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我心中的太行山
45239300000063

第63章 石头坡那些事

村西北的山野中挂着一条石头坡,是走向中原贸易的要塞,老辈人留下的专利。

石头坡现已很少有行人来往,只是村里的种田人偶然走走。石头缝长满的小草,自生自灭,自由自在闲侃着自己的故事。

石头坡位于太行第一峰——佛子山西南方向六公里处的陵川县张寸村,全长三华里。坐东南朝西北,沿山势走向而修筑,坡底有条季节河,坡顶是村西奶奶庙,与平城古镇隔河相望。整条坡长而陡,每隔五六丈有一挡水堰,约一丈宽的石坡两边有护路石。青一色的白沙石,形状各异。大自然的建材,原始的劳作,铺凿而成石路,故得名石头坡。

石头坡修于何时,祖辈们不知,只记得爷爷的爷爷说,古时候“三秀才”修了这条石头坡,是方圆百里唯一通往河南的大路。岁月的光环,风雨雪霜的洗礼,早已把石头不规则的棱角打磨掉,可从来没听说有人去考证过它修筑的年代和原因,人们只知道石头坡是山西和河南商人们来往的大路。

孩童时,伙伴们常去村口奶奶庙旁看热闹。来往的行人,三个一伙,五个一群,担、挑、扛各有其色,各有其用。天寒地冻的季节,行人们头冒着热气,可也没忘和同伙们攀谈。更有趣的是那些牲口队伍,驮货的,拉车的,它们从不抢道,沿石坡上时右边,下时左边,一个跟着一个,有节奏地数着脚下的石块。人们常说牲口是有灵性的,这一点不假。赶牲口者若无其事,拉扯着风趣的闲话,议论着上回脚货的价格。上坡时,赶牲口者谁都不肯去催自己的牲口快点走,因为他们太清楚这个石头坡的长与陡。牲口们壮实的蹄脚和车轮撞击石板的声音伴着脖子下传出的铃声,在野坡、山间自由回荡。赶脚人的风度、自由、艰辛、劳困、担忧早已被这游荡的铃声,带到了目的地。

遇到镇里赶集,村里有东乡亲戚的家户,会换上大锅,做好待客的饭菜,待赶集归来的亲戚们享用或小住。那时最好的饭菜,就是小米干饭土豆菜。

每每这时,村里的老者们便说,这比以前少多了,过去村里有车马大店、小栈、客店、饭铺、酒坊等十几二十家店铺,家家生意红火,现在不行了。只留下一句美言供后人传诵:留客接到三里外,送客走出一里半。

要不我们村怎么会留下那么多与集镇有关的街名:小铺街、上街、十字街、李家街、陈家街、程家街、南街口、场院、楼院等。还有一个留宿骆驼的大院,现在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文体广场。

要不我们村怎么会有那么多庙宇楼阁:东庙、西庙、南宫庙、玉皇庙(庆阳馆)、奶奶庙、山神、牛马王、土地庙、魁星阁、关公阁。不过这些庙宇除现存的玉皇庙因年久失修坍塌外,都毁于战火年代,只留下了根基。听老辈人讲,那时全村八百口人,人均一间庙。十里八庄谁家有姑娘能嫁到石头坡的张村,那就嫁到了繁华的京城,因为通京大道,天天赶大集。真应了现在农村流行的那句名言,要想富先修路,大路大富小路小富。

人在自然界生息,时代在岁月中变迁,沧海桑田。石头坡老了,真的老了,那原始的身躯和昔日辉煌的场景,已被日新月异的“高速”淡忘。当年石头坡的热闹和繁忙,已成为人们的传说。

清晨,村口晨练的人们,望着山间徘徊的云雾,听着远处传来的汽笛声,偶尔说起石头坡的旧事。

作者:李天虎

地址:陵川县平城镇张寸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