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赢在起点-高考高分作文
45191400000059

第59章 各类题型作文的写作技巧(1)

定向分析有两种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则材料有相同处的多则材料。其方法是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或关键点,然后比较几则材料,找出共同点,这共同点就是作文的中心所在。

例1: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从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到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一级又一级,是乐趣也是苦趣,好像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迈前脚,拖后腿,才不过走完慢十八盘。(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③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刘白羽)长江三峡》)

这三则材料表面上看各自独立,毫无关系,但只要仔细琢磨一下,观点就会水到渠成。材料①,是讲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确立具体的奋斗目标;材料②,是讲登山的艰辛;而材料③的中心是掌握规律。至此,中心论点就瓜熟蒂落了,那就是--立志?攀登?规律。

例2:

李时珍经过27年的调查研究,写成本草纲目》;埃文利希发明六零六药物,失败了605次;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反射30年,才写出了《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马克思用14年时间才写成《资本论》,爱迪生发明电灯也经历了数百次失败。

材料分别列举了五个人的五件事,相对独立,各不相同。但相互间都存在着共性--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们都能认准目标后就坚持不懈,长期奋斗,不怕失败。这个共性就是材料的中心内涵,也就是我们要归纳的中心论点。

例3:阅读下面材料,归纳出共同点,写一则600字左右的议论文。

(1)有人问球王贝利最喜欢的进球是哪一个,“是下一个。”他这样回答。

(2)有人问着名导演谢晋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是哪一个,他答“下一个”。

分析:两则材料涉及的都是名人,成就了一番自己的事业,但他们共同的是永远有追求,没有功成身退。这是这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围绕这一话题,我们就可以拟定一个议论的中心:人生,永无止境的奋斗舞台。(1997年的高考作文与此相同)

②求异分析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对或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的多则材料。

审题方法是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或关键点,然后比较几则材料,找出相异点,得到启发,提炼观点,立意成文。

例1:

(1)(2)同上。

(3)期中考试刚刚考完,小明面对自己的成绩,淡然地说:“看下一次。”

分析:这三个材料,前两个有共同点,第三则材料就没有这样的相同点了,相反,文中的“淡然”一词,明显标示出小明对待成绩的态度,一种无所谓的姿态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确立中心论点时,就应瞄准三则材料的不同点,结合起来,我们应该得出“要立足现实,正确对待成绩”的结论。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一:诗人顾城有句出名的诗:“你看云时,我觉得很近,你看我时,我觉得很远。”这里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成语中有“咫尺天涯”一词,意思是说虽然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

材料二:海南省海边有一块石碑,上书“天涯海角”,那里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涯”,现在飞机几小时就到了。美国在地球的那一边,似乎也是“天涯”,但卫星电视一下子将它拉到我们面前。这是现代科技的神威,它使我们生存空间的距离相对缩短了,难怪有地球村之说。

思路点拨:材料说明距离的远和近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材料一是从心理角度讲咫尺可以成为天涯,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膜;材料二是从科技角度讲天涯可以变为咫尺,这是因为科技进步的力量。写作时从这两个角度切入方为正点。

例3:下面两则材料: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对立的。

材料A:

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品质,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材料B说明人即使处在污浊的环境,也能不受污染,形成并保持高尚的思想品德,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找它们的“关联点”时两方都要注意到。如果仔细分析,就会看出,这两则材料虽然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即都是说人或事物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3)选择一个侧面或角度构思作文“角度”就是“看事情的出发点”。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当事人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发现。但新材料作文一般可有多个立意,“可以选择一个角度、一个侧面写作”,不单单强调最佳立意,这可以说是吸收了传统意义上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长处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作文命题形式。那么,这么多角度有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或者说哪个角度最好?关于这个问题,陈妙云教授说得很肯定,就是都一样,平等关系,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关键在于不论从哪个角度写,都要扣住原材料的主题或部分主题。

以2008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为例:

在课堂上,老师拿了一个玻璃杯,里面放了一个大石头,差不多和杯子一样大,老师问大家:杯子满了吗?

一个学生回答:没满,还可以放沙子。

待学生放完沙子,老师又问:满了吗?

全班同学回答满了,有一个男孩却回答没有满,还可以放水。

老师笑了,接着把沙子和石头倒出来,杯子是空的。

这回老师是往杯子里放沙子和水,然后问大家,杯子满了吗?如果要放石头进去,该怎么放?

