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孔子的故事
45208500000018

第18章 四出求学

这天一大早,孔子就收到了消息,说郯国的郯子已经来到鲁国拜访鲁王。孔子知道郯子是个博学又贤能的人,于是很想借机向他请教。

这时孔子只是一个下级的吏官,没有资格参加鲁王为郯子举行的宴会。于是他早早驾车赶到了鲁国宾侯馆(郯子的暂住处)门前,耐心等候……

烈日炎炎,照得大地如火炉般生烟。身上的衣裳都被汗黏在了一起,额头的汗珠迷湿了眼睛,可孔子还是一动不动地等候在宾侯馆前。求学的欲望让他忘记了一切,他的心里只清楚一件事,就是绝不能错失一个可能唯一的向贤能之人求学的机会。

一直到了下午,黄土滚滚的官道才缓缓出现了一辆马车,车上坐的正是郯子和他的家臣。原来鲁昭公宴请完郯子之后,季氏为了炫耀和显示自己高贵的地位和权力,马上也将郯子请到了府中做客。郯子无奈抽身应对,所以一直到了傍晚才能归来。

孔子远远就望见了郯子的车辆,心里十分高兴,等待了一个上午的倦意马上一扫而光。他恭敬地站在门前,等到马车驶近,才上前作揖。

郯子从车内探出了头,正想着是不是哪位贵族派出家臣要自己去赴宴了,一见到是孔子,马上露出了喜悦的神情,下车作揖道:“原来是孔先生!我曾听不少人说起,先生是个贤德仁义又懂礼的人,一直想着去拜会您……现在正好,快随我上来吧。”

郯子说着就拉上孔子,一同乘马车,进到了侯馆中。

幽雅的书房内,孔子与郯子对面而坐,两人彬彬有礼,互相谈论交流着自己的学识和见解。

孔子问道:“我听说贵国郯国的官职都以鸟名来命名,不知道这个规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郯子露出了深长的微笑,脸上带着一丝骄傲,答道:

“那是我们的少昊传下来的习俗,他是黄帝的儿子,据说当初登位的时候,天上曾飞过凤凰,送来祝福,少昊先祖为了感谢天恩,就把鸟作为我们的旗帜图案,将百官的官职按照鸟类的高低,依次分有:凤鸟氏、玄鸟氏、青鸟氏等等,一直沿传到今日了。”

孔子听后十分感叹少昊的德行,更赞叹历代郯国的君臣都能一直谨遵先帝的遗命,心中为解开了一个疑问、了解了一段历史而高兴了许久。两人在书房中论谈多时。孔子向郯子了解了很多关于古时的情况,学习了很多古时学术和被遗忘的礼仪,大大加深了自己的见识。

归家之后,孔子常向人赞叹道:“以前周天子那失去的礼仪和学问,和远古先人们的故事,在郯国的郯子那里都可以得到解答啊!”

从此孔子明白了,学问是永远没有完结的一天的,世上还有很多自己还未了解的知识,在等待自己去探究,还有很多有学问的人,在等待自己去虚心请教。

不久后,孔子就将吏务暂交给部下,自己再次驾车,来到了鲁国著名的乐师师襄子的家中拜访,想向师襄子求问礼乐的精隨。

师襄子是鲁国的首席乐官,在乐理上有很深的造诣,在诸侯国中久负盛名。他为人也是温和仁义,好礼重道,见是孔子前来求学,马上就命人帮他安排了住处,开始慢慢为他讲解乐的含义。

师襄子教学,习惯由浅入深,虽然知道孔子对礼乐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还是先为他讲述乐器的起源和含义。孔子从前虽然也在外公颜裏那学习过乐,却未曾深入研究乐的含义,于是听得十分入神着迷。

师襄子首先拿着一把精致的镶玉木琴,向孔子述道:“琴,乃是炎帝神农氏所创造!当年他为了禁克淫邪,警示世人,清净人心,造出五弦琴。琴的上面是象征天圆的形状,底座是像大地的方形,长度的三尺六寸表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至于宽度六寸则表示着六合。五条琴弦,分别与金、木、水、火、土相互呼应,进而才产生了宫、商、角、徵、羽五个音调,后世的周文王又曾在五调之外再创天地二调,造成七弦之琴。学乐者,必须正气浩然,才能弹奏出好的音乐,才能领悟到创乐者的心境……”

