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博览3
45207300000037

第37章 独特的风俗(6)

坤宁宫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面阔9间,进深3间,原来是正面中间开门,有东西暖阁。在明代,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李自成起义军打进北京时,崇祯皇帝的皇后周氏就是在坤宁宫自缢身亡的。

清代按满族的习俗把坤宁宫西端四间改造为萨满教祭神的场所,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动。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后都亲自祭神。每逢大的庆典和元旦,皇后还要在这里举行庆贺礼。东端二间是皇帝大婚的洞房,房内墙壁饰以红漆,顶棚高悬双喜宫灯。洞房有东西二门,西门里和东门外的木影壁内外,都饰以金漆双喜大字,有出门见喜之意。洞房西北角设龙凤喜床,床铺前挂的帐子和床铺上放的被子,都是江南精工织绣,上面各绣神态各异的100个童子,称作“百子帐”和“百子被”,五彩缤纷,鲜艳夺目。清代,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绪三位皇帝均在此成婚。

新中国的象征——天安门城楼

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是明清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寓有“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之意,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于天”的,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为尊。

天安门城楼1457年7月,承天门被大火焚毁。8年后,明英宗命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白圭请建筑匠师蒯祥出谋划策,建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明末,承天门又被焚毁。清顺治八年(1651年)又重新改建,改建后的建筑称“天安门”。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天安门城楼。

天安门原为皇帝颁发诏令之处,皇帝举行大婚及出兵亲征、祭祀天地等大典,均从正门通过。每年8月,皇帝号令有关官员对全国各省的死罪囚犯进行最后的判决,叫作“秋审”;霜降前,对北京刑部监狱里判死刑的犯人进行审处,叫作“朝审”。“秋审”和“朝审”都在天安门举行。此外,明清两代皇帝亲自主持各省举人的考试,叫作“殿试”。殿试后两天,皇帝在天安门召见考中前三名的举人,即状元、榜眼、探花,依次传呼他们的姓名,这叫“金殿传胪”。新中国成立时,在天安门举行了开国大典,因此天安门也成了新中国的象征。

哥本哈根——皇家宫堡丹麦的明珠

15世纪初,哥本哈根成为丹麦首都。1588至1648年间,即著名的克里斯钦四世统治时期,哥本哈根建造了许多漂亮的皇家建筑。尽管经历过许多火灾,哥本哈根至今仍保留有大约700座古典建筑,其中许多坐落在政府建筑周围及市内风景秀丽的地方。在这些众多的古老建筑中,首先应该提到的是三个宫堡:茹森堡宫、克隆堡宫和阿美琳堡宫。

丹麦国王的行宫——茹森堡宫

茹森堡宫是丹麦最著名的城堡之一,坐落在哥本哈根市北部的国王公园里,其建筑新颖别致、小巧玲珑。茹森堡宫是一座伸出许多尖顶的红色建筑物,具有独特的风格。17世纪时,这个宫堡刚刚修建起来,它的四周辟有皇家花园,作为丹麦国王夏季避暑的行宫,现在是皇家珍宝陈列馆。

菲特烈四世是最后一个住在茹森堡宫的国王。在此之后,丹麦皇室再没有将茹森堡宫作为居住行宫。自1740年之后,茹森堡宫一直被用做展示皇家珍品的珍宝馆。宫内陈列着历代国王的王冠、金银首饰、珍贵的硬木家具和其他一些价值连城的珍宝。

茹森堡宫自建成后,内部虽几经改造,外部始终都保持原有的面貌。自1849年丹麦废除君主专制制度之后,所有王宫都成为国有财产,唯有茹森堡宫例外。现在茹森堡宫以及宫内所展览的珍宝仍归王室所有。

《哈姆雷特》故事的发生地——克隆堡宫

克隆堡宫意为“皇冠之宫”,始建于1574年,1585年竣工。资金来自菲特烈二世对经过厄勒海峡船只所征得的通行税。此堡由荷兰建克隆堡宫筑师设计建造,宫殿用岩石砌成,褐色的铜屋顶,气势雄伟,巍峨壮观,是北欧最精美的具有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宫殿。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就以克隆堡宫作为故事的发生地,这个宫堡也凭借《哈姆雷特》闻名于世。

