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赢在起点-高考高分作文
45191400000048

第48章 突破发展等级的方法(10)

分析问题显示一个人的理论高度和深度。一般的方法是:逐层分析法和辩证分析法。所谓逐层分析法,就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深入,拓展思路,最后达到揭示事理的目的,如2003年的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浙江满分作文+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就运用逐层分析法。文章先描述“有时候感情是一剂善变的药”这样一个常见现象,然后揭示这个现象的危害:“任人唯亲亲近了佞人,疑人唯疏疏远了忠良。”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当亲情直面正义,我们要做生死抉择摆正认知的天平;当友情直面道德,我们要如大法官扞卫评判的尺度。”这样逐层推进,步步深入,文章思路十分清晰。

通过辩证分析法展开文章,也是优化构思的常用方法。如湖南满分作文《真理只有一个》,全文紧紧扣住“是情感埋没了真理,还是真理在情感的簇拥下熠熠生辉”作辩证分析,揭示了“真理只有一个”,人类必须挣脱感情因素对认知的影响的道理。再如湖北满分作文《亲情与明理》,从“人非生而知之者,然而人生而有情”,到“当感情与真理并行不悖的时候,感情则成为激励人去奋斗的催化剂;可当感情与真理发生冲突的时候,却又如何呢”,到“然而古儒的经典里,却不是这样看的”。说理是从个例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通,话题拓展得开,说得透。

构思的技巧有许多种,在“结构技巧”一章中有详细介绍。

4.文体创新

近几年高考作文可谓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除了原来大家熟悉的常规文体之外,不少考生创造性地使用了一些颇有新意的文体,如日记、寓言、童话、戏剧、小小说、实验报告、会议记录、记者采访录、名人对话录、考卷、聊天式作文、祭文等新形式纷纷出炉,探索的领域十分广泛,体现了很强的创造性,值得借鉴。这里有“自择文体”的功劳。给考生文体选择的自由权,也就给了考生灵活机动创新的主动权。但自择文体不是不要文体,而是写什么文体就要是什么文体。

(1)常规文体

常规文体指我们平时经常训练的议论文和记叙文。这两大文体曾经是高考作文主要的文体形式,可以说是传统文体。而许多同学的确也习惯这两大文体的写作,高考中运用传统文体得到高分的优秀作文很多。近几年来,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越来越少,倒是叙议不分、先叙后议、文体不明的“四不像”文章呈越来越多的趋势,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2)创新文体

借鉴其他样式的文章格式,移花接木,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借鉴的文体必须是考生熟悉的,不能一知半解,写出四不像”的文章。鼓励同学们去熟悉某种或几种文体,时常揣摩,考试时能够结合话题和所要运用的材料,作创造性的发挥。

(具体内容见第七章)

5.标题创新(具体内容见第九章)

标题,要有闪光之处,让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一个鲜亮的题目,就是一个极好的得分点!如2003年高考,有的是场景入题,《无边落叶》《黄色蛹、金色蝴蝶》《昨夜雨,今朝下》;有的是感觉入题,《花香》《路是月的痕》《眼睛上的窗帘》;有的是呼告,《茉莉,我爱你》;有的是祈祷,《让心记住》《让双眼更加清澈》;有的是比喻,《放下感情的叶片》《拨开天空的乌云》;有的口语化,《我是真的懂你》《明天一定记着开窗》;有的化用成语诗词,《随遇而安》《月是故乡明》;有的繁复,《眼前同一水,笔下各异情》;有的简洁,《网里人生》。考生拟题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话题型,如2001年春季高考,有同学就直接套用话题《出发和到达》;如2002年有同学题目是《浅议诚信》《小谈诚信》,这些题目不能体现考生的创造才能,只能说是聊胜于无。二是观点型,如《选择诚信》《成功需要不懈的努力》《合作是人类共同的选择》等,直接表明作者的态度、见解,起提纲挈领的作用,比话题型的题目要好。

6.语言创新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文采,难以打动人。语言是文章的细胞,语言生动形象、新鲜活泼、节奏明快、自然流畅、幽默含蓄、富有哲理、充满诗意,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令人细心品味,回味无穷。文如其人,作文应充分体现“真我”,表现自我,张扬个性。

