的,然后跳过一堆就算作一跳,结账时又把一“跳”当做一“条”。这一跳杉木可有几十条之多,他就是想用这个方法来占便宜。

挑完杉木,徐尚书想:我一跳就是几十根杉木,你价格再高,还是我占便宜,便说:“明天到府里来取银子。”于是也没有讲明价格和收款方式,就扬长而去了。袁崇焕放学回家后,看到祖父愁容满面的,就问:“爷爷,您为什么这么忧愁呀?”爷爷将徐尚书的欺行霸市的恶劣行为说了出来,小崇焕一听,立刻心生一计,说道:“爷爷不必忧虑,孙儿自有办法。”

第二天,爷孙俩来到徐尚书家中取杉木钱。徐尚书便命家人拿秤来称银子,此时袁崇焕不慌不忙地拿出一根竹筒放在桌上说:“大人,不用拿秤来,本店收银不用秤,而是用竹筒来量的,一‘条’杉木一‘筒’银子,请往竹筒里边装银子吧!”徐尚书没想到袁崇焕这个小小的孩子,竟会利用自己买杉木时没讲明价格和付款方式的漏洞,当即,他气急败坏地说:“哪有如此收银子的?”袁崇焕立即理直气壮地回答:“哪有你那样计算杉木的规矩?”所谓: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徐尚书自知理亏,无可奈何,只得如数付了杉木款。挨欺负时,以其人道还治其人之身是最简单、最实用的一招。

少年戚继光元宵捉贼

戚继光是我国明朝时候的一位民族英雄,他在抗击倭寇的斗争中,作为大将,身先士卒,带兵英勇杀敌,立下大功,一直被后人所敬仰。戚继光小时候,非常机智勇敢。他5岁那年,元宵节的灯会特别热闹,小继光就跟着四叔一起到街上看花灯。当他们观灯入神时,有人见小继光长得水灵可爱,而且帽子上有一颗硕大的宝石,就使出诡计,将小继光骗来让他背上,准备先取小继光的帽子,再将小继光卖了。很快,小继光就发现自己是被坏人拐了。

他不动声色,继续装作兴高采烈地看花灯,心里却盘算着如何脱身。因为帽子是外婆送给他5岁的生日礼物,而且比较值钱,于是他把帽子取了下来,藏在了袖子里面。人贩子发现了小继光的举动,心里暗暗得意:小孩子就是小孩子,你在我手里,把帽子藏起又有什么用呢?跑着跑着,他感觉到背上的小继光在他的肩膀上睡着了,心里更加得意。当人贩子转入一条小巷时,迎面过来一顶轿子,正当与轿子擦肩而过时,小继光突然向轿内大声喊道:“四叔快来救我!”这一喊吓得人贩子扔下小继光,拔腿就往人群中钻去。原来小继光刚才是假装睡着,其实是骗人贩子的,轿子中的人当然也不是他的四叔。

轿子里是一位太太,问明情况后,将小继光交给巡街的官员。巡街的官员认识小继光,便问:“那人贩子长得什么样子?”小继光说:“我在他的肩上,没看清他长什么样子。”

正当巡街官员觉得自己问得可笑,却又不知如何抓到人贩子时,只听机灵的小继光又说:“不过,我在那人身上留下了记号。”原来小继光把外婆给他插在帽子上的一枚避邪金针,偷偷别在了那人贩子的衣领上。就这样,巡街官员很快就在人群中抓到了人贩子,小继光也平安回家了。遇到坏人时:既要露破绽,又要装疏忽;既要勇敢,又要机智。

少年王羲之装睡保命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10岁的时候,聪明伶俐,清秀可爱。他的叔父王敦是东晋的大将军,非常喜欢他,经常带他在身边,有时安置在帐中同寝。有一天,大将军王敦早起,而王羲之仍贪睡未起。不一会儿,王敦属下钱风进来,于是王敦屏退左右,密议叛国起兵的大事,全然忘了王羲之还在帐中睡觉。

王羲之在床上听得分明,发现竟然是密谋造反之事,不由得暗自吃惊,随即一想,既然自己已听到逆谋,断无幸免存活的可能。于是灵机一动,吐出口水,把被褥、床头和自己的面颊、嘴角全都涂染,继续假装熟睡。王敦与钱风正谈得起劲,忽然想起帐中还有王羲之,不由得大惊道:“糟了!我们的话都被他听到了,事到如今不得不除掉这小娃儿了。”

他前去打开帐子一看,只看到唾液处处,玷污了一大片,王羲之似乎仍好梦正酣呢!王敦看了大为放心,消除了杀意。王羲之就这样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消除他人的疑心,需要会演戏。

