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马克思的故事
45208100000017

第17章 第一次被驱逐

1845年1月11日,巴黎的天气很寒冷,阴沉沉的天空刮着北风。马克思一家的心情也像这天气一样,既阴沉,又寒冷。因为他们收到了法国内务部的驱逐令,命令他们于24小时之内离开法国。

接到驱逐令后马克思气愤地一拍桌子:“这些法国警察,还有德国警察真是狠毒,竟然在这么寒冷的冬天赶我们离开家门,时间又是这样紧迫!”

忠实的保姆琳蘅不解地问马克思:“先生,为什么?为什么他们要赶我们走?”

“《德法年鉴》停刊后,我就给巴黎的进步报纸《前进报》写稿子,抨击德国的专制政府,支持工人运动。这就激怒了德国那些搞专制的老爷们。前一段时间他们勾结法国警察查封报纸,但我们又将报纸改为月刊继续出版。这就使那帮警察恼羞成怒,于是就下了这道驱逐令。”马克思紧皱着眉头气愤地说。

“可时间这么急,让我们一下子搬到哪里去呀?”琳蘅着急地说。

“琳蘅,着急也没用,我们还是行动吧。我想好了,让卡尔先离开法国,警察要驱逐的是他。他走了之后,我们可以把家里的东西处置一下,然后再去找他。这样就从容一些了。”坐在一旁的燕妮夫人说。

“就这么办。我先走,你们随后跟上。”马克思赞同地点点头。

正在这时,报童叉送来一封信,马克思拆开一看,又愤怒地一拍桌子:“卑鄙!不,我绝不做卑躬屈膝的事,绝不摇尾乞怜!”

燕妮夫人忙问:“怎么了?谁的信?”

“是《前进报》的一个撰稿人写来的。他也收到了驱逐令,但他向当局服软认错,得到了赦免,他劝我也这么做。哼!我怎么能做这种事!”马克思气愤地把来信摔在桌子上。

“对!我们绝不能做这种可耻的事!”燕妮赞赏地望着丈夫说。她又看着琳蘅,说:“你现在就去卖几件家具,给卡尔凑路费。我去给卡尔收拾一下路上用的东西。”

琳蘅答应一声马上去办事了。琳蘅的母亲是威斯特华伦家的保姆,琳蘅从小在威斯特华伦家长大,与燕妮关系亲密,在马克思家做事尽心尽力。

两小时后,马克思上路的东西收拾好了,琳蘅卖家具也回来了。

燕妮难过地对琳蘅说:“琳蘅,有一件事我还要和你商量。”

“什么事?夫人,您说吧。”

“咱们家经济状况一直不好,已经好几个月没给你发工资了。真是对不起你。”

“夫人,家中的困难我清楚,没关系。”

“可是,可是这次搬家,咱们家的情况就更困难了。你看,卡尔的路费还是卖家具凑上的。我和卡尔商量了一下,不能再拖累你了。你先回老家去吧,等我们家庭情况好转了,再请你回来。”

“夫人……”

“你我从小一起长大,亲如姐妹,我真是舍不得让你离开。可是,我们就要流亡,现在情况艰难,以后的情况就更不好说,真是不能再拖累你了。”

“那好吧,等先生离开以后,我也就离开。以后,夫人,就苦了你了。小燕妮,我真舍不得离开她。”她哽咽着流出了热泪。

燕妮搂住琳蘅,也流出了热泪。

马克思走过来,动情地对琳蘅说:“琳蘅,我们都会想念你的。你永远是我们家最亲密的朋友,不,永远是我们家中的一员。”

琳蘅抬起泪眼望着马克思说:“谢谢先生,谢谢您对我的看重。”

马克思又对燕妮说:“我要给卢格写一封信,告诉他也可能被驱逐,他也曾是《前进报》的撰稿人。”

燕妮望着丈夫说:“卢格?就是那个同你争吵的卢格吗?”

马克思点点头:“是的。尽管我们之间发生了严重分歧,但我认为还是应该通知他,让他早些做准备。”

燕妮点了点头,她又对琳蘅说:“我们做饭吧,全家在一起再吃一顿团圆饭。”

1843年1月,马克思独自一人来到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这座城也是欧洲名城,但规模比巴黎要小得多,楼房不是很高,但古色古香,很有风格,巴洛克式建筑、哥特式建筑都有。但这些各式建筑,却没有马克思的安身之处,因为他没有钱。除去路费,他身上的钱已经所剩无几,想在布鲁塞尔租一间房子,更是难上加难,他只好找一家便宜的旅馆,暂且安身。

恩格斯得知马克思被驱逐出法国的消息后,立刻在朋友中为马克思募(mu)捐筹款,在他和朋友们的努力下,终于为马克思筹到一笔钱。马克思总算租到了一间廉价的房屋,这才又安下了家。

搬入新家后不久,马克思就遇到了两件大事,一件使他惊喜;一件使他愤怒。

使马克思惊喜的是琳蘅又回来了。这天下午,马克思正在家中写作,门外有人敲门,马克思开门一看,真是万分惊喜,门外站着的是琳蘅。

“琳蘅,怎么是你?你是怎么找到这里的?”马克思又是高兴又是疑惑地问。

“我,我离不开这个家。回到老家以后,我就吃不好,睡不好。脑子里总是晃动着小燕妮、夫人和先生的身影。我放心不下你们,也不能离开你们。”琳蘅满含真挚的感情说“谢谢你,琳蘅,谢谢你这么关心我们。我们一家也同样想念你。可是,你是怎么找到这里来的呢?”马克思给琳蘅倒了一杯水后说。

“我想念你们,就给夫人写信打听你们的情况。夫人说你已经来到布鲁塞尔,并给了我这个地址,于是我就找来了。夫人说她随后就到”琳蘅说。

“马克思的家庭十分欢迎你的归来,只是,我们现在经济很困难,又要连累你跟着我们吃苦了。”马克思说。

“没关系,我可以不要工钱,我只要和你们生活在一起。”琳蘅说。

“谢谢你,谢谢你同这个家庭同甘苦、共患难。”马克思感动地说。

琳蘅看着墙上的挂钟说:“时候不早了,我去买些莱,给先生好好做顿饭。”

马克思高兴地说:“太好了!我自来到布鲁塞尔就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