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列宁的故事
45208300000027

第27章 迎战列强的武装干涉

1918年春,苏俄政府开始大规模地把从前属于贵族、资本家、地主、官吏、外国投资者的工厂、土地、矿山、银行、大型工商企业收归国有。这些做法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却激化了苏维埃政府同这些被没收了财产者的矛盾,尤其惹恼了英、法等国。这些国家曾经向俄国工业投资了几十亿金卢布,而苏维埃政府宣布把这些投资收归国有,他们岂能善罢甘休!

共同的利害关系,使国内外仇视苏维埃政权的人走到一起,开始聚集反革命武装,向苏俄政府发动进攻。起初,轰动进攻的白卫军,人数不多,规模不大,主要集中在顿河、库班、乌克兰等边远地区,很快就被组建不久的苏俄红军击退了。

不甘心失败的白卫军转而求助于西方列强。于是,西方列强从幕后走向前台,直接出兵苏维埃政府,企图里应外合一举把年轻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由此在苏维埃俄国境内爆发了持续三年的战争(史称“三年内战”)。

自1918年3月9日起,英国、法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随后是罗马尼亚、德国、土耳其、波兰、芬兰、希腊、塞尔维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号称“十四国”,北从苏俄的阿尔汉格尔斯克港、摩尔曼斯克,西起白俄罗斯、西乌克兰,南自高加索地区,东至西伯利亚的海参崴,向苏俄发动了军事进攻。

1918年夏季,西方列强和白卫军先后占领了苏俄的巴库、高加索、里海东岸、克里米亚半岛、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领土,控制了这些地区的粮食、煤炭、石油和工业原料。同时,他们还在占领区里建立了傀儡(lei)政府,与苏维埃政权作对。

此时的苏维埃政权已经被压缩在俄罗斯中央的28个省里。这28个省都是工业区,其面积大约占全国领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共有居民5500多万,其中城市居民1100多万。而苏维埃政权却丢失了盛产粮食、燃料和其他工业原料的大片地区。

在决定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生死命运的时刻,从没有上过战场和受过军事训练的列宁,以一个伟大革命家、军事战略家和组织家的气魄和胆略,毅然挑起了统帅红军、领导人民和迎战列强的重任。

列宁早就预见到不甘心失败的国内外敌人,总有一天要向苏维埃政府发动进攻。他在各种会议上,多次告诫人们:“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警惕国内外敌人对苏维埃俄国的进犯!”

他不断向全国人民发出“加快组建工农红军”的号召,督促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定组建红军和征集兵员的法律、法令。他经常在群众集会上发表鼓舞人心的演讲,动员工人、农民、学生参加红军,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在他的亲自主持和过问下,红军的规模迅速扩大。到1918年五六月间,一支士气高昂的30多万人的队伍就开赴战场。1919年3月,工农红军人数已增加到150万人,在数量上超过了敌人。

尽管红军在装备上还比较差,但是参加红军的绝大多数官兵都来自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党员、工人和农民,都有一颗为苏维埃政权而战、而献身的决心。

1918年夏天,敌人的攻势加强了,苏维埃俄国四面受敌。面对危急的形势,列宁果断地宣布:“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全国立即进入战时状态!”“国家的一切工作转入战时轨道!”在最短的时间内,他组建了最高军事委员会、劳动国防委员会、总司令部,设立了参谋部、海军部、陆军部、共和国工农空军总局等。按正规军建,红军被编成方面军、集团军,分成海军、空军、步兵、炮兵、骑兵、装甲兵、工程兵等,分别由他的最亲密战友担任要职。全国的战场也被划分成三个战区:东线、南线、北线,而列宁本人则坐镇莫斯科,不分昼夜,拟订军事计划、听取战况、下达指示、组织协调、提供后勤保障等。整个内战期间,列宁不仅充分展示了他的领袖风范和人格魅力,高超的行政领导艺术和军事战略家的才能,更体现了他知人善任、惟才是举、用人不疑、不计个人得失的宽广胸怀和高尚品德。

