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赢在起点-高考高分作文
45191400000041

第41章 突破发展等级的方法(3)

那是《诗经》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那是华美的楚辞,闪闪发光;那是孔孟思想,百家争鸣;那是大唐华章,仙乐飘飘;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长城的细细青苔,那是岳麓书院的依依夕阳……漫步在中华的文化里,多少人醉得不知归路,多少人沉醉于那泛黄的书页,将精华与糟粕统统吸收。

因为深爱你,我们忘了去洗净你,忘了理智清醒地去看你。在不知不觉中,流水静默不流,华美的书页一页页在腐朽。

我们变得自大,我们变得骄纵。大宋宫廷,白衣秀士,文臣儒士们忙着作诗写赋,用程朱理学教化子民时,北方的铁骑席卷了中华;康乾盛世,书生们忙着去作八股,去作经注考证时,大洋的另一端,开始了科技革命,改写了历史……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有地动仪,我们有早他国一千多年的圆周率。可是,我们的土地上孕育的是以农为本、故步自封的黄色文明,我们有郑和去炫耀国威,可是我们没有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我们有李白、杜甫,却没有哥白尼、牛顿;我们知道天朝圣国,却看不到外面的文明……我们陶醉于自己,我们不断地用《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去总结辉煌,却忘了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我们落后了。

历史在悄然逝去,心中的热情并没有冷却,但我们多了一分理智,在仔细地审视……

我看到了一位老人,用刀一样的笔尖为自己的文化做手术----他是鲁迅。我被深深地震动了。我们不是不爱自己的文化,而是太爱,以至于束缚了自己的灵魂。他,让我们深深地明白,不能因为情感而影响对文化的认知,不能用迷信代替理智。

旭曰东升,新的阳光在冲散陈腐的气息。崭新的人们放下了对自我的迷信,去追求真理。中华大地走来了孙中山、李大钊,迎来了毛泽东、邓小平,“天朝圣国”的幻觉消失了,代替它的是“与时倶进”。我们激动欢欣……

我们终于冲破了情感的依恋,用一分理智去审视自己的文化!没有全部接收,也没有全盘否定,我们的目光更客观、理性而又智慧……

远处,传来“关关雎鸠”的乐声,依旧那么传神、清晰、生动……

例文评析

高远的立意、丰厚的文化底蕴、激荡的情怀,使全文有一种大气之感!全文既没有进行抽象的理性分析,也没有选取现实中具体的一两件事,而是从宏观的文化入笔,带领我们进行了一次历史与现实的穿越,最后“卒章显志”一我们终于冲破了情感的依恋,用一分理智去审视自己的文化”。

(2)融入哲思,辩证说理

高考作文中要观点具有思辨色彩,即能够用矛盾分析法论证自己的观点!用辩证法去分析问题,应注意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①用一分为二的观点,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全面地分析事物!事物有正面,有反面;有主流,有支流;有成绩,有问题;有长处,有短处!看问题时不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②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要注意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会由此及彼地分析事物!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事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

③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事物。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只有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向作出正确推断。

④历史地分析问题。从历史、现实、

哲学的高度看问题。

比如例文: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世界因万物而多彩,因多彩而精彩。在这个多元又多极的世界中,每一天都有新鲜事物产生。很多问题本来就没有一定的答案,如果有,也只有高下之分,而无对错之分,何必去穷究根底,追求统一呢?还记得历史课上那个教完古代史后的必答题:你最喜欢哪个朝代?答案是无奇不有,让老师眼花缭乱。谁也没有想去评出一个大众化的“最爱”,那本身就是无益之举。何必要统一呢?“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呀!战国时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秦时的明月汉时的雄关,三国的鼎足之势,西晋竹林七贤的隐逸,还有唐的风华与宋的儒雅,元的四海归一及明清的肃穆庄严。无一不美,无一不留下千古的传奇。

所以我说:历史因多彩而精彩。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吟咏徐志摩的佳句,我也轻轻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

所以我说:文学因多彩而精彩。

你可以在梅雨潭边感受朱自清描述的绿色的陶醉,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答;你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痩马;你可以手持长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赏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给世界增添一抹耀眼的亮色。

所以我说:自然因多彩而精彩。

何必再去争论红楼中的花魁呢?不正是有了宝钗的端庄黛玉的优雅湘云的开朗妙玉的清高熙凤的泼辣晴雯的俏丽紫鹃的聪慧平儿的细致,大观园才得以流光,(红楼梦)才得以溢彩吗?不正是因为有了各种个性迥异的人,才构成了这么丰富的社会吗?

