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信仰:希望疗伤课程
我们总是听到身边的人充满绝望地诉说着他们各种各样的苦恼,生活的,工作的,还有许多连他们自己也无法说清的--
“为什么我的希望那么易碎?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希望像泡沫一样。”
“我从没感觉比现在更糟糕,身负几千万的债务,有家不能回,每日东躲西藏,担心债主突然找上门来,有时候我也安慰自己,总会过去的,可是这种心安非常短暂,多数时候只能转瞬即逝。”
“我才不相信癌症会治愈这种鬼话,医生能做什么?延续我残喘的生命,让病痛更持久地折磨我而已。我感觉好一点的时候会认为自己即将康复了,但病痛总是反复,我的信心和希望很快就被痛苦取而代之。”
“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差事吗?有时候我真觉得自己只能做那种‘下等’工作。”
“我总是遇不到一个好人,让所有的男人都去死吧!我再也不相信‘好男人多得是’这种鬼话了。”
人们总是在给自己建立希望,可不知什么时候,当麻烦找上门时,他们的希望却像根基不牢的大厦一样轰然倒塌了。所以人们又经常在想:希望这种东西真是不可靠。
多数人内心的希望为什么不能坚不可摧呢?原因就是他们的希望处于未来,属于不能完全掌握的东西,充满了不可测性。一个人只有无比笃定,才能保证自己不会动摇。但这就需要强大信仰的支持,需要他们接纳某种东西,建设自己内心的城堡。
当“信仰”植入潜意识时,它会在必要的时候拷问你:
“我这样做对不对?”“这是我该做的吗?”“我应该放弃吗?”
“应该”和“不应该”的决定完全取决于你的信仰。你想让什么事情发生,它就会发生;你想让什么事情快点结束,可能它马上就会在你的世界中消失。信仰就像某种神秘的吸引力,它掌管你的“现在”,不管“未来”是否被打碎,它只强调你做目前来讲最正确的事情。只要“现在”做对了,“未来”的希望就有可能实现,就可能被它吸引过来。
如果你正与绝望做斗争,即使身处没有一丝光亮的黑夜,内心的恐惧暗示你“没有希望了”,也请心存这样的信念:既然未来不可测,那么,我们就应该做当下最恰当的事情。任何人来上我的课程,我都会首先这么告诫他们。
先找回我们的激情
激情代表了我们的信心,也代表了我们对于生活或事业成功的强烈渴望。
如果一个人连激情都没有了,他就失去了“把事情做好,把生活过好”的一切动力。他除了躺在床上等死,什么都做不了。如果没有激情,那些自古以来的人类社会的巨变和奇迹是不可能实现的。
有了激情,我们就有了付出或者默默积蓄力量的决心,就可以在漫长的工作和生活中始终保持清醒,保持欲望。一个人有了激情,他全身所有的神经才可以在梦想面前、在面对目标和猎物时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去进行他内心中极度渴望的事情。
设定目标,就是在种植希望
目标就是希望,它可以在冥冥之中指引我们前进,也让我们所有的付出都变得有价值。如果你做事总是漫无目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清楚自己为了什么在努力,即使付出再多,你的内心可能仍然是空虚的,没有着落,也没有方向。
很显然,这样的人是没有信仰的。一个有信仰的人,他必然有自己清晰的人生目标。一个好的老板有他的公司目标、管理目标;一个好的员工当然也有他自己的工作目标、事业目标。为自己设定好了目标,就等于种下了希望。这时,告诉自己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然后朝着梦想前进。虽然我们无法100%地控制结果,甚至连过程也没有办法左右,但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尽力地做出改变,努力的过程完全能够体现自己的意志力,重建信仰,这对于我们来说才是弥足珍贵的,也是最终的目的。
对自己的每一天做最新的安排
如果你认为昨天的做法是错误的,这才导致了现在的被动、尴尬和困境,那么,你应该果断地做出新的尝试,不要再沉溺于错误不可自拔,也不要再责怪任何人,包括与这件事情毫不相关的人。
你应该争分夺秒,对工作进行新的安排,来让将来的每一天都变得富有新意,用改变来收获新的计划,用新的计划来进行更有力的冲刺,这样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并让我们变得更强。
珍惜自己已经取得的成果
不管你有多么高远的目标,你需要时刻谨记的是--不要幻想那些遥不可及的计划,而要学会珍惜现在,保护已经取得的成果。一个脚踏实地的人是最不容易摔倒的,一种脚踏实地的信仰,难道不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吗?
