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列宁的故事
45208300000023

第23章 运筹帷幄于草棚之中

正如列宁在《四月提纲》里说的,临时政府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利益。它在执政后,既不解决农民盼望已久的土地问题,也不采取有力措施供应城市居民迫切需要的面包,更不愿意满足前线士兵对和平的渴求,反而向契约国承诺:将继续执行沙皇时期的对内、时外政策。这使它在上台后的短短四个月里,就陷入了三次危机。

第一次发生在1917年4月18日。这一天,临时政府的外交部长米留可夫奉命照会协约国:“俄国政府将保证承担协约国的责任和义务,把战争进行到底!”照会公布的当天,人民就自发地走上街头示威游行,高喊:“打倒外交部长米留可夫!打倒陆军部长古契夫!”为渡过危机,临时政府被迫罢免了米留可夫和古契夫的职务。

第二次发生在6月间。临时政府为稳定危机四伏的形势,拉拢孟什维克的首领入阁。孟什维克的首领们受宠若惊,表示“愿和政府同舟共济,共渡难关”,从而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6月18日,首都几十万工人再次上街示威游行,“抗议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向临时政府妥协!”要求“打倒10个资本家部长!”“结束可恶的战争!”由于前线战事吃紧,这次大规模的游行没有延续下去,使得临时政府侥幸度过了危机。

第三次发生在7月间。由于俄军在前线连吃败仗,政府中的立宪民主党的部长和将领们,把前线失败的罪责归咎(jiu)于“后方民众闹事”。他们要挟政府,如不采取镇压措施。将全体辞职。

为挽救前线的败局,临时政府首脑克伦斯基竟答应了他们的要求。消息传出后,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怒。

7月4日,彼得格勒举行了50万工人和士兵的大游行。临时政府从前线调来军队,开始在首都“恢复秩序”,打死、打伤了参加游行的群众数千人。这是二月革命以来第一次发生的最严重的流血事件。它表明,临时政府已蜕变为反人民的政府。

为避免更大的伤亡,列宁于当日晚上召开了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紧急会议。会议决定,说服“士兵、工人保持冷静,停止游行示威,不同政府军发生武力冲突”。但是,此时的临时政府不但不理睬布尔什维克党的决定,反而宣布:“在首都实行戒严,凡违反戒严令者,将严惩不贷!”同时,它还把制造这次流血事件的罪责嫁祸于布尔什维克党,宣布“布尔什维克党非法”。

7月5日,一群暴徒受-晦时政府指使,突然冲进布尔什维克党机关报《真理报》和《劳动报》的编辑部,捣毁了两报的办公室和印刷所。几天后,临时政府又发布了在前线恢复死刑的命令,规定对不服从长官命令的士兵处以极刑;同时还下令首都工人必须交出武器,否则将以叛国罪论处。

之后,临时政府便把迫害布尔什维克党作为镇压革命运动的重点。首先是抓捕布尔什维克党的领袖列宁。它还给列宁捏造了一个“德国间谍”的罪名,以此作为逮捕列宁的依据。

7月18日,一个名叫叶尔摩兰科的海军少尉,在一份小报上发表了一条惊人的消息:“布尔什维克党的领袖列宁是受德国参谋本部指挥的间谍!”“布尔什维克党的另一名领导人——季诺维也夫同样是德国情报部门花钱雇用的军事间谍!”据此,临时政府的司法部长下令:“立即逮捕列宁和布尔什雏克党的其他领导人!”

当天晚上,大批的武装官兵(军事学校学员)奉命袭击了列宁的住所。他们用刺刀在屋里乱捅乱戳,企图就地刺死列宁。幸好,列宁在当天上午听到《真理报》编辑部被捣毁的消息之后,提前离开了住所。

7月19日,临时政府发布了对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其他领导人的通缉令。为保证列宁的安全,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坚决要求列宁赶紧撤离彼得格勒。

7月24日晚上,中央委员会挑选了一批可靠的工人,护送列宁来到阿利卢也夫的家。他们帮列宁剃了胡须,换上了农民服装,戴上鸭舌帽,扮成芬兰农民的模样,然后分成两批走到车站,顺利地登上了去芬兰的火车,来到了拉兹里夫湖畔。

起初,列宁住在一位老工人搭建的草棚里,后来又搬到拉兹里湖边的一块草地上。草地的周围是一片森林和沼泽地。附近没有村落,到这里要走很长的路程,中途还得坐船。凡是来看望列宁的人若不熟悉道路,就会掉进深不可测的泥潭里。

负责保护列宁的工人,在这里为列宁建造了一间小茅屋。屋子里铺上稻草,贮藏了一些枪支弹药和“违禁书籍”,门口放着几把镰刀、斧头和犁耙(pa)之类的农具,好让别人觉得住在茅屋里的主人,不过是一个芬兰农民。

列宁住在这里不浪费一点时间,废寝忘食地著书立说,撰写文章和小册子,给来看望他的中央负责同志作指示,领导全国革命运动。他的名著《国家与革命》就是在这间草棚里写成的。

秋天到了,天气渐渐转凉,简陋的茅屋不能御寒,不得不另换个地方。列宁刮干净胡须,戴起淡黄色的假发,怀揣一本假护照,前往芬兰的赫尔辛福斯市。在去车站的路上,列宁同护送他的人迷了路。当他们走到车站时,发现列车里已挤满了全副武装的军人。他们赶紧躲进路旁的树丛里,等下一趟火车到达时,迅速跳上最后一节车厢,一直坐到乌迭利纳亚小镇。

为了保证列宁的安全。在这里,护送的同志又把列宁安排在火车头上,让他扮作一名司炉工。列宁卷起袖子,使劲地将劈柴塞进炉膛。列车在到达俄芬边境的白岛车站时,停靠20分钟,以便接受严格的过境检查。机灵的司机雅拉瓦为避开军警的视线,一到站就摘下了车头与车厢之间的挂钩,把车头开到轨道边,假装给锅炉加水。当军警检查完了乘客的证件,他才把车头开过来,挂上车厢,拉响汽笛,呼呼地开走了。几分钟后,列车便进入芬兰境内。这时,搜捕列宁的军警已无可奈何了。

列宁在新的隐蔽地领导党的工作,筹备布尔什维克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是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前夕,举行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它涉及党在面对临时政府的高压政策时,要不要发动工人、士兵、农民举行武装起义,如何把握起义的时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7月末,党的第六次全国大会在一个秘密地点如期举行了。根据列宁从隐藏地发来的指示,大会重新审查了党在过去的路线、策略和方针,通过了放手发动工人、士兵、农民武装夺取政权的决议。

决议指出:“‘七月事变’成了俄国历史的转折点,它结束了俄国革命的和平发展的阶段。鉴于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已经投靠临时政府,‘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过时了,用武力推翻临时政府的时刻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