少年刘庄妙计攻城

东汉明帝刘庄,在位期间,治国严明,国力强盛,与随后执政的章帝时代,并称为“明章之治”。刘庄在少年时就非常聪明,遇事能冷静分析,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在刘庄16岁这一年,他的父亲光武帝执政期间,朝廷有两位大臣——单臣和傅镇,利用宗教迷信,发动了一场叛乱。他们率领部下攻占了原武城,并劫持了当地的官员,封自己为将军,与朝廷唱起了对台戏。

光武帝非常生气,派大将军臧宫率军前去攻打原武城。由于叛军顽强抵抗,官军久攻不下,死伤惨重。而且,叛军在城中囤积了大量粮食,长期围困下去,也未必能够将他们攻下。大将军臧宫等人一筹莫展,就派人向朝廷求援。文武百官议论纷纷,建议很多,可是多数人却建议,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情况下,采用重赏招安之计较为妥当。光武帝见无计可施,只有如此了,突然,刘庄从百官队列中走了出来,大声说:“父皇,我有一条计或许更好。”

光武帝大喜,问:“你有何妙计?”刘庄神情庄重地回答:“因为战争,原武城中的人心恐怕早已不齐,其中必定有想逃跑的人。可现在我们将城外围得太紧,他们就是想逃也逃不出呀。如果我们将围城的军队稍稍往后撤一点儿,给他们留出一条生路,那么城中的人就会不断地逃出来。如果逃出的人多了,就剩下那些叛贼和他们的首领了,我们就是不派出大将军臧宫,只派一个小小的军官也可以大获全胜!”光武帝听后,觉得十分有理,就采纳了刘庄的建议,下令臧宫撤围。果然不出所料,城中逃亡的人一天天增多,原武城很快就被攻了下来。要想打败对方,首先要扰乱对方的军心。

少年于谦妙联讽“官兵”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一位民族英雄。于谦从小学习就非常用功,有远大的志向。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于谦十分钦佩文天祥,把那幅画像挂在书桌边,并且题上词,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他5岁那年中秋,家人都在赏月,他却一直读书到深夜。父亲催他快点儿睡觉,说:“夜已深了,该休息了。”他回答父亲说:“明月当空,正是读书的好时候。”11岁,他因为才学出众,被地方推荐为“博士弟子员”,到省城读书。

一天,于谦和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游西湖。当他们来到一座寺庙时,听见有人出了一句上联:“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在场无人应对,见状,小于谦却对了一句下联:“一介书生,攀龙、攀凤、攀桂子。”对仗工整,大家听了,都为他鼓掌,称赞他的才学。

这时,从门外进来两名官兵,趾高气扬地说:“小毛孩儿,你把刚对的对子再说一遍让大爷我们听听。”于谦平时就看不惯这群官兵仗势欺人的行为,想了一想,说:“两位将军,偷鸡、偷狗、偷苋菜。”原来是在暗骂两位官兵,在场的人都为小于谦拍手叫好,两名官军见状,气得灰溜溜地走了。长大以后,他考中进士,做了几任地方官,严格执法,廉洁奉公;后任河南巡抚时,奖励生产,救济灾荒,注意人民疾苦。

明朝英宗皇帝年间,明军在土木堡大败,皇帝被俘,蒙古族瓦剌军以“送驾还朝”为名,长驱直入,并侵占京师门户紫荆关。国家危急万分。于谦临危受命为兵部尚书,拥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统率军民大败瓦剌军队,保卫了京城的安全和明朝的江山。博学多才,妙计横生;不学无术,束手无策。

孙叔敖的远见之明

春秋时楚国丞相孙叔敖身患重病,即将死去。他告诫自己的儿子说:“大王屡次想要给封地,我都没有接受。因为这样一来,等我死后大王就会对你进行封赏。到那时你一定不能接受那些肥沃的土地!我知道在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地方叫寝丘,那里土地贫瘠而且名声很坏。

楚越两国的人都认为那儿有鬼神作祟,视为不祥,所以你所能长期保有的,只能是那块土地。”孙叔敖死后,国君果然要封给他的儿子一块肥沃富饶的土地。孙叔敖的儿子坚决不肯接受,只要求分得寝丘那一块地就满足了。此后果如孙叔敖所言,这块地因为大家都看不上,没有人来争夺,他的子孙也因此保得了长久的平安。退而求其次,是一种明智的生存智慧。