所以我说:人类因多彩而精彩。

是的,太多了。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就借我一双慧眼吧!用它,去领略春华秋实夏炎与冬寒,用它,去笑对阴晴圆缺云来雾往。

只因我相信,只有万花齐放,才是春满人间,那又何必追求一枝独秀呢?因为世界因多彩而精彩!

例文评析

这篇美文联想丰富。采用立体思维,对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展开了多角度多侧面的联想:“历史因多彩而精彩”、“文学因多彩而精彩”、“自然因多彩而精彩”、“人类因多彩而精彩”、“世界因多彩而精彩”。视角的广阔,使本文闪现出夺人眼目的亮色。

(3)炼句中升华主题惊警深刻的用字、隽永深挚的用词,总是给人枰然心动的美感。用精要富于意蕴的字词表达思想,定会绽放出奇丽的异彩。有一篇叫做(友谊的故事)的文章讲了一个故事:饿狮在扑向与之角斗的囚徒罗莱斯的一刹那,突然停止了进攻,用温热的舌头舔舐瑟瑟发抖的罗莱斯。原因很简单,就是在这头狮子受伤时,罗莱斯精心地救治了它,建立了人兽间无言的友谊。令人击节赞叹的是,小作者讲完故事后,仅用一句话点示主旨,却惊警有力,耐人寻味。这句话就是:“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救助,谁就应该在平时播种友谊。”格言式的语言,简单明了,启迪人心。特别是“播种”一词,将“友谊”化为种子的形象,生动活泼,并且让人想象到,困厄时得到援助,那就是采撷友谊的鲜花,收获友谊的果实。

(4)多种方法,强化论证

“论证”是说理深刻的主要手段,也是中学生作文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要达到“深刻”的要求,必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强化论证过程。

例如(2007年辽宁卷)

我能

成功者往往是自信的人。自信,在某些时候就是“我能”的代名词。自信这个伴侣,对于你我来说都很重要,我们应该自信,因为自信与成功是密不可分的,自信是取得成功的最基本的前提。朋友,扬起充满自信的“我能”风帆,让成功伴你一生。

充满自信的“我能”是人生中的一盏明灯,它照耀着我们成长,它照耀我们走向成熟的人生。

充满自信的“我能”是荒漠中的一壶甜水,它给予了我们希望,它是支持着我们走出荒漠的希望。

哥白尼就以他持之以恒的自信告诉世人: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就会脱颖而出。

以前,人们都认为地球是方的,平的,可哥白尼却不这么认为。经过长期的实验,他终于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后来一举成名。哥白尼正是靠着“我能”的自信,将自己领入成功之门。

居里夫人曾说过“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活着的人总要照常工作。”正是自信,面对挫折的“我能”,支持她在经受了失恋,丧夫,社会上的流言蜚语等打击之后,两次荣获诺贝尔奖,为人类的科学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说明:失败乃成功之母,而自信是成功之基。有了自信,我们才会看到成功的曙光。拥有充满自信的“我能”,成功就在眼前。

“我能”它体现的是自信,而不是自负,更不是自卑,它是我们对自己的肯定,对自己的信任。自信也不是心血来潮,它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毅力,相信自己“我能行!”

爱迪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是啊,这句话说得多好,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成功的人,他一定自信,只有相信自己,肯定自己能行,才能为理想目标努力奋斗,才能到达事业辉煌的峰巅。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那么他又怎么会相信别人呢?所以要相信别人,首先要相信自己,要勇敢地说“我能”。

朋友,面对人生的进取,坚信“我能”!只有坚信“我能”,才会拥有自我才会拥有成功,才会拥有辉煌灿烂的人生,才会拥有辉煌灿烂的未来。让我们扬起自信的风帆,荡起“我能”的力桨吧,顺利划向成功的彼岸。

例文评析

此篇议论文论点明确,能紧紧抓住“我能”议论开去,论证结构严密,开篇明意:“朋友,扬起充满自信的我能风帆,让成功伴你一生。”运用了世界名人哥白尼和居里夫人的典型事例,也引用了爱迪生的名言,论据充实,论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文章层次分明,逐层递进,将“我能”的内涵及其作用阐发清晰,取得了理想的论证效果。结尾用呼告的手法“朋友,面对人生的进取,坚信我能”和开篇“朋友,扬起充满自信的我能风帆,让成功伴你一生”,文章整体结构也很完整。

热点训练

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白宫有位着名人士,成名后回忆道:“我们弟兄几个的成功,应当归功于我们的母亲。记得小时候,有一天,妈妈买回一些苹果,我和弟弟们争着要那个最红最大的。这时候,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拿在手中说: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谁都想得到它。很好现在,我把门前的草坪按你们年龄的大小,分成了几块,你们来一个剪草坪比赛,谁想得到最好的,谁就得争夺第一。你们努力吧!经过努力,我终于得到了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由于从小受妈妈的教育和熏陶,今天,我们兄弟们个个事业有成。至今,我仍忘不了妈妈给我们分发苹果时的那番话。”

要求:①请根据上述材料,提炼论点,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②立意要深刻!