男孩就把杯子里的沙子和水倒出来,先把石头放进去。

学生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题目,表面上是在谈如何分配空间,其实是在很流行的一个时间管理的小故事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如果我们从老师与学生的不同回答与做法上发散分析,可以提炼出:管理、人生的意义、如何减压、如何面对困难、破除陈规、打破束缚等方面的主旨。这些对生活和生命的理解应该说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只要从中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写,都是切题的。请欣赏满分作文:生命的意义一个杯子,一块石头,一些沙子,一些水,这是什么?如果你是化学家,也许你会告诉我,他们的结构,他们的成分;如果你是物理学家,也许你就会告诉我,他们能够产生什么样的物理现象;如果你是哲学家,也许你又会告诉我很多的道理。而我呢,我是一个普通人,我认为这就是人生。

人生就是大的杯子,当我是嗷嗷待哺的婴儿时,杯子里空空如也,当我们慢慢地成长,父母、亲人、朋友、同学、同事、社会、国家不断地给予我们时,我们的杯子便开始有了很多的东西,爱、财富、荣誉等等。这里最大的最重的,莫过于“爱”,这个爱包含了生活太多的内容小时候父母给了我们无私的爱,而我们成长后,又有很多人给予我们爱,我们成家立业,有了更多的。当我们为人父母,我们又会给予孩子们爱,同时也会给予周边的朋友、同事们很多的友情,这也是一种爱。特别是,当5·12大地震来临之后,在我们的华夏大地上,我再次明白了,什么是爱,什么是大爱无边。当看到我们的解放军和警察、捜救人员、志愿者们日夜奋斗,为了哪怕一丝的希望,都要付出百倍努力的时候;当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时,当为了学生、为了亲人、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有生的希望时,有很多人宁可让自己去承受死亡的威胁,也要奋不顾身的时候;当我们看到每一个中国人都伸出援手,献出自己的爱心时,我深深地明白了,生命的意义。面对着这样的大地震时,也许我们会丢失很多,但是只要人间有爱,我们的杯子就会是满满的,我们的生活就是充实的,一切就能够重来,我们也必将重建家园,让生活变得更加精彩。

反思我们平时的生活,日复一日的忙碌、奔波,有时候为了生活中一点点的财富和荣誉而绞尽脑汁时,我们是不是把一些事情弄错了呢。

也许,你的财富会增加,也许你有令人羡慕的荣誉和名利,但是你的杯子中是不是早已经缺失了生活中最应该有的“爱”了呢?当你财富、荣誉的增加,而占据了本该属于爱的位置,那么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注定是空洞、残缺的人生呢?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我们又再一次从生活的安逸中警醒,让我们再一次明白了什么是爱,什么是生活中最沉甸甸的东西,我们是不是也该看看自己的杯子,到底还有什么了呢,是不是该清理出去一些、加入一些了呢。

生命的意义,也许就是在这取舍之间,就是在这杯中杯外吧。

(4)关键词法

有人说:“你对生活夭,生活也会对你笑。”对此,你如何理解?请你以此为话题写一则议论文。

分析:该句中有两个词语“也”、“笑”很关键,“也”标明“你”与“生活”之间关系的互动性,“笑”实际上富有隐含意义,含有乐观的意味在里面。明白了这个内涵,我们就可以确定写作的方向了。写作角度的确定有时还要依题干的要求来定,有时作文题要求只依据所给材料的中心拟题写作,这就要求考生必须选准写作的中心了。

热点训练

1.《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吴下阿蒙:

吕蒙,字子明,三国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自幼家境贫穷,目不识丁。有一次,吴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身负重任,应该抓紧时间读书,借以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吕蒙推脱说:“军中的事情太多,每天忙不过来,哪有时间来读书呢?”孙权就给他讲了自己的学习经历,还介绍了汉光武在军事繁忙之中仍然手不释卷和曹操老而好学的故事。吕蒙听后深受感动,从此发奋读书,进步很快。后来他给鲁肃献计五条,鲁肃看罢,肃然起敬,他拍着吕蒙的肩膀说:“我一直以为老兄只是能武不能文,想不到你学识如此渊博,你已经完全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人有一张出色的由黑檀木制成的弓。他用这张弓射的又远又准,因此非常珍惜它。有一次,他仔细观察它时,说道:“你稍微有些笨重外观毫不出色,真可惜--不过这是可以补救的!”他思忖:“我去请最优秀的艺术家在弓上雕一些图画。”于是他请艺术家在弓上雕了一幅完整的行猎图。