充分地展示个性魅力是获得发展等级分的重要一环。个性特征归根结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造性的发现。就是内容上有开拓,做生活的有心人,能用自己的的情感感动,得到深刻的感悟、真切的体验、新奇的想象、创造性的见解等。二是创造性的表现。就是形式上与众不同,能将自己的发现“独辟蹊径”地表现出来,不模仿别人,不因袭某种模式,而是别开生面,面目一新。这两方面集中体现在全文的语言文字表述上。

我国晚唐司空图总结诗歌语言的特点,把诗人的个性归为二十四类,虽然我们不是大家,但优秀的作文总能体现:或雄浑、或劲健、或豪放、或壮丽、或淡雅、或高远、或飘逸、或质朴、或平静、或深沉、或自然、或轻松、或诙谐、或滑稽、或荒诞等作者的个性心理特征。

语言创新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式:

(1)组装旧材料

就是对旧材料进行修饰,在有限的材料中出新出彩,显出无限的意蕴。如)“古代女子的生命是貂蝉轻舞的团扇,是昭君出塞的黄沙,是杨玉环抛上树的白绸,是西子坠湖的涟漪,是绿珠溅落的鲜血,是黛玉葬花的悲吟,是窦娥赴刑场的怒火……”

(2)褒词贬用

如:“今日美国已是螃蟹十足了。今天到中东上思想政治课,明天到东亚办人权学习班,刚在南斯拉夫踢完了热身赛,又跑到印度半岛当裁判。”

(3)巧妙借用行话、俗语

如:“美国之所以多年来与台湾保持着暧昧关系,全然是为了自己的被窝温暖。换句话说,如果台湾这只热水袋不能保障美国伸在亚太地区的脚趾暖和,甚至还倒灌冷风,他马上就会把台湾蹬出被窝去。”

眼光去看别人见过的平凡事物,激起自己。

(4)旧词新用

如:小学时,桌上的“三八线”总是一厘米、一毫米量得丝毫不差,常常由于不慎侵入了同桌的“领土”,爆发“自卫反击战”;“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初中,同桌就有了两种关系!一种是民族融合式,一种是和平演变式。

(5)古诗词连用整句

在文中适时引用,形成整句,既展示了考生的文化底蕴,又展示了迷人的灵动风采。如!“如果有人问”春天是什么?“有人会说是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白居易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苏轼说是“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李白说是“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杜牧说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6)排比式整句

它主要通过修辞的方式来连缀展示。一是内容上排比,增强了丰富的内涵;二是意义上递进,增强了说服力,渲染了气氛,提高了气势。如!“天空中一丝云儿飘过,淡淡的,自由自在的,你觉得真好,这就是语文(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你觉得生机勃发,这就是语文(如血的残阳映红了半边天,让人无限留恋,别忘了,这也是语文。”

(7)比喻式整句

它是运用一系列比喻,用形象、具体、感性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深邃的内涵的语段。如!“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那秦皇岛外滔天白浪的打渔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

(8)假设式整句

就是利用假设的句式,利用排比、推理的方式构成相对整齐的句子。主要通过“退一步,进一步”的方式来完成假设命题的,通过推理、论证达到自己的目的。如!“试想,若爱迪生在失败了几次后便轻言放弃,电灯的发明不知将被向后推延多长时间,人类文明又怎能得到如此飞速发展?在工作学习上也如此,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难道不也是如此吗?蒲松龄七次赶考均榜上无名,而他并没有给自己唯一的答案,他选择了人生的另一答案,放下功名,铺开笔墨,这样才有了流芳百世的《聊斋志异》。”

有个性的作文,能够无拘无束地倾泻思想感情的潮水(能够沐浴文明精神的灵光,而不失去汹涌澎湃的激情……例如《相信自己》!

如果你是金子,就不要甘心永远被埋在沙子里。你要亮出自己,这样,人们才会看到你的闪光点。

如果你是花朵,就不要永远含苞不放。你一定要露出笑脸,因为别人渴望得到你的芳香。

如果你是雨滴,你就不要永远藏在云朵里。要知道,因为大地渴望得到你的滋润。

昨天属于历史,明天是个未知数,唯有今天把握在我们手里。手心上是天,手背下是地,握起拳头就是你自己。命运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关键看你是否能做好准备,相信自己,把握好时机。

相信自己,亮出青春的风采!