克隆堡宫历史上曾两度被毁:第一次是在1629年,整个宫殿及宫内陈设全被焚为灰烬,唯一幸存的是宫内的教堂。宫殿直到1637年才被修复。在修复过程中,宫内的结构有所改变,使之具有巴洛克建筑风格,宫外的屋顶由原来的圆形螺旋塔顶改为现在的尖塔顶。第二次是在“北欧七年战争”期间,瑞典人于1658年到1660年占领克隆堡宫,将宫内冼劫一空。现在宫内的陈设全是根据当时情况复制的。

到菲特烈四世时,他加强了克隆堡宫周围的防御工事,宫殿也不断得到修复。

克隆堡宫还有一个“地下工事”设施。当时,从国王的卧室到地下工事有一条秘密暗道。遇有战事,情况吃紧时,国王可以直接从卧室通过暗道来到地下工事,并由此逃遁他处。在地下工事里有一座石雕像,名叫“霍尔格”,他身穿戎装,抚剑坐睡。相传他是海盗时期的一名勇士,曾为丹麦立下丰功伟绩。后因丹麦无战事,故抚剑而睡。他之所以坐睡,是为了使自己处于警戒状态,一旦丹麦遭人入侵,他就立即起身执剑卫国。

丹麦王室所在地——阿美琳堡宫

阿美琳堡宫位于哥本哈根市区东部的厄勒海峡之滨,是丹麦王室的主要宫殿。丹麦女王伉俪每年有一多半的时光在这里度过。18世纪中叶,王室寝宫在克里斯钦堡宫。

在规划阿美琳堡宫所在地的城区时,菲特烈五世国王决定在这里建一个新的中心。为此,他把这块地皮赠送给丹麦的四大贵族,要求他们必须在此各建一座外观完全相同的宫殿。宫殿由当时最著名的建筑师尼古拉·伊格维德设计。经过紧张施工,四座宫殿在1754年至1760年间相继建成。

根据设计,这四座宫殿的前面形成了一个八边形广场。1768年,由法国雕塑家萨利制作的菲特烈五世骑马铜像被安放在广场中央。当时,宝隆洋行还用对华贸易赚取的钱款,为铜像修建了围栏。后来,这四座宫殿曾几易其主,但一直由贵族居住着。1794年,克里斯钦堡宫被大火焚毁,王室决定移驾阿美琳堡四宫殿。自那以后,此处一直是王室的住所。

枫丹白露宫法国国王狩猎的行宫

“枫丹白露”原意为“蓝色之泉”。它在巴黎东南65千米处,周围有2500公顷的森林,有橡树、柏树、白桦、山毛榉等树木。森林内有许多圆形空地,呈星形的林间小路向四面八方散开,纵横交错。圆形空地上往往建有十字架,其中最著名的是“圣·埃朗十字架”。自古这里就是狩猎、避暑的胜地。最早在法王路易六世时期(约1137年前后),此地开始兴建宫殿。经过几代帝王的不断扩建,枫丹白露宫变得日益完善并富丽豪华起来。

枫丹白露宫枫丹白露宫的主体建筑包括1座主塔、6座王宫、5个不等边形院落和4座花园。宫内的主要景点有舞厅、会议厅、狄安娜壁画长廊、瓷器廊、王后沙龙、国王卫队厅、王后卧室和教皇卧室、国王办公室、弗郎索瓦一世长廊等等。

这座12世纪的宫殿,一直到19世纪,它的修缮扩建工作都未停止过。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都在这里留下了痕迹,众多著名的建筑家和艺术家也都参与了这座法国历代帝王行宫的建设。

众多帝王下榻的“新罗马”

