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孔子的故事
45208500000010

第10章 重归鲁都

不知不觉,颜宅后院树上的枫叶已经红了三遍。

在这三年中,孔子在颜襄身边学艺问道,广纳学识,对当时贵族子弟所必须精通的礼、乐、书、数、射、御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将颜襄家中的三千书简尽数阅览,连一些未有人仔细钻研的典籍都熟悉能诵,在学识上甚至已超过了外公颜襄。

遗传父亲的强壮体魄,更使孔子身高体壮,力气过人,年仅14的他,已经是一个博览群书,文武双全的少年了。

一天雨夜,万籁(lai)寂静,孔子跪坐在桌前,正仔细地用刀笔在竹简上抄刻着《周易》的下半卷,他要把这部博大精深的典籍带在身上,用一生的时间去研习。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扰乱了正在聚精会神读书的孔子,他手中笔锋一偏,指头间留下了一道血痕,嫣红刺眼。

门外传来了颜府管家张老焦急的声音:“仲尼少爷,不好了!老爷病重,唤你过去……”

“咣当”一声,手中的刀笔滑落在孔子脚旁。

一路快跑,孔子赶到颜襄房中。病榻上,奄奄一息的颜襄微微睁开眼,望着喘着粗气的孔子向自己走来,眼中闪过一丝宽慰。孔子望着眼前虚弱的外公,不由得眼眶湿润,三年来的一切浮现在脑海之中……

眼见昔日与自己树下弹琴、池边下棋、堂前演易的外公,现在却躺在床上,痛苦呻吟,自己却什么也做不了。此刻的孔子恨不得自己是万能的医师,能治好外公颜襄的病。

颜襄似乎看出了孔子的心意,用慈祥的目光凝视着眼前的外孙,用尽最后的力气,喃喃道:“不用伤心,不用悲哀,生有所命,死得其乐,亦无哀矣。我最欣慰的,就是生命的最终,能收到你这个徒弟,可惜我将要离世,看不到你未来的成就了……你要谨记外公的话,做个孝顺母亲、忠君爱国的人!”

孔子用力地点点头,一双手紧握着外公的双手,许久,直至手心冰冷。

颜襄,这位已经90高龄,学识渊博的贤者,一代圣人孔子的外公和启蒙导师,终于在病中离开了人世……

当徵在闻讯从曲阜城赶来时,已经是颜襄离世几天后的事了。母子俩一见,抱头痛哭,难掩悲痛。徵在始终是个坚强的女子,许久,终于调整好悲伤的心情,抚着孔子的头,说:“丘儿莫悲,先人已逝,活着的人,仍需好好活着……我们就为外公守孝百日,好一尽孝道,慰外公在天之灵。”

这时的孔子,已经身高七尺,比母亲还高半个肩。他点点头,跟随徵在打理着颜襄的后事。

陆续赶回的还有徵在的四个姐姐和她们的孩子,姐妹们多年不见,同受丧父之痛,千言万语,也难抒尽心头话语。众人身穿奠(dian)服,礼拜祭祀,在颜襄的坟前守孝百日,才依依不舍地分别。

事别三年,已经长得高大、一身学问的孔子终于跟随着母亲,回到了鲁都曲車城。

家,还是那间简陋的茅房,枯黄的墙体,破旧的木门,显示着主人贫穷的境况,而这一切对孔子来说,却是那么熟悉的、温馨的感觉。儿时的伙伴,大多下田忙去了,除草的、放牧的、做苦工的……

曼父现在已经做了一位贵族的车夫,平日负责驾马御车,他远远见到孔子归来,和伙伴们高兴地迎了上去,围在一起,拍着肩膀,亲昵地询问着近况。

“还是家的感觉好啊……”孔子在心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脚下的步伐不由自主地加快。听母亲说,哥哥孟皮现在已经在街上开了一家小小的杂货店,小有所成,已经可以养家糊口了。孔子十分想快点见到孟皮,好把这些年来的经历诉说。

曲阜城东街,一间简小的店铺中,已经19岁的孟皮正坐在柜台前,替一位客人包好需要的货物,目送他离开……突然,人群中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仔细一看,那成熟的面容,壮实的身影,不是弟弟孔子又是谁呢?!

孟皮一阵激动,连忙站起,险些撞到墙。孔子大步跨进店中,拥抱孟皮,兄弟俩高兴地握着手,似有说不尽的话。

孔子向孟皮粗略说了自己在外公家三年的一切,孟皮也向孔子说了这些年的经历。从哥哥的口中,孔子了解到,原来当年自己前往外公家学习之后,16岁的孟皮看着弟弟日益增长的学问,心里又是羡慕,又是迷惘。自己虽然不求大的成就,但也不能一生依靠他人,老死不能自立。他想自己虽然跛足,不能像曼父那样为别人驾驭马车,但脑瓜并不笨,一定可以自食其力。于是就和养母徵在商量,打算学习经商,买卖山楂芝麻、红枣陈皮之类的杂货。徵在见孟皮有这样的想法,十分高兴,于是东拼西凑,还向曼父家借了点钱,在城东租了一间最小的店铺,开始了他的杂货生意。

开始的一段时间,收入十分微薄,常是亏多盈少,甚至一个多月都未曾赚够足够糊口的钱。但徵在告诉孟皮,要想成功,任何事情都是要慢慢学习的,欲速则不达,不要灰心,要有恒心坚持下去。亏点本也没关系,主要是要从学习中获取经验,做到童叟无欺,货真价实。

一年之后,小小的杂货店终于有了起色,开始扭亏为盈,生意逐渐多起来。原来,曼父在城内宣传:昔日大夫孔纥的瘸脚遗子孝顺有为,替母分担,独自开店;众人都十分佩服,称赞孟皮孝顺;加上孟皮待人诚信,买卖价格公道,服务有礼,所以人们十分愿意到孟皮的店里光顾。久而久之,店铺的生意走上了轨道,每日盈利,大大减轻了家里的负担。

孔子和孟皮俩说着笑着,一聊就是一个下午,直到一个面容清秀的年轻女子前来唤两人回家吃饭,兄弟俩才停了下来。见弟弟孔子露出了疑惑的表情,孟皮憨憨一笑,对孔子说起了自己已经成亲的事。

城里有一户姓张的老农,是孟皮店里的常客,他见孟皮虽身残志却坚,对养母更是孝顺有加,年轻上进,为人诚实可信,于是和徵在商量,有意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孟皮。

孔子见张氏彬彬有礼地称自己为二叔,俯身行礼,心中更是替哥哥高兴。三人收拾好一切,关上店门,回到家中时,徵在已早早做好了丰盛的晚饭。

夕阳西下,为曲阜城洒下一片金黄色的余晖。简陋的茅房内,一家四口围席而坐,在昏黄的烛光下,品尝着家里最温暖的饭菜。

吃着吃着,孟皮突然从怀里掏出了当年孔子赠予自己的弹弓,说要物归原主。孔子拿起了这件儿时父亲孔纥亲手给自己做的玩物,心头涌起一阵感触,想了想,笑道:“还是留给哥哥和嫂子未来出生的娃娃吧。”

众人欢笑,在愉悦的气氛中度过了孔子重归阜城后美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