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赢在起点-高考高分作文
45191400000046

第46章 突破发展等级的方法(8)

从位置和作用看,使用名句有以下方法:

①以名句为题,画龙点睛

巧妙地运用言简意赅的名句作为文章标题,能让自己的作文题目一枝独秀,获得读者的青睐。例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曹孟德《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以“少年心事当拿云”、“不畏浮云遮望眼”为题,远比以“谈志气”、“人要有远见”等题目更形象,更具韵味。

②以名句开篇,先声夺人

我看见一个狂人正倚剑高歌。对长安有如火的相思,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于是他选择在痛苦中咽断箫声,关天下千古登临之口!他选择在悲寂中立于清冥长天之际,痛饮四万八千个日月。他受尽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长恨,但他的选择让他名垂青史,让后人为之赞叹!他就是李白。

③以名句过渡,巧妙衔接

例如,教材中的《琐忆》一文就是用鲁迅笔下的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纽带,将全文25个自然段(包括鲁迅的七次谈话)有机地贯串起来,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平易近人而又爱憎分明的人格,让读者感到形散而又神。

④用名句议论,具体形象

生命就是袭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生命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这段文字直接引用古人诗词,阐释了生命的内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⑤用名句写景,增强文化含量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的色彩,瑰丽、灿烂。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的形象,清新、明丽。

“浅深春色几枝含,翠影红香半欲酣”,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是美好、馨香的。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还是自由、灵动的。

另一种方式就是不直接引用,而是化用,这就有了自己的“创造”成分在里面了。如:

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这里分别化用了古人诗词,恰到好处,增强了句子的意蕴。

恰到好处地引用古诗文名句入文,无论写作何种文体,都能发挥出多角度的立体的独特魅力,使引用者的文章锦上添花的同时,尽显作者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学造诣。

二、从表现手法上

叙事,则绘声绘色,娓娓动听(写景,则描山摹水,如在眼前(状物,贝行图貌,栩栩如生(说理,则鲜明清晰,精炼警策。

1.善于描绘,靓丽词句

作文对文采的追求,首先表现为对词句的修饰,所以我们要善于选用生动形象的词语,为语句添光增彩。

象的字眼,尽量选用图画般鲜明的词句。例如,“她眼睛很美”,就很抽象,而如果添加上绘色的形容词,写成“她的眼睛碧蓝,闪动着明亮的眸子,甜甜地望着我”,就形象多了。又如,“这完全是多此一举,就像很好的事情再作改动”,就比较抽象,而莎士比亚写成“替精炼的黄金镀金,替百合花上油彩,把香水洒在紫罗兰上”,就是色彩鲜明的图画。高考作文也可以用绘色的方法,使语言形象化。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

(1)绘色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

语言要有穿透力,要有视觉效果。即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语言形象生动,叙事写人,要避免使用抽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2)绘态

静与动同是事物存在的两种基本方式,我们写文章要善于选用生动形象的词语准确地描写出事物的存在状态。

①静态

例如上文,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静态。

②动态

例如上文: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泻”、“浮起”、“照过来”三词,写活了月光。

③动静相生

例如上文,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④以动衬静

例如,唐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主要描写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情。充满了静谧的意境,但“花落”“鸟鸣”“月出”写来静中有动,动中见静。是很成功的写景诗,如同一幅线条清朗的水墨山水画,正是王维所擅长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⑤化静为动

例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鲁迅《社戏》)

(3)绘声

描绘人或事物的声音,可以传神地写出事物的特点、人物的个性。例如,季羡林先生的《听尔》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2.层递铺排,浓化色彩在写作中,如果仅把要表达的意思直接传出,文句显得单调)乏味!其实,如果只有红花而无绿叶陪衬,花也将显得单调!作文时,我们何不采用铺垫)映衬手法?先确定好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然后展开联想,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铺垫,然后推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句,就更有韵味和文采了。通过精美生动的材料选择和形象提炼,进行连续的层递式铺排,浓化作文色彩)显示语言美感的文章,往往集浓缩型材料)激情化铺排)形象性语言于一身,以思想丰厚)情味浓郁)形象优美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课文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运用铺排的范例。

再如《宽容》

宽容的朋友一定情同手足,宽容的家庭一定幸福美满,宽容的民族一定长盛不衰,宽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丽。

使文采焕然的方法很多,本文限于篇幅,挂一漏万,大家可以自己借鉴和不断总结,以求写出更好的文章。

热点训练

请在下文的横线上补写一段有文采的话。

选择文学,我一生无悔

文学,是智慧之门,信念之窗。文学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启迪人的心灵。

--题记

在一个清凉的初秋,我与文学邂逅了。从此,我便选择了它。选择文学,我一生无悔。因为我可以:

一、走进历史

在文学的殿堂里,我可以朝谒曹子建,暮访李太白,悲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叹孟姜女寻夫哭长城,扬鞭策马驼铃古道,玉扇踟蹰杏花江南……人类那永恒的美、悲壮的爱,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在我的心灵中升华……我还可以去欣赏战国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秦时的明月汉时的雄关,西晋竹林七贤的隐逸,唐的风华与宋的儒雅,元的四海归一以及明清的肃穆庄严。历史在我的心中已刻下了一段永恒。