1137年,法王路易六世下令在巴黎东南65千米处的森林空地上修建城堡,后经历代君王的改建、扩建、装饰和修缮,最终使得枫丹白露宫成为一座富丽堂皇的行宫。

16世纪时,弗朗索瓦一世想造就一个“新罗马”,于是把此宫加以改建和扩建。面貌一新的宫殿被巨大开阔的庭院所环绕,富有意大利建筑的韵味,并且把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和法国传统艺术完美而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这种风格后来被称为“枫丹白露派”。

17世纪以后法国王室都居住于凡尔赛宫,到了法国大革命前,枫丹白露宫已趋破败。大革命期间,宫内家具陈设全被变卖。拿破仑称帝后,选择枫丹白露宫作为自己的帝制纪念物,对其加以修复。到了1814年,拿破仑被迫在这里签字让位,并对其近卫军团发表了著名的告别演说。如今枫丹白露宫仍保留着当年签约时的“退位厅”。

存放圆明园文物的中国馆

枫丹白露宫中的中国馆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王后欧也妮建造的。兴建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存放抢自圆明园的文物——1860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后,侵华法军司令孟托邦把从圆明园抢劫来的所谓战利品敬献给拿破仑三世和欧也妮王后。馆内陈列着中国明清时期的古画、金玉首饰、牙雕、玉雕、景泰蓝佛塔等艺术珍品。目前,这里收藏的中国历代名画、金银首饰、瓷器、香炉、编钟、宝石和金银器共有3万多件。

狄安娜花园和钟塔庭

狄安娜花园又称“皇后花园”

或“橙园”,从16至18世纪,花园内一直散布着无数的花坛和雕塑。

满园橙树,橙香浮动,清风徐来,令人心骨皆清。如今这座花园的形态虽亦可人,但已不复旧貌。橙园的历史可追溯到第一帝国和七月王朝时代,园内的狄安娜喷泉就是亨利四世于1602年在著名的狄安娜雕塑位置构筑的。为使原大理石雕像免遭侵蚀,雕刻家普里厄又用青铜复制了一件。

从狄安娜花园可以一路走到钟塔庭。钟塔庭也称“椭圆形庭”,是枫丹白露宫殿群中最庄严的部分。当初,喜爱自然的弗朗索瓦一世决定重建枫丹白露宫时,他眼中路易七世建造的中世纪宫殿无异于残址败石,索然枯槁,有损周遭的景致。因此,他仅保留了古老、凝重的钟塔庭,只在其外观上稍加修饰,钟塔庭的其他建筑则尽由吉勒·勒布雷东设计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取代。

凡尔赛宫凡尔赛宫的由来

1624年以前,凡尔赛一带是茂密的山林。法国国王路易十三是个打猎迷,他在这里建了一座小巧精致的城堡,经常带着王妃和近侍到这儿来驰逐山林、纵情射猎。

凡尔赛宫路易十三死后,他的儿子略易十四决定把凡尔赛城堡建成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路易十四之所以决定建造凡尔赛宫,与他的财政总监富盖有关。这位财政总监利用职权之便侵吞公物,为自己修建了一座府第——沃子爵堡。竣工之日,富盖邀请王公大臣前去赏光赴宴,还专门请了路易十四。富盖美若仙宫的新府邸令虚荣的路易十四既羡慕又恼火,于是下决心修建一座豪华无比的宫殿,要压倒世界上所有国王的宫殿。就是在这样的动机下,路易十四召集修建沃子爵堡的原班人马,着手营建凡尔赛宫。经过20多年的营建,终于把凡尔赛宫建成了世界上最为富丽堂皇的宫殿。

欧洲王室官邸的第一典范

至今凡尔赛宫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中间的主殿、南北两翼王子及亲王的居所、行政官员的办公室,以及教堂和剧院等建筑,规模、气势均冠绝一时、来到凡尔赛的人,站在远处遥望,立刻就会被凡尔赛宫的外观所震慑:三条放射状的马路在宫前半圆形的大广场上汇拢:镶着金色国王徽记的宫门正对着广场中央路易十四的马上铜像;后方缓升的小坡上是华美的王宫庭院。

