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赢在起点-高考高分作文
45191400000017

第17章 文章的表达方式(1)

文章的表达方式是在用语言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它是由表达目的所决定的,人们使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时,或阐明观点,或抒发感情,或给人以具体形象的感受,或使人明了一种事物、事理,就必须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第一节记叙)

一、记叙的含义

记叙是有次序地将人物的经历、言行和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叙说交代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运用最广的一种表达方式,几乎各种文体的写作都要运用,不过作用有所不同,在议论文中,可以运用叙述的方式来概括事实,从事实中引出论点,或以事实为根据来论证论点,说明文中,可以运用叙述的方式来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或提供典型事例,使事物的特征和本质说明得更加具体、形象,在记叙文中,常运用叙述的方式来介绍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人物的经历和事迹,使读者对整个事件有完整的印象,对人物有全面的了解,由于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所以,叙述就成了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

完整的叙述一般有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

二、记叙的种类

记叙可分为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两类。

概括叙述是对人和事物作简括的介绍,只求给读者一个总的印象,因此,这种叙述可以通过较少的文字写出较广泛的内容。

具体叙述是写人和事物比较细致,给人以生动的感觉。

三、记叙的方法

记叙文的方法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平叙。

1.顺叙

就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和时间的顺序来进行叙述,好处是顺次而下,一目了然!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顺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如我们学过的《扁鹤见蔡桓公》一文,扁鹤第一次见到蔡桓公后,说“君有疾在腠理”;扁鹊第二次至第四次见到蔡桓公后,分别说“君有疾在肌肤”、“君有疾在肠胃”、“君有疾在骨髓”,蔡桓公之疾,因其讳疾忌医,而从“腠理”发展到“肌肤”,再到“肠胃”,再到“骨髓”,最终“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这一简短的寓言用的叙述方法显然是顺叙。

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序来叙述事件。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是从作者到东京开始写起,再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

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作者用三个事例,从三个方面歌颂了志愿军的高贵品质。第一个事例重在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第二个事例表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热爱,第三个事例则展示了志愿军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三个事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告诉读者,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

在叙述一个事例时,由于时间变化与空间地点的转换顺序往往是一致的,所以在一篇文章中常常是几种顺叙的方法兼而有之。

2.倒叙

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边来表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顺叙的方法进行叙述。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倒叙的文章,如《回忆我的母亲》《祝福》等。使用倒叙方法应注意的是: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后,要转回到事件的开头,从起因写起;在叙述完事件的经过后,还要回到结局上来,这样才能首尾相合、结构完整。

3.插叙

在叙述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中断了原来的叙述而插入的另一段叙述。这段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由于插入的内容和方式的差异,插叙又可以分为追叙和补叙。初中语文课本中使用插叙方法的文章,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先说“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接着便插叙了“美女蛇”的故事。然后作者又从故事引发开去,说“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

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暄宾夺主,繁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4.平叙

涉及两件事,它与插叙的区别是:插叙是在甲事中插入乙事,乙事为甲事服务;平叙则是甲事、乙事(或者更多事)同时记叙,每一件事情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平行的,它们共同为文章中心服务。平叙可以一件事一件事地分别叙述,说完了这件事再讲那件事,古章回体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即是如此;也可以几件事并行交叉进行,齐头并进写几条线,互相穿插,并行推进。如》水浒传>》第49回:“原来和宋公明初打祝家庄时,一同事发。却难这边说一句,那边说一回,因此权记下这两打祝家庄的话头,却先说那一回来投入伙的人乘机会的话……”这里两打祝家庄和49回的“解珍解宝双越狱孙立孙新大劫牢”就是同时发生的两件事,用的也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三国演义》第55回“却说玄德……”“却说孙权……”“却说赵云……”四个段落讲了三件事情,然后集中到二气周瑜上来,属于平叙的第二种写法。

四、记叙的作用

记叙用于介绍人物的经历和事迹,介绍事件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为议论性文章提供事实论据,在记叙性说明文里介绍说明对象的发展演变经过。

五、记叙的要求

1.头绪清楚

要使头绪清楚,必须注意叙述的人称和叙述的线索。

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

第一人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读者,这是第一人称叙述。好处是叙述者与读者促膝交谈,亲切自然,更容易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容易给读者一种真实而亲切的感觉。但是,由于叙述的人和事都是叙述者耳闻目见或者亲身经历的,所以叙述时就要受到活动范围的限制,凡是叙述者活动范围以外的人和事,都不能写进文章里。

第一人称的“我”在不同的文章中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在日记、书信、游记、自叙性文章中,那个“我”就是作者自己;在通讯报告文学中,“我”也是自己。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有时“我”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如《散步》中的“我”、《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我”。有时“我”只是故事发展的一个见证人,如《最后一课》中的“我”、《社戏》中的“我”,等等。

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足点,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称文章中的人物为“他”“他们”)把人物、经历、事情、经过告诉读者,这是第三人称叙述。好处是作者在讲别人的故事,他好像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连作品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作者也了如指掌。

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由于题材是千差万别的,作者的思路也是千变万化的,所以,文章的线索也是多种多样的。

2.交代明白

叙述事件,必须做到交代明白。交代明白,就是把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原因、什么结果这几个方面向读者交代清楚,以便让读者掌握事件的全貌,进而正确地理解这个事件显示的思想意义。如果交代不清,势必影响表达,削弱感人的力量。当然,交代的方法可以灵活掌握,或直接交代,或间接说明。同时,这六个方面的内容也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决定取舍,不能生搬硬套。