孔子仔细地听着师襄子的叙述,恭敬地点着头,在心里细细琢磨着话语中的道理,不知不觉,对音乐仿佛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好像觉得自己从前学的乐器都是粗糙的米糠一样,这时恨不得马上有琴在手,仔细体会个中的奥秘。

师襄子让孔子自己先尝试体会音乐的含义,明天再开始体会详细的乐章。这一夜,孔子辗转难眠,想到明天就能学习名人乐曲了,心里很是兴奋,天刚亮就起床,梳洗完毕,等候在堂前。

师襄子见孔子如此好学,心里也是十分的高兴,于是铺殿摆琴,凝神集气,弹奏了一首奇特的曲子……琴声时而起伏,时而平缓,高潮时气势雄壮,缓冲时又感觉温柔动人。

孔子越听,心里越是欢喜,等师襄子演奏完,马上拜谢道:“老师您的一首曲子,是世间最美妙的声音!请允许我向你学习这篇乐章,如果有失误的地方,请您指点。”

师襄子微笑着点头,将玉琴托起,递送到孔子手中,对他说道:“今天起你就在室内好好练习一下吧,我会吩咐人不来打扰你的。”

于是孔子就开始了他练琴的学业,每天鸡鸣就起身梳洗,然后在琴前演练乐曲,除了卧室,哪里都不去了,只让曾点从家里带些干粮过来,填饱肚子后,又继续投入到学琴之中。

就这样过了四天,师襄子前去看望孔子,见他演奏的指法已经成熟,对曲子的曲调也已经掌握,声韵俱备了,于是打算再让孔子学习另一首新的曲子。

可孔子从小的教育培养出了他认真坚韧的性格,深信着“功夫要看日子深,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凡事不在杂,而在于精,只要一首曲子弹奏好了,领悟了境界,其他的音乐都会自动迎刃开窍的。于是他婉言暂拒了师襄子的好意,继续一人一琴,演练着同一首曲子。

数日的时间,师襄子其间又来了几次,见孔子的曲调日渐纯熟,还想教他新的乐曲,但孔子仍以未得乐者的精髓为由暂时拒绝了。

这天,师襄子外出归来,刚好经过孔子的卧室,就听到耳边传入一阵轻灵盈动的琴声,乐调行云流水,仿佛完美无瑕,时而冲霄直掠,带人进入浩瀚的宇宙,时而烘云托月、沉浑柔和,令人感受到奏乐者浪漫动人的心境……

师襄子完全被乐声中蕴涵的意境所吸引,久久不能拔离。许久,才从幻想中脱离出来,这时琴声早已停止了。

师襄子连忙向孔子的卧室走去,轻轻敲门,没有回应。推门一看,窗边的高台上,孔子正匍匐在琴面上,一连数日忘我练琴的他早已疲倦得睡了过去。师襄子被孔子好学认真的态度深深感染了,从心底佩服起他来。见窗边风起,于是拿起了一件外袍,走到孔子身旁,替他盖上……

这时孔子突然醒来,神情激动,目光闪烁,望见师襄子在身旁,伸手握住了他的手,兴奋地说道:“师襄先生!我刚才正在抚琴,弹奏之间隐隐感觉到作曲者的神韵,他有一腔为国为民的胸怀,有一颗仁义道德的心,一生似乎经受磨练,却坚强不屈,最后用自己的力量讨伐世道的邪恶,为苍生而努力……不知道这首曲子是谁作的呢?!”

师襄子一听,连声道妙,说:“没想道亲自操琴的人竟然能感受到作曲者遗留在乐章中的神韵,真的神奇啊!当年我的师父传授我这首曲子的时候,曾和我说过,此曲名为《文王操》,乃是开朝先君文王所创,他一生正直仁义,心系天下,讨伐暴商,正和你所领悟到的意境一模一样呢!”

孔子听着,也很高兴,马上虚心拜谢,道:“我听说,一个人在求道的路上,需要一盏明亮的灯火照耀迷惑,引路,才能到达彼岸。孔丘得先生的教导,才稍微体会到音乐的真正含义,真的十分感激!”说完又拜了一拜。

师襄子连忙将孔子扶起,道:“如今周室衰微,礼乐崩坏,我等以一己之力,始终难有所作为,希望你得乐之精髓后,能将它发扬光大,传承流转至后世。”

孔子点点头,下定决心要将文王周公的礼乐精髓传承下来,不能让它遗失才行!心里开始有个办学传道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