2.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个作家,写的书卖不出去,他灵机一动,给总统写了封信,诉说了自己的苦恼,还赠了本书给总统!总统得到信和书后,回信说了几句应酬和鼓励的话!这位作家立即拉出一幅横幅:“本处有总统给予赞赏的书出售。”一下子,所积之书抢购一空。后来他又写了一本书,销售情况仍然不好。他又如法炮制地给总统写了信,与书一起给总统寄去。总统觉得第一次上了他的当,这次,便毫不客气地对他的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意见。这位作家又刷出一条标语:“此处有总统提出批评的书出售。”于是,滞销的书一下子又成了抢手货。第三本书出版后,销售情况又不好,于是,他又玩起了老把戏。这次总统生气了,不予理睬。这位作家又刷出一条标语:“本处有总统读后保持沉默的书出售。”本来难卖的书,一下子又卖了个精光。

请根据上述材料,从下列立意中选择论点,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A.善于利用名人效应。B.不能迷信名人。C.多想出智慧。D.心思应用在正道上。

写作提示

1.阅读这则材料后,有人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论点:

A.要有竞争意识。B.教育小孩要循循善诱。C.妈妈对孩子成才影响最大。D.要成就事业,从小就要听家长的话。

以上论点,哪一个最深刻?A和D都是料,其立足点应放在妈妈身上。B虽然立足点是对的,但所说的不是所供材料的重心之所在。供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应从整体上去把握。这则材料从整体上看,它所强调(突出的是: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因此,C项是最佳的立意。它透过文中的“我们弟兄们”的成功这一现象,看到了母亲对他们的教育(影响是最关键的因素这一本质。因此,C最深刻。

2.自己的作品卖不出去,对每一个作家而言,确实都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怎么办?坐在家里等读者上门吗?这显然是无济于事的。这位作家开动脑筋,巧妙地利用名人效应,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从字面意义上看,这则材料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只要肯动脑筋,善于利用外因,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就一定能够成功。因此,命题者所提供的四种立意之中,B项显然与本供料的中心无关,可以排除。A(C两项基本上是切合题意的,但不是最佳立意。因为这两种立意还只是停留在对供料的表层含义的理解上。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位作家写的书为什么总是卖不出去?其作品的质量不高肯定是主要原因。作为一位作家,不在如何提高写作水平上下大工夫,专靠利用名人效应来搞促销,这种把戏玩两次(三次还可以得逞,而四次(五次呢?由此可见,D项立意才是最深刻的,因为它揭示出了供料的深层含义。

立足于孩子的,显然立足点不对。

(第二节丰富)

考点阐释

“丰富”是指作文内容材料丰富及表现方式多样,是在基础等级“内容充实”的基础上更高一层的评价标准。它对作文的信息含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于“丰富”,《考试说明》有三点要求: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①“材料丰富”是指文章使用的材料种类多,数量大,内容丰赡,血肉丰满。写记叙文,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场景描写突出)写议论文,论据丰富而典型。这是针对近年来高考作文内容陈旧单。

一、论据苍白无力的现状提出的一个新要求,考生要善于观察思考,从生活中汲取新鲜的营养,不断丰富自己的材料库。

②“形象丰满”指叙事类作文中能够塑造出具体可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做到既能绘形,又能传神,使人物形象有独特的性格、有丰富的精神世界,真实自然地站立起来。

③“意境深远”是考场作文的高境界,要求考生能用精彩的语言描绘出既有诗情画意又有丰富思想的艺术画面,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字字句句皆有情,这情是浓烈的,又是含蓄地表达出来的。

我们分析一下历年的满分作文,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丰富”,而高考作文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内容单薄,内容单薄的主要原因是平时不善于积累和创新运用材料。

二、分点突破

1.材料翔实

这一个方面主要是指文章的内容要具体、充实。它涉及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审美积累等多个方面。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材料丰富,文章才显得丰满。平时积累多,考场上自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高考作文内容往往会呈现一种“丰富”的状态。

(1)记叙描写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