“还有什么比一幅行猎图更适合这张弓的呢!”这个人充满了喜悦,“你正应配有这种装饰,我亲爱的弓!”说着,他就试了试;他拉紧了弓,弓却断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参考

1.世界有了我们而更美丽;相互欣赏;营造共赢的风景;相映成趣的美丽(共同的风景);你也是一道风景(欣赏你)。

2.只要经过努力,一切皆有可能。昔日吴下阿蒙也能让人刮目相看,何况天资并不差的我们是不是更有可能成功呢?只要你主观上不断努力,必定能获得别人的重视和信任。因为天才出于勤奋,这是一条无法否认的真理。

3.弓为什么会断?原因在于猎人完全根据个人喜好过分看中了弓的外表,因此:

①人们往往凭自己的主观好恶来判断或行动,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②重外表而轻内在,将会贻害无穷;

③任何事物都会有残缺,不必事事苛求完美。

(第四节漫画作文及其写作技巧)

1983年,1996年,2000年的全国高考

作文是漫画作文,以后几年话题作文一统天下,2007年的全国卷看图作文“出事了”,2008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题目小作文等,打破话题作文的局面,又重新高扬了漫画作文的大旗。因此,漫画类材料作文,我们必须予以足够关注。因为漫画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所以在材料作文回归高考的日子,漫画类材料的立意作文便成为一种新颖别致的高考作文题型。

一、漫画及漫画高考作文

1.漫画

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的讽剌性或幽默性的图画。漫画不同于其他图画的最大特点是画家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讽剌批评或表扬某些人和事。看了之后引人深思,让人有所启发。一般有单幅与多幅组合两种。

2.欣赏漫画有四个步骤

(1)学会观察。读画,是由形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总体把握显得非常重要,同时还要注意漫画表现手法上的特点。首先,必须由表及里地读懂画意。面对一幅漫画,要全面仔细地察看内容,看清图上画了哪些事物,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地方。不能泛泛地观赏,不能停留在“走马观花”的水平。与此同时,最好能够一边观察,一边自言自语,口述自己感受最深之处,为下一步漫画作文做好内容思路及语言准备。(2)学会找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已经把漫画基本解读出来了。

(3)展开联想。如果通过联想能把自己想到的问题解答了,就具备了对漫画的解读能力。(4)根据观察分析结果,答出漫画的主题思想。通过以上一步一步解读漫画,学会欣赏漫画,那么碰到其他漫画作品就触类旁通迎刃而解了。

3.漫画作文

所谓漫画作文,就是根据漫画的内容和命题的要求写成一篇作文。以漫画为材料的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画面,所以较之以文字做材料的话题作文,增加了“读图”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自由度,那就是在“自择文体”方面多了两种文体--可以写成文学评论和画面说明。另外,由于漫画本身的形象性,提供了联想和想象的感性材料,使联想和想象有了生动的形象依据,也就降低了作文构思的难度。

二、漫画作文的一般审题步骤

1.看清画面,读懂画意

漫画作文中,画面的主体往往是人物,要仔细观察,弄清画面的含义。如果是单幅漫画,要细心审阅画面(包括标题文字}。观察顺序一般是:

(1)总观全面,看全貌,全面认识。

(2)观察背景和人物。如画面的背景反映了什么,近景和远景怎样配合,它们和画面上的人物有什么关系!还要观察周围环境,弄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和事件有关的物品。

(3)观察细节。如人物表情、动作、服饰、用具等,弄清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等情况,从画面中人物的形体、相貌推测人物的思想面貌,以及他在干什么。如达?分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什么能流芳百世?除了画面上耶稣和他的十二个门徒在同进最后的晚餐那动人的情景,构成画面的整体美以外,恐怕还在于这幅画的细节特别感人,尤其是那个出卖耶稣的叛徒犹大的面部细节画得传神。绘画是如此,看图作文也是这样。最重要的是要善于看清画面上有哪些细节,想一想作者画这些细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