当你决心开始一项针对自己的疗伤课程时,在每天的24小时中,你都要让自己相信,哪怕是在最黑暗的地方,也会有希望的存在。只要你努力,就能抓住希望,把它变成现实。这便是希望疗伤课程的核心。所有的钥匙都在我们的心中,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放下“不信任”
我们必须信任自己,哪怕自己犯下了太多的错误,你都是独一无二的“我”。
我们必须让潜意识成为绝对的自恋的坚固体,要相信内心的全部想法,服从它的逻辑,而不是由于几次挫伤就把过去的“思考”和“思想”全盘推倒--这样做只会让你丢掉自信并且意志崩溃。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概念叫作“自我接纳”,它是指无条件地接纳自己,以获得内心最完满的状态和对自身的信赖。
一个人对自身的爱,莫过于如实地接纳一个完整的自己。这个完整的自己,应该包括自己的优点缺点、优势劣势,只要它是属于你的,就应该被你接受。
在精神分析领域中有一个术语叫作“容器”,通俗一点讲,就是一个可容纳的空间,放在自我接纳中,这个容器可以具有两种功能:接纳别人和自我接纳。对于容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万事万物都“容”于自然界,生命的最初“容”于母亲的子宫,家庭“容”于一所房子,而一个人的情
感体验则完全“容”于他的心灵。
比如,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旅游度假或者户外休闲,将自身“容”于大自然的怀抱中,让人感觉到身心的放松和自由自在,这种感觉就源于大自然对我们无条件地包容和接纳;当我们在家庭的温暖中享受亲情的时候,那是体验家庭对我们无条件地接纳和爱;当我们经历了伤痛、磨难,又鼓起勇气面对挫折、勇敢前行的时候,那就是自我的接纳。这种无条件的接纳和宽容,是最值得我们庆幸的动力,也是我们内心最本真、最诚挚的情感。
小时候,父母是这个世界的缩影,是我们面对世界的替代性的容器;当我们长大,我们自身成了接受和容纳自己的容器。当然我们也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学会了接纳别人,因为我们从父母的容纳中感受并传承了人世间最美好的爱与接纳。任何人都具有“容器”的品质,都有被别人容纳或容纳别人的潜力和可能。
由此你可以感受到--自我接纳是一个人所有爱的表达,以及自信、自尊的前提。只有一个足够承载自己的容器,才能逐渐地接受和容纳别人,如果你连自己都无法容纳,那么你容纳别人也只是一个假象而已。在课程中,通常我会把这样无法容纳自己的人称为“不合格”的管理者。一个无法接纳自己的人,他很难拥有强大的信仰,也很难胜任一个团队的领袖。
案例一:瑜伽修习者
在一次洛杉矶的活动中,有一位修习瑜伽多年的女士出现在了我的视线中。她只有三十多岁,却早已经形成了这个领域中的思维习惯。即,不管别人在议论、争论或者表达什么,她都表现出早已经知道的样子,甚至会找到这种表达的门派依据加以佐证。
我问她:“你懂得很多,但你相信那些修行吗?”她说:“当然,不信的东西我又怎么能拿出来说?”
我继续问她:“既然你相信它,那么你为什么没有勇气坚定地走一遍,去修行一次,而是来这儿寻找佐证呢?要知道,我们的课程与你修习的领域只有很少的相通性,甚至可以说它们毫无关联。我想,你对于它的信任还不到百分之百,你仍然充满了不信任。”
女士总是跑到别的领域为自己的瑜伽信仰寻找证据,这说明她的内心是非常怀疑的,她的信仰没有被自己的潜意识接纳。
从另一方面,对于自我接纳来说,一个能够自我接纳的人,他不会设立过多的自我防御,所有的情感体验、自我认知、自我反省都可以进入到自身的“容器”中并被接纳、理解、消化、积淀,最终成为自身的一种阅历或者经验,逐步明确对自身真实的认知。当然它的反面就是与外界的冲突和斗争,将所有自身的感触,不管好坏投射给外界,既伤害了别人还为难了自己,实在是得不偿失。
总而言之,真正的自我接纳就是成为自己的容器,成为自我保护和自我安全的空间。当然也只有能够接纳自己的人,才能真正懂得爱自己、懂得自尊和自信,也才能最终懂得如何尊重、信任和爱别人。
案例二:不说话的男孩
安德森只有21岁,他现在是美国电信公司的一名高级职员:年薪15万美元,并有一个3人团队供他指挥。他在课程中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我是一个曾经被无数的亲人担忧过的孩子,因为四岁的时候我仍旧无法开口说话。我的两个两岁的双胞胎妹妹都已经开始喋喋不休地嘀咕,而我仍旧金口不开,就像个大傻瓜。我的两个双胞胎妹妹从小就爱嘀咕,至今仍旧口若悬河,只是她们好像从未说出一个所以然来。当所有人都在为我不能说话表示担忧的时候,只有我的母亲神情自若,对此毫不担心。她只说了一句简单的却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时候到了,他就会说话的。’”
很显然,潜意识能够在正确的时机产生恰当的反应,以使人本身做出正确的选择或回应,于是在几周之后,安德森终于开口说话了。
母亲的话对他的影响非常巨大,让他养成了一种从容的信任自己的卓越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事,安德森都不会自卑,也不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他是一个能够完全容纳自己的人,他有高尚的坚定的人生理想,他的处事风格充满弹性,让人敬佩。而现在,他是一名出色的领导者,年纪轻轻,就成为电信巨头重点培养的储备干部。
案例三:得道者与农夫
最后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农夫的。他只有一头耕牛,日子过得很清苦。有一天他找到了得道者,问:“我如何才能获得巨大的幸福呢?”他想获得成功,再也不想过这种穷日子了。
得道者就问他:“你信任你周围的某一个人吗?”农夫回答:“没有,我不信任我的妻子,也不信任我的孩子,连我的父母我也不信任。总觉得他们有所图,才成为了我的妻子、孩子、父母。”
“这可如何是好?你仔细想想,你的周围有没有一个人是值得你信任的?”