如果说凡尔赛官的外观给人以宏伟、壮观的感觉,那么它的内部陈设和装潢更富于艺术魅力。500多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宫内还陈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其中就有中国古代的精品瓷器。

融进四季景致的镜厅

凡尔赛宫建筑以东西为轴,南北对称,共有500个大厅与房间。

整个建筑大体呈凸字形,共有三层,中间的宫殿主体长达707米。

向花园部分突出;两翼是宫室和政府办公处、剧院、教堂等,成一字形排开。宫殿外观雄伟壮丽,室内都用大理石镶砌,以雕刻、挂毯及巨幅油画装饰,玉阶巨柱。在众多的厅室中,最具特色的是镜厅。镜厅是沟通国王住室与王后住室的通道,也是国王每天到楼下教堂祈祷的必经之地。

镜厅室内用乳白和浅紫的大理石贴面,廊柱则用绿色大理石贴面,再加上镀金的壁饰,显得华贵富丽。在长廊上,人们可以看到17扇拱形巨窗面朝花园而开,而17面落地镜又与巨窗相对而立,这样一来,窗外的阴晴雨雪、春花秋月,全都显现在了镜子里。

法式庭院的典型——御花园

凡尔赛宫的花园也呈几何图形。花园中精心设计的雕像、喷泉、树木、草坪分布在中央大道的正中或两旁,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特别是宽阔的中央大道上的一个个喷泉,上面有精雕细刻的人、兽雕像,从它们嘴里喷出一柱柱水流。从宫殿方向望去,这些喷泉与周围的树木、人像雕塑形成一幅和谐、美妙的画面。

凡尔赛宫的御花园位于宫殿西侧,总面积达100公顷,在现有世界皇家园林中首屈一指。御花园内的树木、河渠、喷泉、塑像等按几何图形排列,布局均称,有条不紊,这种设计在当时是首创之举,开启了法国式庭园的典型。御花园南半部是规则的花形花坛,最南部地面下降约50米,是一处橘园,有对称的水池和盆栽大树。御花园北半部也有花形花坛和树林,最北端是面积2万平方米的大水池和海神喷泉。御花园西侧的小园林以几何图形的道路分为12块林地,每块林地中有不同的小路、水池、岩洞、喷泉和亭台。小园林再向西即进入大园林,这里全是高大的乔木林,树木郁郁葱葱。

今日的凡尔赛宫

今日的凡尔赛宫已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各国游人络绎不绝,参观人数每年达200多万。南北宫和正宫底层从路易·菲利浦在位时起改为博物馆,收藏着大量珍贵的肖像画、雕塑、巨幅历史画以及其他艺术珍品。凡尔赛宫除供参观游览之外,法国总统和其他领导人也常在此会见或宴请各国国家首脑和外交使节。

白金汉宫英皇权力的中心

伦敦圣詹姆士公园西端有一座宏伟建筑,它便是久负盛名的神秘王宫——白金汉宫。1703年,白金汉公爵开始在此地建造宫殿,有人称其为“白金汉府”。

1761年,乔治三世将其买下。由白金汉府转变为白金汉宫这个工作最终由乔治四世和他所器重的建筑师约翰·纳什在1825年完成。在此之前,这里一度做过帝国纪念堂、美术陈列馆、办公厅和藏金库。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继位起,白金汉宫正式成为王宫,此后白金汉宫一直作为英国历代君主的寝宫,是英皇权力的中心地。

比想象中朴实的女王居所

从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迄今,白金汉宫一直是英国王室的府邸,集合了办公与居家功能。如今女王的重要国事活动,如召见首相和大臣、接待和宴请来访的外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接受外国使节递交国书等活动都在该宫举行。此外,来英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元首也在宫内下榻。

白金汉宫是一座四层的正方形建筑物,宫内有典礼厅、音乐厅、宴会厅、画廊等600余间厅室。此外还有占地广阔的御花园,花团锦簇、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