相信自己,点燃心中的勇气。

文段以排比的句式直抒胸臆,抒写了对自信精神的赞美之意,热情洋溢,催人心动,表现了新时代少年壮志在胸,奋发有为、时不我待的豪情。

热点训练

1.依据下面的小故事,按要求作文。

有个屡遭挫折、穷困潦倒的人准备跳崖自尽。崖边一株低矮的树听到这个人的痛苦经历后,也不觉流下了眼泪。人问其故,树说:“我怕是这世界上最辛苦的树了。你看我,生在岩石缝隙之间,食无土壤,渴无水源,环境恶劣,让我的枝干不得伸展,形貌生的丑陋(根基浅薄,又使我风来欲坠,寒来欲僵。看我似坚强无比,其实我是生不如死呀。”人劝树与他一同赴死,树说:“我死倒是极容易,但这崖边便再也无其他的树了,所以不能死呀。”人不解,树接着说:“你看到我头上的这个鸟巢没有?此巢为两只喜鹊所筑,一直以来,他们在这巢里栖息生活,繁衍后代。我要是不在了,那两只喜鹊可咋办呢?”人听罢,忽有所悟,就从悬崖边退了回去。其实,每个人都不只是为了自己活着。

请根据你对上述故事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1)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面对人生中的各种苦难与失败,我们该如何面对?我们该如何对生命负责?这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当前中学生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目前,一些中学生因各种各样的压力而出走、轻生自杀的现象呈上升趋势,其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面临困难时未能发现自己的价值并看重自己,没有想到对生命负责,没有想到“人并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题目中的材料,就紧紧地切合了这一内容,来引导学生深深思考应如何对待生命,发现生存的价值。

材料中的“树”虽是“世界上最苦命的树”,但它却以一颗博爱之心去爱“喜鹊”。树知道,自己死虽然“极其容易”,但却关系到喜鹊一家的生存。面临苦难,“喜鹊”成了“树”顽强存活的理由,成了“树”生命的支点。由物及人,我们便可以感悟到“面临苦难,我们应发现自己的价值”,“人,并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爱别人,才能面对生活风雨”,“再渺小、卑贱的人,对于有的人来说也是一棵伟岸的树”,“人应拥有一颗博爱之心”等道理。写作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琢磨寓言的意旨,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立意的偏颇;要在确保立意准确、恰当的前提下,力求观点新颖,论述充分、深刻。一位学生只囿于“树”对于喜鹊的重要这一点,以“最平凡的也就是最珍贵的”为观点写作,立意就显然失当。

(2)参考题目

活着是一种责任、生命的支点、人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人生不应轻言放弃、对生命负责、生命的价值、我为什么而活、坚守生命的使命、人生的负重、责任的呼唤。

2.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家公司高薪招聘营销员,试题是:“请你想法尽可能多地把木梳卖给和尚,以十日为限。”绝大多数应聘者拂袖而去,最后只剩A、B、C三个人。

十曰后,A对主考官说:“我跑了很多寺庙,也没卖出一把。好在下山途中,见一小和尚一边晒太阳,一边挠头皮,我赶紧递上一把木梳,小和尚用后,很满意,便买了一把。”B说:“我去了一座名山寺庙,看见香客的头发被风吹乱了,便对寺院住持说:香客们蓬头垢面,是对佛的大不敬,应在香案前放一把梳子供信男善女们使用。住持认为有理,便采纳了我的意见。那座山共有十座庙,于是他买下了十把。”C说:“我来到一座古寺见朝圣者络绎不绝,便对住持说:香客们对佛如此虔诚,宝刹应有所回赠,以资鼓励,我有一批木梳,你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作为赠品。住持大喜,立即买下1000把,并又和我签订了1000把的预购合同。”

结果三个人都被录取。不过三者的薪金因卖木梳的数量不同而各不相同。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写作提示:想把木梳卖给和尚,乍一看,觉得这一想法十分荒唐可笑。和尚们个个是秃头,他们要木梳干什么?难怪“大多数应聘者”会“拂袖而去”的。但故事的结尾处却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有A、BC三人却偏偏创造出了三个大小不等的奇迹,实在令人拍案称绝。仔细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答案却十分简单:运用智慧,迎难而上,就没有蹚不过的河、翻不过的岭。这就是这则材料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