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列宁的故事
45208300000016

第16章 1905年的革命“总演习”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党代表大会召开之际,即1904年,俄国和日本之间爆发了战争,史称“日俄战争”。

沙皇政府指望通过这次战争的胜利,阻止国内日益高涨的革命浪潮。但是从战争一开始,俄国军队就节节败退,从而加速了俄国革命运动的高涨。1905年1月9日(俄历1月22日)星期日清晨,首都的14万工人群众在东正教牧师加邦的率领下,列队前往冬宫向沙皇提交《请愿书》,“请求”沙皇把他们从苦难的生活中解救出来。《请愿书》中说:“我们彼得堡的工人,连同我们的妻室、儿女和父母,特来向皇上寻求公道。我们已再三忍耐,可是我们却一天比一天贫困,一天比一天受人压迫、受人愚弄。我们已经活到了令人可怕的时刻,我们宁死也不能忍耐这非人的生活。”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人,曾走上街头,劝说群众:“用请愿的办法,从沙皇那里是得不到自由的。”但是,多数人还是相信沙皇的“仁慈”。他们回答说:“就让我们试试吧,难道沙皇能拒绝我们的正当要求?”

当请愿队伍走到冬宫门口时,野蛮的沙皇军警突然用机枪和来福枪向他们猛烈扫射,甚至连爬到树上的孩子也不放过。仅这一天就有一千多人被枪杀,两千多人受伤。因此,这一天被俄国人民称为“流血星期日”。

“流血星期日”使俄国人民认清了沙皇的真正面目。他们再也不相信沙皇的“仁慈”了,许多人把挂在墙上的沙皇像扔掉。他们愤怒地说:“在我们的国家里没有沙皇,只有刽子手。”

列宁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意识到,俄国革命的时机来到了。他写信告诫(jie)布尔什维克成员:“沙皇用武力镇压请愿群众的事实说明,俄国革命用和平手段是行不通的,必须走武装起义的道路。我们布尔什维克人绝不要落在这场革命运动的后头,必须站在它的前列,做好起义准备。”

列宁的指示得到了布尔什维克人的响应。他们制订了武装起义的计划,成立了起义司令部、宣传鼓动部、武器装备部、采购运输部等。布尔什维克人还分散到各地的工厂、机关、农村、军队,动员人们拿起武器,推翻沙皇政权,建立人民政权。

1905年夏季,沙俄的海军舰队在对马海峡覆灭。消息传来,整个俄国像炸开了锅:工人、商人和知识分子罢工、罢市、罢教;农民拒绝缴税,捣毁地主庄园;资本家和开明地主咒骂政府腐败无能,要求沙皇立即实行政治体制改革;俄国黑海舰队“波将金号”装甲舰升起红旗,举行起义。

受这一大好形势的鼓舞,布尔什维克根据列宁的指示,于10月20日(俄历10月7日)成立了“罢工委员会”,发布了举行全俄铁路大罢工的宣言。10月25日(俄历12日),莫斯科、彼得堡、波尔塔瓦、库尔斯克、萨拉托夫、萨马拉等大城市的铁路工人响应号召,举行大罢工,致使整个俄国的铁路交通处于瘫痪状态。同时,全国各大城市的工人、商人、学生、教员、律师、医生和国家机关公务员,也起来罢工、罢市、罢课、罢教。

惶惶不可终日的沙皇政权为摆脱覆灭的命运,耍起了两面派手法:一方面答应向人民让步;另一方面暗中指使宪兵司令、臭名昭著的特列波夫将军镇压革命运动。特列波夫秉(bing)承沙皇的旨意,命令宪兵们:“你们在行动中,不要放空炮,不要吝惜子弹!”10月26日(俄历13日),首都宪兵部队奉命开进了彼得堡工艺学院,紧紧圃住了正在集会的群众,用雨点般的枪弹,向密集的人群射击,打死、打伤了几百人。

沙皇当局的血腥暴行激起了首都人民更大的愤怒。当天晚上,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派的组织下,彼得堡的几十万工人召开选举工人代表苏维埃(相当于议会)大会,成立了工人自己的政权机构——苏维埃。第二天,在苏维埃的领导和组织下,首都近百万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要求沙皇惩办制造工艺学院流血事件的刽子手。其他城市的工人也举行游行示威,声援首都人民的斗争。

面对民怨沸腾的形势,沙皇于10月30日(俄历17日)被迫颁布了《10月17日宣言》。大意是:凡是俄国公民,均享有信仰自由、言论自由、集会结社自由、人身不受侵犯的自由。“宣言”规定,没有国家杜马的批准,任何法律都不能生效。法律将保证人民有权选举自己的代表,监督当局的行动。

《10月17日宣言》颁布后,沙皇政府被迫承认俄国社会民主工竞为合法的政治组织。它出版的报纸和政治宣传品第一次在街头公开散发,它的会议也能够公开地举行。在这种形势下,在国外侨居近十年的列宁,终于在1905年11月返回了俄国。

列宁一回到彼得堡,就召开了布尔什维克派中央委员会会议。他在会上警告大家:“由于沙皇的让步,我们党的活动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获得了集会、结社(组织社会团体)、出版自由。这些合法的东西必须利用,但是依靠这些东西则是愚蠢的。因为沙皇政府的诺言只是缓兵之计,一旦它克服了内部危机,就会掉转枪口对付我们。所以,我们既要利用合法的手段同敌人斗争,又要把党的秘密机关隐蔽好,以便在敌人撕下伪装,用武力镇压我们时,不至于遭到更大的损失。”

果然如此,日俄战争失败后,俄日两国在西方国家的“调解”下,于1905年9月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和约靠牺牲中国的利益,缓解了沙俄与日本的矛盾,从而使沙皇政府能够把驻扎在中国东北的兵力,调回来对付国内的革命运动。同时,外国银行家因为害怕在俄国的投资遭到损失,怕俄国的革命殃及欧洲国家,不仅“慷慨”地减免了沙皇政府拖欠他们的债务,还提供新的贷款给沙皇政府用来镇压革命。在西方国家的支持下,沙皇当局自感底气足了。12月初,当全国的革命运动进一步高涨起来的时候,它终于撕下了伪装,调集军队扑灭在全国越烧越旺的革命烈火。沙皇政府首先出动大批军警逮捕彼得堡革命者,在镇压了首都的革命以后,又调集精锐部队,赶往莫斯科和罗斯托夫等城市,用大炮摧毁了工人自卫队筑起的街垒,用枪弹射杀奋勇抵抗的工人。轰轰烈烈的1905年革命终于被沙皇政府残酷镇压下去了。

1905年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列宁并没有灰心。他说:“我劝党内同志切不要在失败面前气馁。这次革命的失败,不过是未来革命成功的一次总演习。一旦危机过去,胜利还会遥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