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就杰出孩子的100堂情商课
45189000000096

第96章 要让孩子懂得思考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对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事物充满好奇,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周围事物的这种好奇心愈发强烈,进而产生怀疑。孩子的知识无法解答这些疑问,于是他们就向家长提出了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问题,有些问题常常令家长措手不及,不知道如何回答。

小鹏放学时,看到红红的太阳正向西边落去,就问接他的妈妈:“妈妈,太阳为什么会落到西边?”妈妈说:“因为它在天上跑了一天,太累了,需要到西边去休息。”小鹏又问:“它为什么要从东边升起来?”妈妈说:“因为它睡足了觉,又要起来工作了。”小鹏说:“那它从西边落下去的,应该从西边升起来才对,为什么要从东边升起来?”妈妈卡了壳,不知道如何回答。

吃晚饭时,小鹏问爸爸:“电视为什么会出图像?”爸爸说:“因为它能接受无线电波。”小鹏问:“为什么接受了无线电波就能看到图像?”爸爸说:“因为电视有把电波转换成图像的功能。”小鹏说:“为什么电视会有这种功能?”爸爸说:“因为,因为……我也不知道。”

孩子的问题是包罗万象、琐碎和没完没了的,所以常常会把家长问得心烦气躁,答不上来,就恼羞成怒,冲着孩子发威,吓得孩子不敢再问。这种做法是有欠妥当的。孩子在发问时受到挫折,好奇心受到压抑,渐渐减少发问的次数,时间长了,就把问题放在心里不问了;有的孩子干脆不再想那些令父母发怒的问题,这样的孩子看上去什么问题也不问,不惹父母生气,但他去已经丧失了想象力,真的成了“问题孩子。”

“为什么”是孩子思维的翅膀,孩子“为什么”提出的次数越多,他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会越强,他头脑中的知识越丰富。

在美国,孩子放学后许多家长问的第一句话就是:“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如果孩子有不理解的事又不提出来,家长就会批评孩子,这种重视培养孩子发问能力的精神,应该值得家长们借鉴。

那么,针对爱发问“为什么”的孩子,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1)不要嘲笑孩子的问题

孩子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幼稚而可笑的,父母觉得这些问题不值得回答,就嘲笑孩子提问的愚蠢,骂他是“小笨蛋”。受嘲笑的孩子,因为得不到答案,还被父母伤了自尊心,慢慢就会丧失提问的兴趣。

发明家爱迪生从小就是一个善于提问的孩子,他对一切都好奇,对一切都产生怀疑,他上小学时,老师常常被他问得不耐烦。

有一天,数学老师在讲台上给学生讲一道“2 2=?”的数学题。这时候爱迪生举手问道:“老师,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老师说:“这是应该的,因为它只能等于四!”老师的答案让他无法接受,他继续问“为什么”。老师认为爱迪生的头脑有问题,决定让他退学,因为他总是提问,老师的课无法讲下去。老师把爱迪生的母亲请到学校说:“这个孩子头脑有问题,无法再读下去了。”

爱迪生的母亲却不这样认为,她认为儿子是个聪明而奇特的孩子。爱迪生退学后,母亲对他进行了家庭教育,在母亲的独特的教育中,爱迪生的想象力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从而为他日后的发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当孩子提出“为什么”时,对孩子进行表扬

在生活中,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当孩子提出“为什么”,父母总嫌孩子太缠人,“一边玩去”、“长大了就知道了”、“不知道”、“再问就打你了”……父母常用这样的话搪塞或斥责孩子,这是不对的,因为他会扼杀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对待孩子的提问,父母一定不要嫌麻烦,要表扬孩子的问题提得好,并鼓励孩子继续提问下去。

在饭桌上,如果孩子问:“人为什么只有一个嘴巴?”这时父母如果不耐烦就会说:“废话,长两个嘴巴,那不成妖怪了。”这时孩子就会受到打击,神情变得沮丧。如果父母说:“为什么要两张嘴呢?”孩子说:“可以吃饭快呀!”这时父母应该不失时机地说:“这个想法很好,我们的宝贝就是聪明,多一张嘴就是吃饭快,不耽误时间。”有了父母的表扬,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就会进一步发挥。

(3)不要回避孩子的“为什么”

几乎绝大部分的父母都有回避孩子问问题的时候,有时是太忙,想把孩子的问题敷衍过去,多数时候是因为父母也不知道怎样回答,想方设法把问题敷衍过去。比如,孩子问:“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呢?”父母说:“因为天上有云彩。”孩子问:“有云彩为什么就能下雨呢?”父母不知道怎么回答了,就说:“是啊,为什么有云彩就会下雨呢?”这等于把问题归还给了孩子。有的父母因为忙而拒绝孩子,说:“你看我正忙,等会儿再讲给你听。”或者干脆拒绝孩子说:“这个问题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自己想去。”

这种回答不仅会令孩子不满,还会给孩子心灵上蒙上一层阴影,甚至可能影响亲子之间的沟通。

对于父母不知道或不易回答的问题,可以试着举一个例子,来巧妙地回答问题,或是讲一个小故事,让孩子从故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比如孩子问:“人是从哪里来的?”父母可讲“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

(4)回答孩子的问题,要深入浅出

孩子的知识有限,理解能力有限,向孩子解释问题时,不要旁征博引,更不要用专业术语,要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告诉他。如果问题太复杂,一两句话说不清楚,可以用比喻的方法让孩子去理解。或者巧妙地启发,给孩子留下思考的余地。比如鲁迅先生的儿子问他:“爸爸,我是从哪儿来的?”鲁迅说:“你是你妈妈生的。”儿子又问:“妈妈是谁生的?”鲁迅说:“是你妈妈的妈妈生的。”儿子刨根问底:“那妈妈的妈妈又是谁生的,人一开始是从哪儿来的?”鲁迅说:“人是由细胞进化的。”儿子说:“细胞是什么东西,它为什么能进化成人?”鲁迅知道这个问题非一天两天能说得清的,就找来了相关的书籍,对儿子说:“等你看完了这些书籍,就知道人是从哪儿来的了。”

(5)引导孩子的探索欲望

由于孩子充满好奇心,所以他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父母可以从一个问题引导到这个问题的领域,增强孩子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比如,孩子问:“鱼为什么能在水里游泳?”可以买一条鱼进行解剖,讲鱼鳍的原理,并告诉孩子,人类根据这一原理还发明了潜水艇,让孩子进一步对潜水艇产生兴趣。

对于一些因知识有限,家长确实无法回答的问题,切不能胡编乱造来欺骗孩子,因为孩子接受了家长的错误知识,以后就无法对其他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应该说:“这个问题提得太高明了,连我也被难住了,咱们一起翻书查资料,共同找答案怎么样?”这样,既表扬了孩子,又可以提高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