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康熙的故事
45208700000027

第27章 重视修书

经过明史案和《南山集》案两大文字狱以后,康熙皇帝开始对这事加以反思。他对上书房心腹大臣张廷玉说:“朕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觉得光是用高压手段来对付文人学士也不是好办法。”

“是啊。”张廷玉答道。他一直想找机会劝劝康熙皇帝。见康熙皇帝主动跟他说起这件事,觉得机会来了,便大着胆子说:“臣认为,如果是对付拿着刀枪造反的人,用高压手段把他们打败了,也许能安定一时;而对付拿笔杆的文人学士,高压虽有杀鸡给猴看的作用,但是他们心里未必会服气。”

“嗯,你说得很有道理。”康熙皇帝点头说,“在采取高压手段的同时,还应该给读书人一些甜头尝尝,用功名笼络他们。”

“是的。”

“让他们觉得反清没有前途,而把本领贡献给清朝则前程远大,名利双收。前些年举办了博学鸿儒科,还是很有成效的;修史工作也已经开展很久了,还有什么工作可让他们做呢?”

“回皇上,现在文字较为混乱,急需编一部比较完备的字典。”

“好,就这样,”康熙帝兴奋地说,“任命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和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做主阅官,请他们网罗一批文人学士来编字典。”

“皇上,如果这样,读书人就会感到读书有用,会静下心来搞学问了。”

就这样,经过整整五年的辛勤劳动,到康熙五十五年,当时中国最大最完备的字典——《康熙字典》终于完成了。

在康熙皇帝的一生中,除了文字狱外,还很重视修撰书籍,编修《康熙字典》只是康熙皇帝一生中的一个小小的部分。

康熙幼年丧母,由祖母孝庄太皇太后抚育。这位祖母按照嗣君的目标培养她心爱的孙子,标准高,要求严。他自幼龄学步能言时起,凡饮食、动作、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须自觉遵守,不得越轶。出宫去南苑射猎,必须事先请示祖母,得到许可,方能前往。而且,在外期间除认真射猎之外,仍要照常读书,完成每日学业,并处理国务。

祖母认为少年玩物必丧志,遂有意引导他冷漠奇花、异鸟、珍禽、怪兽,不玩此类宠物。加之幼年登基,大事迭起,国务繁殷,无暇顾及其他。

因此,康熙自幼养成行为端庄、处事严谨的风度,及勤读书,嗜书法,爱骑射,留心典籍,喜欢稼穑;而不好饮酒,不看低级读物,不做无聊游戏等良好的习惯和高雅的情趣。与此同时,也使青年时期的康熙,显得少年老成,爱好不够广泛,缺少一般青年人应有的活泼与浪漫,每天的活动比较单调,除了御门听政、批阅奏章之外,便是听人讲课,读书写字,休息时辅以骑射、摔跤。

到了晚年,情况有所不同:一是天下大定,四海安晏,形势相对平稳;二是机构健全,臣下得力,不必事事躬亲,时间较前宽松;三是年老体弱,不适合过多的骑射及狩猎活动,而更多地需要幽雅安静的环境及可以赏心悦目、陶冶性情的文娱和观览活动。因而,康熙晚年的兴趣爱好、“业余”活动与青壮年时代有所不同。当然,不是截然两样,内在连续性也很明显。

康熙晚年对修书最感兴趣,成果也以晚年最多。他一生自撰及组织才能之士编幕的书籍达百余种,其中绝大部分在晚年完成。

修书之所以成为康熙晚年“最乐之事”,并非单纯出于兴趣,而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康熙治国数十年,建树甚多,成效卓著,守成、创业功绩之伟大,举世公认,他珍惜自己的事业,总结治国经验,渴望能传之千秋万代。

康熙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君主,深知科学文化的价值不可忽视,因而肯下工夫、花工本,进行整理,使之发扬光大。他的思想是深邃的,经验是丰富的,留给后人是一笔最宝责的遗产。他一生兢兢业业,修身,齐家,治国,都十分认真,并投入全部精力,不曾虚度一寸光阴,自信每个体会对后人都有益处。这一切,使他不由自主地欲罢不能。这是他一生忠于事业,献身事业的必然产物。

在康熙的晚年,因废太子事大病多天。之后身体一直不大好。但他没停止,反而更重视写作,利用万机余暇,伏案攻读,奋笔疾书。因病重、身体难支,不能亲自执笔时,便将构思成熟之事随时口述给身边的皇子及亲信侍卫,令笔录存案。

后来由皇四子胤禛(雍正)于即位后整理出版,定名为《庭训格言》。

此书是回忆录式和经验体会笔记式的作品,利用亲身经历告诉后人一些有益的道理。

全书凡则,都是《实录》、《圣训》所未载;每则讲一个小故事,通过实例说明应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关于教育子女者,如:“为人上者,教子必自幼严饬之始善。看来有一等王公之子,幼失父母,或人唯有一子而爱恤过甚,其家下仆人多方引诱,百计奉承。若如此娇养,长大成人不致痴呆无知,即多任性狂恶。此非爱之,而反害之也。汝等各宜留心。”

这里面包括着对废太子教育失败,致其“任性狂恶”的惨痛教训的总结。其关于治国者,如:“人君以天下之耳目为耳目,以天下之心思为心思,何患闻见之不广?”

又如:“凡天下事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必谨终如始。”“凡理大小事务,皆当一体留心,古人所谓防微杜渐者。”

此外,关于勤奋好学、知人善任、节用爱民、勇于承担、率先执法、居安思危、虚心纳谏、勿为虚意赞美之言所欺等,也都各有论述。

康熙修书的重要项目之一是整理出版他本人的文集《清圣祖御制文集》,该《文集》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其中的千余首七言和五言诗,题材广泛,题旨也比较深厚,记述了他亲身经历的历次重大政治活动,体现出他的思想境界和博大胸怀,可以补正史书之不足。

不仅如此,它还是一部文学佳作,是表现满族文化特点和优秀成果的代表作品。

康熙平生出师行猎及巡视各地,经常对各地的物产资源、山野动物、江河鱼类、草木药材、风云雷电、潮汐地震、语音方言、风俗习惯等留心考察,进行研究,晚年写成心得笔记《康熙机暇格物编》上、下两册。里面记载着康熙对自然现象研究的心得。

他注意到黑龙江西部察哈延山喷焰吐火、气息如煤的奇特现象;根据瀚海的螺蚌甲,推知远古的蒙古戈壁是泽国。

他对农业尤其注意研究,对中原的水稻、小麦、谷子,对新疆的西瓜、葡萄,对农业与水利的关系、农作物生长与南北土性、节气的关系、蝗虫滋生规律等,都有一些研究。

此书直到清末光绪年间,才由肃武亲王豪格的七世孙宗室盛昱整理付梓传世。

康熙对所修各书,均事先提出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编修程中随时予以指点,有些甚至在定稿的时候逐章审阅、修改。

康熙对修书有一个重要的博采众家之长、不专守一家之说的思想,纂修《康熙字典》及《周易折中》时,他提出这一思想作为指导原则。修《字典》之前,他指出:研究经传和古代文化的人越来越多,对文字音义的解释也更加深入、细致。

因此,不能仅“据一人之见,守一家之说”,而应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博采众家之长,兼收并蓄,以待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