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养殖常识——绵羊
45192500000012

第12章 绵羊的饲养管理(3)

羊群啃食一冬枯草,一进入春场,在牧草萌生时喜欢“抢青”,这时放牧方法很重要。一般宜慢放,前挡后让,不要让羊过多奔跑,消耗太多体力。为了避免羊群“抢青”和由此而引起的腹泻,由冬场转入春场要逐渐过渡,譬如在出牧时先在枯草地上放牧一会儿,等羊半饱后再赶到青草地上,待羊习惯于采食青草,消化器官适应后,再充分采食青草。春季放牧要特别注意天气变化,发现天气有变坏预兆时,及早赶到羊圈附近或山谷地区放牧,以便风雪来临时随时躲避。

根据春季气候特点,出牧宜迟,归牧宜早,中午可不回圈,使羊群多吃些草。产羔时期放牧母子群时,须注意防止丢羔。

母羊频频叫喊,很可能是丢羔,应速回原放牧路线,在草丛中仔细寻找,因羔羊常贪睡掉群。也可以把羊群赶回原来放牧过的地方,母羊的叫声也能找回羔羊。放牧待产母羊群时,归牧时要注意观察,看有无即将分娩的母羊落群,如有应及时照料。

(2)夏场。夏季气候炎热,低处闷热且有蚊蝇滋扰。假若在洼处放牧,羊不安于采食,影响抓膘,甚至因营养不良而推迟发情和配种。因此,夏季应到高山牧场放牧,这里天气凉爽,牧草丰盛,有利于羊群的放牧抓膘。

夏季要加强放牧,尽量延长放牧时间。出牧宜早,归牧宜迟,使羊群尽可能每天吃三个饱。抓好夏膘是羊群安全越冬的关键。

细毛羊群和半细毛羊群,夏季也要早出牧,但为了防止吃带露水草引起鼓胀病,最好不要在大露水地,特别是有露水的人工牧场上放牧。

为了延长羊群夏季放牧采食时间,中午可不赶羊回圈;但在最热的时候,可选择干燥凉爽的地方,让羊群卧憩。如天气太热,中午羊卧憩时间延长,可进行夜牧,但要特别注意防狼。

(3)秋场。秋季气候逐渐变冷,羊群要从高山牧场向低处转移,这时可选择牧草丰盛的山腰和山脚地带放牧。

秋季绵羊营养较好,可尽量利用距离较远的牧地。秋季放牧的主要任务是在夏膘的基础上抓好秋膘,利于越冬。

秋季也是多种牧草抽穗结子的时期,牧草子穗营养价值很高,应多在这类地区放牧。在农区或半农半牧区,收过庄稼的田里往往遗留少量谷穗,田边则常长有青草,这时羊群可在茬地放牧,茬地利用时间虽短,但对羊群营养有较大补益。秋季已有早霜,羊群最好晚出晚归,中午继续放牧。

(4)冬场。冬季气候寒冷,风雪频繁,应选择地势较低和山峦环抱的向阳平滩地区去放牧。冬场放牧时不要游走过远,这样碰到天气骤变才能很快返场,保证羊群的安全。

冬季放牧的任务是保膘、保胎和安全生产。牧区冬季很长,草场常感不足,应尽量节约牧地。应先远后近,先阴后阳,先高后低,先沟后平,晚出晚归,慢走慢游。如有可能,可在羊圈附近处留下些牧地,以便坏天气时放牧救急。

细毛羊和半细毛羊,由放牧转为补饲不可骤然改变,以免引起便秘。

羊群进入冬场前,最好进行整群。除老弱羊和营养太差的羊适当淘汰外,其余按营养状况组群放牧。此外,进冬场前有必要修一次蹄,修理畸形蹄和过长蹄,便于绵羊扒雪寻食。

(三)羊群的划区轮牧

四季放牧是我国当前利用天然草场的主要方式,它把草场按季节分为不同的放牧地带,但在一个放牧季内,多沿用自由放牧这一比较粗放的管理方法,使得我国大多数地区冬春季草场紧张,放牧易于过度,致使草场植被退化,载畜量降低。

为了合理地利用草场,进一步发展养羊业,必须逐步推行划区轮牧。划区轮牧,就是先把草场划分成季带,在每个季带内再分成若干轮牧分区,然后把每个分区划分为小区,根据小区的大小,畜群依次在其中放牧数天,如此轮回利用草场。其好处是:可以减少牧草浪费和节省草场面积,大大降低羊群感染寄生虫病的机会,提高羊的生产力。

(四)放牧队形

放牧队形是在放牧过程中控制羊群的方式,因草场地形、植被状况等而异。放牧队形的运用,在于有效地控制羊群采食、游走和卧息时间,以便有效地利用牧场。

基本放牧队形有一条鞭和满天星两种形式,其他队形较为少见,而其他队形也是由以上两种队形演变而来的。

一条鞭队形适用于较平坦的地区和植被均匀的牧地。把羊群排成大致的一字形横队,牧工在横队前面左右走动并缓步后退,挡住强羊,不让其游走过快,使整个羊群成横排齐头并进。当大部分羊吃饱后,就会出现卧息趋势,此时牧工也停止走动,羊群卧息一会儿后再继续放牧。地方品种羊比较容易控制,只要稍加训练就行;而高代杂种羊或育成品种羊,合群性稍差,且性情迟钝,需经过耐心训练方可适应。

