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孔雀》里一个镜头,给他留下了深刻,似疏疏朗朗的夜云,在月下投来或明或淡的影子。一个雨天,傻大哥给正在上学的弟弟送伞,惹来一串麻烦。电影一晃而过,往事却像电影那样,在脑海里一幕幕清晰地闪现。
记忆中,童年总是下雨,树叶湿淋淋的,街道湿漉漉,一眼望去,花花绿绿的伞,似五彩云霞,在雨中飘逸,游走。一场措手不及的急雨,总会把父亲招来,他一手扶着一辆长征牌自行车,一手撑着一把如盖的黑色尼龙伞,笑咪咪地在校门口等他。
“爸——”老远,他就大声地叫唤。
父亲用袖管把后座擦干,扶他坐上去,然后,左脚踮地,右脚蹬车,“嗖”地一声,在雨中飞驰。黑大的伞稳稳地把他给罩住,那是父亲赐予他的晴空。回到家里,父亲的前胸、衣袖、裤管湿得滴水,整个就是半只落汤鸡。
小地方没有接送孩子的习惯,他老盼望下一场无征兆的雨,那样,父亲就会撑伞骑车来接他。更多的时候,去上学就大雨酣畅淋漓,母亲替他穿好胶鞋,扶正书包,教他打伞上路。“不要去踏积水啊!路上小心——”母亲的叮嘱在一阵阵风雨中弱了下去。
后来,父亲就不骑车接他了,往往是母亲来送伞。父亲身体不好,特别是在风雨天气。送伞的母亲,手里打伞,腋下夹伞,风风火火,穿过大雨浸淋的街道。站在教室门口,母亲已是一身风雨,头发湿成一绺一绺的,脸上雨珠一滴一滴往下落。他从后门出来,高兴地喊:“妈,送伞来了。”接了伞,赶紧回教室,门一关,把母亲那句“路上小心”关在外面。他怕老师,不敢和母亲多就一句话。放学了,同学都说:“你妈真好,会送伞来。”没有谁怪家人不送伞来,因为,在雨中奔跑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放假在家里,遇上不速之雨,他本能地打一把夹一把,给母亲送伞。母亲的工厂是离家不远的南门口,不一会就到了。他问门卫:“我妈在什么地方上班?”门卫问过他妈叫什么,便直夸他:“真是个好孩子,知道给大人送伞。”
母亲见儿子来送伞,直乐,摸摸他的头,问:“儿子路上没摔跤吧?没淋着吧?”他坚定地问答:“没有。”他把伞放在母亲手上,转身就走,身后母亲的同事夸赞他:“你儿子真懂事,会送伞呢!”
那一天黄昏,风雨如晦,他和母亲坐在家里等父亲回来。邻居来报信:“你爸爸在南门口商店躲雨,叫你送伞去!”母亲拿好伞准备出门,他抢了过去。母亲笑了,在心里夸了一遍儿子长大了,懂事了。她围裙做饭,嘴里哼着小曲。
饭在喷锅,菜香四溢,只听见他在门外大喊:“妈——妈——爸不行了。”
母子俩赶到南门口商店,父亲已安然睡着了——永远地睡去。父亲有高血压的疾病,一路狂奔回来,血液沸腾,攻心钻脑,撒手归西。他怪自己没有早点给父亲去送伞,心里投下浓重的黑影。母亲丢下撑开的伞向父亲狂奔而去的那一幕,永远定格在他的记忆中,那是一个与伞有关的生命片断。
从此以后,无预感的急雨似乎与他作别,在大城市里,雨带给人阻碍的困难远远不及小地方。他在宿舍和办公室里,分别放置了一红一蓝二件雨披,只要有雨,雨披就是护身符,给他生活轨道的二端,制造无雨的天地。
恋爱时节,他想起给女友送伞,然而,弄巧成拙,送一个散一个。离去的女友众口一词:“谁稀罕你送伞,我打的多方便,也不会被雨淋啊!”后来才知道,大城市的人信邪,所谓的送伞,就是散伙的意思。他不明白,只知道送伞是送一片晴空。
有一天,他在外面办事,被雨挡在那家单位的大厅里,一位女同事,给他送伞来了。他找到了一种真实的感觉,甜蜜、苦痛、幸福和悲伤,种种情绪,如漫天雨丝在心里乱飞。女同事只有一把伞,一把天堂牌小花伞。他打伞,与她比肩而行,风雨在伞外鸣唱,就是这柄伞将他和她带入天堂——爱情天堂。
几年后,儿子上幼儿园。雨天,她打电话给他:“我去给儿子送伞!”他回答:“我先跟你送伞吧。”其时,他无伞,开着枣红色马自达接了她,再接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