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赢在起点-高考高分作文
45191400000004

第4章 妥善立意中心明确(1)

这里的“意”就是诗文的灵魂和主宰!它是文章的“统帅”,在一篇文章中,能够贯通首尾、弥纶群言、统率全篇的只有中心或主题,它制约“全局”,规范“总体”,具有“战略”意义!

中心在文章中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含蓄的;可以是高度理性的概括,也可以是浓厚感性的渲染,但它必须是鲜明的、突出的!这是高考阅卷者尤为关注的地方!

立意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平时应按什么标准来加强训练呢。

1.立意正确

所谓正确,一是指要紧扣文题及其要求,不脱离命题者所要展现的设计意图;二是指要符合事物、生活的发展规律,符合社会、时代发展的要求,表现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积极向上的情怀,起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不能发表消极甚至腐败反动的言论。如2007年安徽卷的命题作文是(提篮春光看妈妈》。这是一道“诗话的题目”,每个概念都可实指也可虚指,“提篮”可以理解为带着实物,也可理解为带着自己的工作成绩、科研成果;“妈妈”的含义则更丰富:她既可以指养育自己的双亲,也可指培育我们的母校、老师,更可以理解为养育我们的故乡及祖国母亲;“春光”是“阳光”,是虚指,是“阳光布德泽”、“报得三春晖”的形象化表达,也是一种背景设置,是一种环境渲染,可映衬为去看“母亲”时的喜悦心情。如果联系我们的时代特征、我们党正确的方针政策,那么它隐含的则是一种祖国繁荣、安定、和谐的大环境。所以这个文题就应确定为:在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人们团结友善、和睦相处、乐于奉献、知恩图报、积极创新的主题。这样的立意不但是正确的,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高考作文因立意不正确而被评为“零”分的作文并非没有,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正确的立意,既来源于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扎实的知识基础,又取决于他敏锐的观察力和辩证的思维能力。只有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进行综合而全面的思考,才能使文章中心正确而深刻。

2.立意集中

古人说“立意要纯”,实际指的就是集中。作家魏巍在谈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说:一篇东西的目的性,要简单明确。一篇短东西,能把一个意思说透,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是动起笔来,又总爱面面倶到,想告诉人这个,又想告诉人那个。结果呢,问题提得不尖锐、不明确,更别说深入地解决问题了。

这段经验之谈,值得我们深思。想想学生平时的作文立意,有时抓不住文章的主旨,游离于话题之外;有时一个文题,想与的东西太多,结果是信手抬来,头绪繁多,主旨不清;有时所选材料过多,不忍割爱,主题被材料所淹没。这些问题都是主题不集中的原因。

要使立意集中,首先要针对不同的文题形式,研究文题内容,提炼中心。比如命题作文,先要多角度解读文题的内涵与外延,然后从中提炼出一条新颖的、善于把握的意向作为所要表达的中心!话题或材料作文,先要通过比较、分析,提炼出材料的个性与共性,再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从而确定文章的中心!

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体裁,分析其主旨!如记叙文,“记事”的文章,要善于对事物的“思想意义”进行探究,发现其“闪光点”;“写人”的文章,要全力寻找到支配人物言行举止的思想深处的东西,只有它才是人物全部活动的根据和动力!议论文,则要抓住事物的矛盾进行剖析,并寻找矛盾的主要方面作出判断或推理,做到一事一议,从而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

3.立意深刻

立意深刻指作文的思想深度!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势和结果。古人说“义深则意远。”一篇文章,立意的深刻与否,直接反映着作者生活积累、知识储备的丰富与缺乏,反映着作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下,表现着作者情感态度的健康与否和人生观、世界观等思想水平的深浅。立意深刻的文章,含义隽永,富有启发和教育意义,能鼓舞人心,唤起人们的共鸣,让人回味无穷。尤其在考试作文中能引起评卷老师的注意,让他不得不给你高分。

4.立意新颖

就是指文章的见解独特、角度新颖、选材新鲜,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是写好文章的基本要求。韩愈倡导“惟陈言之务去”,统观历年的高考作文,得高分或满分的原因,一是观点新,二是选材新,三是构思新。如对2006年全国I卷材料作文的立意:乌鸦抓山羊为什么失败?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但是若从小孩称赞乌鸦“它也很可爱啊”分析,欣赏乌鸦“见贤思齐”的动机、“拼命练习”的行动、超越自己敢于挑战的勇气,把乌鸦当作悲剧英雄来尊重,从此处立意,更容易与出新意。

那么,怎样才能使作文的立意新颖呢?