裴度失而复得的官印

唐朝宪宗时期的宰相裴度,很有学问且处事精明,被誉为一代良相。他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天,裴度身边的侍从突然告诉他官印找不到了。裴度毫不在意,只是告诫他们不要声张。当时正在宴请宾客,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半夜,大家酒兴正浓的时候,侍从又来告诉他官印找到了,裴度也不答理,直到宴会尽兴而散。事后有人向他请教其中的奥妙,他说:“官印一定是被哪个小官吏拿去伪造契约去了,如果延缓追查,他们用完了自然会放回原处;如果急于追查,他们就可能将官印毁掉,那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裴度不急于寻找官印,并不是说官印对于他不重要,他不想去找,而是他清楚官印肯定是被小官吏拿去伪造契约了,并不是想拿走不还,如果逼得急了,小官吏很有可能会销毁证据,到时候就真的找不到了。“别把人逼急了”是一种大度的处世哲学。

管仲的买鹿之谋

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桓公在宰相管仲的辅佐下,把齐国治理得很好,征服了许多曾经割据一方的诸侯国。到后来,只有南方的楚国不听齐国的号令了。齐桓公于是做好了征服楚国的准备。当时,齐国有好几位将军纷纷向齐桓公请战,要求率重兵攻打楚国,但是担任宰相的管仲却认为不可。他告诫那些将军们:“齐楚两国实力可谓旗鼓相当,两国一旦交战,可能要进行长时间的苦战。而长期陷入战争状态,可能把我们多年来辛苦积累下来的粮草等物资全部耗尽,更别提两个国家要付出多少万人的生命代价了。”

众将军们一听这话,觉得言之有理,于是都不再提请战的事。但是仗还是要打的呀!管仲倒是不急,但也没有撒手不管。虽然不再说什么,他却带领大将军们去铸钱作坊看工匠炼铜铸钱,将军们都不知道管仲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几天以后,管仲派出一百多名商人到楚国去买鹿。在齐国,尽管人们一般只把鹿作为肉食资源,但鹿仍然是比较稀缺的资源。

而在楚国,鹿则属于大宗特产,只花两枚铜币就能买到一头不错的鹿。管仲让那些商人在楚国到处扬言:“齐桓公好鹿,请大家相互转告,有鹿的赶快来卖。”楚国的楚成王和大臣闻听此事后,很是兴奋。他们认为齐国将因此而衰落,十多年前就有先例,卫国的卫懿公就是因为过分沉溺于养鹤而亡国了,齐桓公好鹿,不计成本,真可谓蹈卫懿公的覆辙。楚国君臣们那个高兴啊,在宫殿里大吃大喝,就等着齐国自伤元气,好坐得其利。

刚开始,齐国商人的采购价是三枚铜币一头鹿,过了10天,采购价涨到五枚铜币一头;再后来,鹿越来越少,管仲让商人把收购鹿的价钱提高到40枚铜币一头。楚国老百姓看到一头鹿的价钱竟然和一万斤粮食相接近,都不愿意再种田了,纷纷携带猎具到深山老林去捕鹿;连楚国官兵也有人将兵器换成猎具,纷纷结队上山去捕野鹿。一年后,楚国国库里的铜币堆成了山,但田地却都荒芜了,因为捕鹿的人多,种田的人少了呀。

最后,楚国自产的粮食根本不够本国消费需要,提着钱根本无粮可买。原因是管仲已向诸国发出号令,禁止各诸侯国与楚国进行粮食贸易。齐国是大国,大家都听它的。这么一来,没用多少时间,楚国军队就人饥马瘦,战斗力大大削弱。管仲见时机已到,号令集合诸国之军,开往楚境。此时的楚成王真正是内外交困,无可奈何,赶忙派大臣前往求和,同意不再割据称强,并保证接受齐国的号令。后来,有人把管仲这次用的计策称为“买鹿之谋”。声东击西,迷惑耳目,是兵家重要谋略。

傻孩子

美国第九届总统威廉·亨利·哈里逊出生在一个小镇上。他是一个很文静又怕羞的孩子,人们都把他看做是傻瓜。镇上的人常常喜欢捉弄他。他们经常把一枚5分的硬币和一枚1角的硬币扔在他面前,让他任意捡一个。威廉总是捡那个5分的,于是大家都嘲笑他。有一天,一位妇人看他很可怜,便对他说:“威廉,难道你不知道1角要比5分值钱吗?”“当然知道,”威廉慢条斯理地说,“不过,如果我捡了那个1角的,恐怕他们就再也没有兴趣扔钱给我了。”高明的策略,深远的智慧,往往深藏在被人们称为傻瓜的孩子心中!真正可笑的是捉弄这个孩子的那些大傻瓜。

心里的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