满天星队形适用于牧草特别丰盛或稀疏的丘陵牧地,让绵羊比较均匀地散布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采食,牧工在周围控制羊群。散布面积的大小,要根据群的大小和植被密度等决定。

不论采取哪种放牧队形,都是为了放牧好羊群,绵羊营养状况是衡量放牧技术优劣的客观标准。

二、绵羊的安全越冬

我国牧区多属大陆性气候,冬寒常达半年之久,枯草季节很长,绵羊常因采食不饱而使营养状况下降,若遇干旱,牧草萌生晚或生长差时,绵羊体重下降会更加严重,如再有疾病传播,易使羊群大量死亡,此即所谓“春乏”现象。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农牧民在科技部门的指导下,总结了克服羊群“春乏”死亡的经验,在增殖畜群、发展畜牧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保证羊群安全越冬的主要措施:

(一)贮备饲料

冬季大风雪天气,羊群无法出牧,如无草料补饲,会严重影响绵羊健康并使其生产性能降低。贮草备冬要在夏秋季进行,选择草好的地段收割青草并晒制成干草;有条件的地区,可推广种植牧草。干草和少量精料的贮备,是羊群安全越冬的保障。

(二)及时补饲

牧场不足或牧草不好的地方,每年11月份羊群就逐渐发生采食不饱的情况。大约从12月份起羊开始掉膘,对乏弱羊的补饲可从此时开始。若发现有的羊已不能随群放牧时再补,往往起不到补饲的作用。谚云:“早补补在腿上,晚补补在嘴上”,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干草用草架饲喂,精料和多汁料应在料槽里饲喂。补饲时间,精料可在出牧前,干草、多汁料可在归牧后。补饲干草和精料要及时,照顾到营养的好坏,必要时可把营养差的羊挑出来先补,营养好转后再与大群合喂。

(三)抓好夏秋膘

抓好夏秋膘也是避免绵羊春乏和保证羊群安全越冬的一个关键。多年的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夏秋季良好的气候和牧草条件加强放牧,尽可能延长放牧时间,使羊营养良好,入冬后掉膘慢,可以增强抵抗春乏的能力。

(四)调整羊群和合理淘汰

每年入冬之前,应根据羊的年龄,尤其是营养状况调整羊群,让营养相近的羊组成一群放牧,其好处:一是弱群在近处放牧,强群在较远的牧地放牧,能充分利用牧场。二是便于照顾乏弱羊群,及时合理地补饲。

每年秋季,要检查一次羊群,凡久病不愈、体小瘦弱、长期空怀、年老体衰难以越冬以及生产性能低的个体,趁秋肥及时淘汰处理,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合理措施。

(五)防害防病

棚圈设备是帮助羊群抵御风寒,减少绵羊体力消耗和安全越冬的保证条件,特别是杂种羊和育成品种羊,抵抗恶劣气候的能力差,防寒棚舍尤为需要。在高寒地区,冬季推广使用塑料膜暖棚养羊,是一项经济效益良好的实用技术。

冬季羊体乏弱,抗病力降低,遇传染病传播或寄生虫感染,易造成大批死亡。因此,秋季应适时进行驱虫,让羊群在越冬期间无寄生虫病之累。

(第五节)绵羊的管理

一、合理安排生产环节

绵羊是以放牧为主的家畜,在生产过程中要尽可能增加有效放牧时间。由于某些生产环节而影响放牧时,要给予适量的补饲。每一生产环节安排的基本原则是尽量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如配种工作,一般应争取1个月左右结束。配种时间拖长,必然产生不良后果:一是影响秋冬季放牧;二是延长产羔时间。这不仅使羔羊发育不一致,造成编群和培育的困难,更严重的是影响以后各生产环节的安排,打乱整个管理秩序。

养羊生产环节是指在一个生产年度的周期内,在组织绵羊生产上所必须进行的生产管理工作。主要包括鉴定、剪毛、配种、产羔和育羔、羔羊的断奶和分群。生产环节有主次之分,必须着重考虑安排好主要的生产环节,整个生产就会有条不紊;反之,假若主要环节安排不当,就会打乱整个生产秩序,造成工作中的混乱和生产上的损失。主要生产环节是产羔和剪毛。

(一)产羔工作的安排

安排产羔应结合绵羊品种、气候、饲养管理水平等因素统一考虑。关于冬、春羔的优缺点的比较,已在“绵羊的配种”中做过分析,根据上述分析认为:

第一,假若某地、某场的气候、牧草和饲养条件较好,即气候较暖,青草萌发较早,枯草季节较短,具备保暖的棚舍和较充足的饲料,则以产冬羔为宜。

第二,假若上述条件较差,但还有一定的保暖和补饲条件,则以产春羔为宜。

确定产羔时间以后,就可以根据产羔的时间推算配种的时间,并坚持在计划时期内结束配种工作。

(二)剪毛工作的安排

剪毛时间主要是根据气候条件安排,但也受其他生产环节影响。譬如,配种时间拖长,产羔势必拖后,这样羊群放不好头青,本来已到剪毛时间,会因营养过差而推迟剪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