第一,要有时代气息,能正确反映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尚书·说命中》云:“虑善以动,动惟厥时。”就是告诫人们,大凡做任何事,必须审时度势,考虑妥善才能行动,一旦行动,就要合乎时机。作文更是如此。如2007年全国卷!是材料作文,它的立意,就要结合经济飞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社会背景和嬗变的时代背景,重新审视人们的伦理道德、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利与义的选择,进一步考验人们在物欲横流冲击下对意志坚守、对良知的呼唤和对崇高精神品质的追求。因此,助人为乐、感恩回报、弘扬爱国孝亲的传统美德等内容就是最新颖的立意。

第二,在思维方式上求突破,跳出俗套,创出新路子。就拿“愚公移山”寓言故事的解读来说,我们不一定非要赞扬愚公一家人掘山不止的精神。如果设想到愚公的孙子或重孙辈,他们在运土到渤海的途中,看到华北平原如此平坦,渤海如此美丽,有一天他们转变思路,认为如此搬山还不如搬到山外或平原甚至是海滨,岂不更好吗?那么就应该确立“人如果一时改变不了环境,何不改变一下自己?”的中心!

第三,在写旧材料时要“旧瓶装新酒”,见人之未见,发人之未发。立意时与前人的文章唱反调,进行正反论辩式的标新立异也属于创新!例如郭沫若的《屈原》曹禺的《王昭君》,都属于对历史题材,历史人物的翻新,都是顺应一定社会制度的产物。而近几年的高考作文立意中也做到了这一点。比如对失街亭的马谡,可以批判他的刚愎自用,不听善劝,不调查研究,更可以赞扬他的自信,勇毅,忠诚与守信。

5.立意清晰

立意清晰就是指文章的中心言简意赅(位置突出(扣题醒目,并且全文的思路清晰。因为“意”是“帅”,有规范“全局”的作用。无论哪一类型的作文题目,都要注意全面表达内容,确定单一的中心,不能因为文题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就全面铺开,设置几个中心,从而使重点不突出,中心的位置又不醒目。

要知道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当,按作文评分细则就把它划为第四类作文,只能得20分。有不少学生的作文入题不简洁一篇文章,开头就写了两三百字,绕了个大圈子,就是扣不到中心上去;有的甚至通篇没有中心,乱扯一通,让人不知所云。在有些材料类作文或给材料的话题作文中,有些同学在引述材料时不加概括,机械重复原材料,不会适时明确自己的见解主张,甚至会在绕来绕去中偷换了主题。有些同学的作文无立意或中心模糊,导致行文层次无条理或结构混乱,有意或无意地在文中出现几个中心。

作文一定要中心明确,位置突出,不能含糊其辞或闪烁其词。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应旗帜鲜明地在标题开头,结尾或中段过渡处提出或暗示出。平时应多借鉴名篇,尤其课本中的范文。如苏洵的《六国论》开门见山地亮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贾谊的《过秦论》结尾水到渠成地总结观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只要平时多阅读,多模仿,多训练,就会养成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的好习惯。

(第二节创新立意的技巧)

有新意是文章传千古的诀窍,是一篇优秀作文个性化和独特性的体现,也是制胜考场作文的重要因素。立意有创新是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深刻全面的理解力、大胆辩证的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这些能力既需要逐渐养成,也需要在一些方法的点化和具体策略的指导下来激发、发现和获得。

一、立意大气

高考作文是为国家挑选人才,人才则看重那些能写出大气文章的人。梁衡说:“夫人心之动,一则因利,二则因情。利之所在,情必所钟。于一人私利私情之外,更有国家民族的大利大情。”梁衡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写一点有磅礴正气、党心民情、时代旋律的黄钟大吕式的文章,反对“换一块尿布也能写上三千字”的小情小景。梁衡的话也是对高考作文要写大气文的一种愿望。我们要指导学生写大我、写豪气、写真理,不要老是在个人的“小我”里面转,老是哭哭啼啼,唉声叹气,只写琐细,缠绵和朦胧的东西,显得太“小家子气”。

怎样才能写出大气的文章呢?