战争爆发后,成千上万的人都踊跃报名参军,甚至连一些曾经想刺杀列宁,被关在狱中的罪犯,也要求送他们上前线杀敌报国。列宁的侍卫长把这些人的请战书面呈列宁。列宁似乎完全忘记了过去的伤痛,当即批示:“审理谋杀我的案件到此停止,释放他们,满足他们上前线的要求!”这些人到了前线,不负列宁的期望,将功赎罪,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有的英勇牺牲,有的立下战功。

苏维埃政权成立初期,布尔什维克党内仍存在着不同的派别,经常因一些重大问题,引起争论。列宁在处理和解决这些派别分歧时,十分谨慎。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在十月革命时犯下了严重错误,列宁曾严厉地斥责了他们。后来他俩改正了错误,因此在内战爆发后,列宁照样委以重任。他极力推荐季诺维也夫担任在1919年成立的共产国际的领导人。季诺维也夫认真贯彻列宁的指示,在领导共产国际时,建立了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争取了许多国家的工人和国际友人声援苏俄反击外国干涉军。同时。他还把俄国革命的烈火引入帝国主义干涉者的后院,迫使他们回兵自救,从而大大减轻了苏俄内战的压力,缩短了苏俄内战的时间。

一向刚愎(bi)自用的托洛茨基,在历史上曾多次反对过列宁,在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时又站在列宁的对立面。但是列宁不计前嫌,在国内战争一开始,就委任他为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对此,托洛茨基极为感动。他上任以后,坚决维护列宁和党中央的领导权威,服从列宁的指挥和调遣。在内战期间,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前线度过的。为直接领导和指挥前线的战事,他把指挥部搬到列车上,行程迭15万公里。他每到一处,就立即“传达列宁的指示,听取战地指挥员的报告,召集当地军政首长们开会,审阅电报文件,口授作战命令,发现问题,就地解决”,为内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由于托洛茨基忙于战事,无法脱身回莫斯科参加党的会议,“军事反对派”的代表戈洛晓金便在党代表大会上,给他扣上了“无视党纪,企图摆脱党的领导”的帽子。列宁当场替托洛茨基辩护说:“托洛茨基不参加会议是经过中央批准的。你作为大会的重要发言人,提出这样的指责,说他不执行党中央的政策,是一种狂人的指责。你一点根据也拿不出来。我提醒同志们,在共和国危难之际,不可轻易怀疑、批评一个人,尤其像托洛茨基这样的高级军事领导人。否则,就会给我们的事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列宁的高超领导艺术和崇高品德,使他在党内和军内赢得了极高的威望。全国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他的周围,齐心协力,很快就扭转了内战初期的被动局面。1918年,经过一个夏季的苦战,东线的红军开始反攻,赶走了盘踞在伏尔加河地区的战略重镇喀山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和一部分白卫军。

三天后,红军收复了列宁的故乡辛比尔斯克。一个月后,红军又从南北两面击溃了捷克斯洛伐克军团,一举攻克了萨马拉市,取得了东线战场的决定性胜利。继而乘胜前进,于11月7日夺回了伊热夫斯克。

在东线胜利的凯歌声中,南线的红军也捷报频传。这里主要是以协约国集团为后台的、由邓尼金指挥的“俄国志愿军”,还有以德国为后台的克拉斯诺夫率领的哥萨克部队。这两支部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强,但是在9月和10月间的两次浴血奋战中,却被红军第十集团军打得望风而逃。

在北线,红军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外国武装干涉者和白卫军企图从苏俄北方港口阿尔汉格尔斯克兵分两路,先拿下西北重镇沃洛格这,然后进占“红色首都”彼得格勒。但是他们却遇到了红军的顽强抵抗。9月间,北线红军主力第六集团军在北德维纳河红军舰队的密切配合下,经过数次鏖(ao)战,终于胜利地挡住了敌人的疯狂进攻,粉碎了他们的战略企图。

到1918年年底,年轻的红军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在各级将领的指挥下,在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经过不到九个月的拼死斗争,就击退了外国干涉者的武装进攻,为取得内战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