3.详略得当

叙述必须详略得当!这就是说,不能主次不分,不能平均使用笔墨,而要有重点!在文章的关节处,要详写,可以铺开陈述,浓重渲染。次要的地方,该略写,或略加叙述,或一笔带过。详写处可以泼墨如云,略写处则要惜墨如金。而考虑详略的原则,是表达主题的需要。所以,处理好详略,才能突出文章的重点,更好地表现主题。

4.波澜起伏

“文似看山不喜平”,叙述不宜平铺直叙,而要做到有张有弛,有断有续。

(第二节描写)

一、描写的含义

描就是描绘,写就是摹写。描写就是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刻画。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

1.从描写的风格或特征上分,有细描和白描

①白描。白描本是绘画之一法,是指全部用线条勾勒,不假色彩,单纯明快。用在文学之上,成为描写的一种手法。鲁迅把这种方法归纳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作文秘诀》)它不加修饰形容,不加铺张扬厉,只用普普通通的话,简洁地反映出事物的特质。虽着墨不多,却能穷形而尽相。许多名家大师,都把白描当作常用的方法,如: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痩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做藤野严九郎的……”语言简洁,印象深刻。(鲁迅《藤野先生》)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施耐庵《水浒传》)

时间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里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鲁迅《故乡》)以上三段历来被评论家视为不同凡响的精彩描绘,都是不作任何修饰渲染的直来直去的文字。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绚丽的修饰,没有比兴的手法,但藤野先生的形象、大雪漫天飞舞的气势和“故乡”的空旷、荒凉、寂寥却如画面般展现在我们眼前。

②细描,是指对事物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如阿累的《一面》写鲁迅就比鲁迅写藤野又细一些:“他的面孔黄黑带白,痩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2.从描写对象上分,可以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景物)描写

(1)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等。

①肖像描写

文艺作品中对人物外形各方面的特点的描写!肖像不仅指人的身材,容貌,服饰,还包括人的姿态,神情,习惯性特点等!肖像描写是刻画人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之一!

肖像描写的好与坏,对于展现人物性格关系重大!成功的肖像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使人物个性更突出,能让读者直观地认识作品中的人物,了解人物的外在特征!因此,优秀作家都极重视人物肖像的描写。

由于每个人的出身,职业,地位,教养,经历,性格的不同,必然在人物的外形上留下不同的痕迹,肖像与性格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的肖像是各不相同的。

肖像描写可以是工笔描写,也可以是简笔勾勒,还可以是漫画笔法。可以采用静态描写,也可以采用动态描写。

一般说来,西方作家比较擅长工笔细描,中国作家则更喜爱简笔勾勒。中国作家常用动态描写法,即更多地描写行动中的人物肖像,而西方作家却更多采用静态描写法,但这不是绝对的,也有例外,像阿·托尔斯泰就反对用几十页篇幅对主人公肖像作静态描绘,主张“主人公的肖像应该人运动本身,通过斗争,通过冲突,通过行为显现出来”(《阿·托尔斯泰论文学》)。

肖像描写的方法:

其一,要选取最能突出人物个性的肖像特征来描写

写肖像是为了表现人物性格,揭示精神世界,增强艺术魅力。好的肖像描写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能通过最简洁的话语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作家魏巍的《我的老师》里的蔡芸芝老师,只有一句“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的一块黑痣”,一颗美人痣,就足以写出了蔡芸芝老师的美丽,让我们永远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印象。

对同一个人做多次肖像描写还要讲究一定的顺序。阿累在《一面》一文中对鲁迅的肖像先后作了三次描写,既刻画得淋漓尽致,又讲究了合理的顺序,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详到略,由整体到局部,从而使人物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逐渐丰富起来。在三次描写中,作者自始至终抓住了人物外貌中最主要的特征“痩”加以描写,突出了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精神。

描写人物的外形,至关重要的是描写人物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它最富于表情,最能传达人物的内心秘密。鲁迅曾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他在《祝福》中写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时,她的眼睛是“顺着”看人;两个月后,她因再嫁又死去丈夫,被迫第二次来到鲁家时,她虽“顺着眼”看人,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当她知道周围的人是在嘲笑她再嫁之事时,她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在她去世前,“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作者通过对祥林嫂眼睛变化的描写,将吃人的封建礼教逐步强加在她身上的苦难,深刻而形象地反映出来。

其二,运用确切的比喻和适当的夸张描写人物肖像运用这种手法写人物肖像会更加鲜明,更加生动。如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中,写三仙姑“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上了霜”。以上例子中所用的比喻都很确切,因而这种肖像描写都能鲜明地显示人物的性格(但是运用这种手法并非轻而易举就可奏效,它要求作者对人物性格有深刻的理解,对生活有细致的观察,对喻体和本体的关系有清楚的认识,然后才能运用确切的比喻和适当的夸张使人物肖像活灵活现(否则,只能是一般化的泛泛比喻,也不会写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肖像,也就不能显示出人物的个性。

其三,用起绰号的方法来概括人物的精神面貌和肖像特征

鲁迅先生经常用这种方法写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如“红鼻子老拱”是一个酒徒,“雪花膏”是个心灵空虚的纨绔公子,“红眼睛阿义”是个贪婪残暴的牢头(再如“三角脸”、“山羊胡子”、“花白胡子”、“长胡子”、“驼背五少爷”等,都是以绰号概括肖像特征的(我们同样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以上讲了人物肖像描写的一些方法(不管什么方法,它都要为真实地反映生活和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服务。因此,要想写好人物肖像,首先要从生活出发,作者本人必须对自己所要描绘的对象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理解。

肖像描写还要注意描写角度。描写角度大致有三种)一是作者观察的角度,二是人物自我观察的角度,三是作品中其他人物观察的角度。究竟选择哪个角度写,这要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现人物性格的需要来确定。

②语言描写

文学创作中通过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方法。它能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