二、寻访故园

选择文学,我也就选择了与文学家们一同散步……在那里,我会让朱自清先生带我去寻找那七十年前清华园的旧迹,让余秋雨领我去探寻那敦煌的奥秘,让三毛带我一路穿过西班牙和德意志,迎着撒哈拉的热风去聆听骆驼那悲惨的哭泣,让张爱玲点燃一炷沉香,在香烟缭绕中把我带到旗袍摆动!人力车穿行的旧上海……使我在故园中得到启发,灵魂为之升华。

三、融入自然

四、充实人生

选择文学,我也充实了自己。我可以感受司马迁:史记》的辉煌,岳飞满江红》的磅礴,我可以无须程门立雪便可以聆听名师谆谆教诲,耳提面命)无须走马塞上便可以观看楚汉交兵,金戈铁马。于是我也可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了。

文学,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在我的身影里,在我的追逐里,在我的生命里。所以,我要说,“选择文学,我一生无悔!”

(原文,在神圣的文学殿堂里,我可以感受到恬美空灵的自然之息……我可以站在梅雨潭边感受朱自清描写的绿色的陶醉,也可以站在西湖边聆听柳浪和黄莺的对答;我可以乘着刚朵拉去描绘东方威尼斯的图画,也可以静坐在荷花池旁欣赏如舞女裙般洁白的荷花;我可以手执长矛独立朔漠,感受那“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也可以在夕阳下看那“古道西风瘦马”……在文学里融入自然,你会感到别有一番风味。)

(第四节创新)

考点阐释

“有创新”是对文章立意、选材、结构等方面的要求。或是见解新颖,或是材料新鲜,或是构思精巧,或是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或是有个性特征。

1.见解新颖。考生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别人见过的事物,在深刻感悟、真切体验的基础上,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2.材料新鲜。写进文章的事件或资料,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时代感和新颖度。

3.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在审题准确的前提下,想别人想不到的,想别人不敢想的,想别人想不透的事物。写记叙文,情节设计和材料安排新奇巧妙;写议论文,符合题意并能从新的角度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4.有个性色彩。指文章的整体风格有鲜明的个性特色,这是对“有创新”的最高要求。

一、方法指导

高考是人才选拔,是竞争,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十分讲求新颖脱俗,千万不能平庸化。如果满足于旧有的常规思维,不能出奇创新,考生的水平就会大打折扣。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明确显示出培养考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信息。如2005年的上海卷“文化生活三镜头”、山东卷“双赢的智慧”,2006年的“北京的符号”、湖北的“三字成语给你的启示”,2007年的全国I卷“摔了一跤”、福建卷“季节”等,2008年的全国II卷等,都给考生提供了作文创新的舞台。若想在高考作文中得高分,审题立意新颖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因此要树立创新意识,发掘材料思想底蕴。

具体说,作文创新不外乎是六方面的要素:立意创新、材料创新、构思创新、

文体创新、命题创新、语言创新。

1.立意创新--见解独到,立意新颖“千古文章意为高。”见解新颖,要有自己独到的感受和发现,避免俗套。要做到新颖,方法多样,可以由物及人,以物性比喻人生哲理。立意新,是与其他文章的立意相比较而言的,那种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具有“过人之处”的立意,才能称得上是新颖深刻的立意。1981年的高考作文“毁树容易种树难”,大多数考生将声讨的笔墨指向那些刻意毁树的千古罪人,客观地说,这样的审题也没有错;但是,当几万考生不断重复这样一个人人皆知的毫无新意的话题的时候,其结果必然是很难受到评卷者的青睐。个别考生就能突破大众化的常规思维,另辟蹼径地立意于“无心毁树”的危害。以“无心”对“有心”,似乎所有的考生都能够联想到,然而99!的考生却没有跳出思维的藩篱!

要达到这一点,作者必须有超越一般的眼光,有时代责任感,有历史感和预见性,透析事理,升华哲理,能够从独特的角度揭示事物的特征和规律,注意透过生活中的表层现象,抓住其本质,发现其所蕴含的真谛,反映生活的底蕴;同时也要勇于探索和创新,敢于标新立异。

(1)多角度思考,悟出新意就是对作文命题多推敲、多琢磨,多想门径,在比较权衡中,优胜劣汰,爆发出创新求异的火花。例如《尝试》这个题目,许多学生写尝试游泳、尝试骑自行车、尝试打工、尝试做饭等。这些都很一般化,容易与别人的选材雷同。有位考生从尝试接受继父的感情,弥合继父和家庭变故带来的心灵创伤来立意,写出了人间真情,做到了立意创新。

(2)逆向思考,萌发新意

逆向思维,就是从反面思考问题,“反弹琵琶”出新意。2001年高考要求以“诚信”为话题作文,一般考生都是从赞扬诚实守信、批评虚伪作假的角度来立意的。河南一考生写的《不诚不信不为过》一文则指出:“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把诚信作为一个正人君子不可缺少的美德。我们都讲究待人真诚守信,喜欢老老实实地做人,可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不诚不信也不为过。”立意别开生面,不落俗套,新颖别致。为使自己的观点成立,文章用战场上“兵不厌诈”和商场上“诈而不欺”的事实来支撑,最后辅以辩证的分析论证,使中心思想不失于偏颇绝对。这一立意恰如万绿丛中一点红,是那么亮丽,那么惹眼,一下便赢得了阅卷老师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