农夫说:“如果这要选一个的话,我宁愿相信我的那头牛。”得道者笑了笑说:“好,你已经知道答案了。你回去吧,只要全心全意地信任那头牛,好好跟它沟通就是了,三个月之后再来找我。”
农夫一脸疑惑,但得道者说:“别乱想了,回去吧。”农夫虽然很困惑不解,但他还是回去了,谁能想到得道者会让他做一件“对牛弹琴”的事呢?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在三个月以后,农夫并没有去找得道者。得道者下山时经过附近,意外地看到农夫正在幸福地晒太阳。
农夫看到得道者,兴奋地跑过来:“怎么可能?!我信任了我的牛,然后生活竟然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这是怎么回事?”
得道者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其实你信任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你信任这件事本身。不管是一头牛,还是一粒沙子,甚至是一只蚂蚁,最重要的是你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完全信任的所在。如此一来,这个世界的真相才能通过这些信任来到你的身边。”
这就是信任的本质。关键不在于你到底相信什么,而在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是否有一个完全信任的所在--那里其实就是我们人生信仰的产生之源,是我们的“耶路撒冷”。它经由完全的信任产生,然后开始遍布你的生活,影响你的一切事情,让你成为一个与过去完全不同并与他人有所区别的人。
好的坏的都要坦然接纳
人们总是错误地认为自己可以改变现实,所以从不接受现实。
我们的每一个决定和每一个举动,都基于自己当时的“接纳水平”。
只有当我们能够接纳现实并承认自己已做到最好时,才能获得平和与快乐。
只有能够完全接纳并同情和理解自己,你才能对别人产生同样的心态,这是卓越领导者的必备品质。
我经常对学员说,要接纳你自己,就要学会接受眼前的现实,并且明白,无论当前的情况有多么糟糕,你都不能贸然采取行动。你要聪明地等待机会,并对别人的建议加以分析。即便你发现事情是别人搞坏的,或者环境对你来说“很不公平”,你也没有理由一味谴责和责备别人,或者让他们感到自责。
事实上,你的员工也许已经做到了最好,他(她)竭尽全力也不可能再超越他(她)目前的这种“最好的状态”。那么,你还有什么理由可以对他们求全责备呢?
相信我,现实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只是在于人们的理解不同。由于理解的差异,人们的接纳水平也会不同。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哪两个人的接纳水平会是完全相同的。同时,也没有哪两个人的经历与背景是毫无差别的,就像两片树叶,有时看起来很像,甚至你在显微镜下也看不出区别,但它们仍然有着本质的不同,只不过你没有发现。
所以,人们在价值观上,在对于生活的理解上以及在各自的人生目标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别。当他们的情绪产生问题时,实际上都是由于他无法接受自己或者别人的“某种情况”,而当他试图改变这种情况时,却又发现自己力不从心,因此拒绝接受现实,导致了所有坏事情的发生。
现在,仔细想一想那些让你失望和沮丧的原因,你会发现什么呢?一位在纽约工作了七年的中国人小马诚实地说:“我是在拒绝接受现实,我发现我始终无法融入美国社会,又不甘心回国内发展,我感觉梦想破灭了,真的很沮丧。”
这就是根源。人们之所以不接受这样的失败现实,是因为他总是觉得现实是可以改变的。比如小马,他说:“我总想再试一试,再待一段时间,或许情况就好了;或许我就能交到一些好的朋友,并得到一些好的工作机会。”就是由于这样的意愿,他的痛苦才被加固和加深了。
小马错误地认为他是可以改变现实的。但无论我们接受与否,现实就是现实。只有主动地接受与认可这种现状,我们才能重新找回平衡的心理状态,并回到“现实梦想”中,也就等于尊重了内心的信仰。
改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接受别人的所作所为,也要接受自己的所作所为。从现在起,不要再怀有“我必须纠正他们或改变我自己”的心理。这很累,而且不会取得什么实质性的效果。相信我,你如果想制订这样的计划或实现这样的企图(改变他人与自己的那些不可逆转的事实),你一定会在坚硬的墙壁上碰得鼻青脸肿,不会有什么积极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