首先,要读大气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常和大气文亲近,你也能大气起来。读司马迁文,胸常生人间正气读梵·高传记,会提高人生境界,原来苦难也是财富读范仲淹文,忧国忧民在心头萦绕读苏东坡文,天地沙鸥任逍遥读圣经佛书,常有感悟……积淀多了,就能出口成章,一气呵成。

一代伟人毛泽东,他的诗词豪放大气,也可以说充满了革命的英雄主义,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现在盛传的毛泽东16岁时写的《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这哪里是青蛙,简直就是一只老虎。到了32岁,写了《沁园春·长沙》:“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虽是一介布衣,但有问鼎天下之气势。一代伟人毛泽东,他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满怀激情,用如椽大笔,记录了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重大历程,讴歌了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鼓舞激励了成千上万的革命斗士。在毛泽东的诗词中,他那惊天地、泣鬼神、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让人倍感亲切豪壮,更加觉得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车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这位东方巨人的伟人气概!

其次,与大师对话。大师已经走了,但他把心留了下来,留在白纸黑字,他要你用心去体会。当人们试图透过对大师的解读逼近原始的历史,更发现历史已经被他们垄断。大师是山峰,也是鸿沟。当我们站立在国家图书馆望不到首尾的书柜旁,我们会感到一种阅读的恐惧,读书越多,恐惧便越深,因为我们发现所有的思想都被表达过了,所有的情感都被倾诉过了。当文学家面对曹雪芹和托尔斯泰,当哲学家面对庄子和尼采,当经济学家面对马克思和萨缪尔森,他们都可能染上一种疑难杂症--失语,像孔子说的“予欲无言”。大师的存在足以令后人乱了方寸,就像婆婆怒目之下的小媳妇,不知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但我们还要有与大师挑战的信心和勇气,因为高贵的心灵需要高贵者才能感受。

再次,“游学”。古人在“读万卷书”后,必要“行千里路”,并把这称为“游学”。《徐霞客游记》就是徐霞客本人此间生活经历的写照,它也成了不朽的散文佳作。伟大诗人李白“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同时“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20岁以后,他便漫游蜀中,登峨眉,赴青城。这些经历,对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二、大题小做

所谓“大”,指的是题目可写范围比较广,时间跨度比较长,空间距离也比较大,可写的人、事、物、理很多很多,学生又难于把握,无法驾驭,落笔时不易集中的题目。“大题小做”就是把内容或题旨较宽泛、开放性强的文题,具体为自己要写的小事件、小文章,为大题目、宽题、虚题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从小处着手,或就一个点、一个面的内容来写,因为具有深刻意义的文题,往往蕴含于某些看似普通细小的生活事例或现象中。这种从大到小!以小见大的方法,既让人感到操作性强,又能生动!具体地揭示出深刻的!闪光的思想,深入地表现文题文章的主题。例如为揭示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曹雪芹根据自己的身世!家世,用血泪写了《红楼梦》书,全文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横切面,具体地描写了贾氏家族由繁盛到衰败的过程,又选取众多形象鲜明的人物,通过描写他们的悲惨命运,表现了深刻的社会主题。再比如辛亥革命的历史事件,历史课和政治课上分章分节大讲特讲其特点、意义及其教训,大多数学生不理解,记不牢,而鲁迅的小说《药》以华夏两家为题材,选取平凡的人物,通过记叙他们悲惨的命运,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群众不理解革命的弱点。大的社会问题,通过小人物的形象折射出来了。

大题小做的方法如下:

首先,应判定哪种题目是大题。所谓大题,多为统率的内容头绪多,不便归类(或概念抽象,题目是一个词(或不好驾驭,难以将众多而庞杂的内容统一在一篇文章之中。如2007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题目《季节》、2008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目《好奇心》等。

其次,要限制定向,宽题窄作。一般限制的方法是在标题前面加修饰语,也可在后面加中心词,还可前后都加。如“肩膀”,在前面加定语“谁的”,后面加中心词“担什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