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暗示是人的潜意识里有机的一部分,它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有的孩子才五六岁就整天神情忧郁,认为自己不如别的孩子好,终日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不和别人接触,不和父母说话,这是消极的心理暗示在作怪;而有的孩子恰恰相反,他们活泼可爱,思维活跃,觉得自己比别人强,什么事都敢接触,什么事都敢尝试,这就是积极的心理暗示在发挥作用。
心理暗示对每个人都影响很大,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认为自己智商低、思维能力差,不如别人聪明,那么这种信息就会储存在潜意识里。当他遇到学习困难时,潜意识就会告诉他,你智商太低,无法解决,于是他就会放弃,不去向困难挑战了。
小丽今年10岁了,她在班里学习成绩一直排在最后,思维反应迟钝,一般的数学题也不会做,上课老师提问她,她也从来回答不上来。老师同她交谈过几次,她总说自己的脑子有问题,小时候受过伤,怎样努力成绩也很难上去。
小丽的妈妈带着她去了很多医院进行了检查,医生都说这孩子脑子没有一点问题。“这不可能的”小丽的妈妈对医生说,“我生她的时候很不顺利,医生说这孩子缺氧,长大后智力有问题。”
后来,妈妈又带小丽测试了智力,发现小丽的智力并不比别人低。她妈妈很奇怪,把小丽受伤的事又说了一遍,医生告诉小丽妈妈,小丽完全能学习好,之所以学习成绩不理想,完全是受不良心理暗示的结果。
可见,心理暗示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有着消极心理暗示的孩子,长大后就可能成为悲观主义者,而有着积极心理暗示的孩子,长大多是乐观主义者。
有一次,记者在招待会上问著名作家萧伯纳,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区别在哪里?萧伯纳指着半杯酒说:“乐观主义者会说,太好了,还有半杯。悲观主义者却说,真是糟糕,只剩下半杯了。”
自我暗示是一种心理现象。暗示的过程,就是人们心灵接受某个信息的过程,人们进行感知、判断、推理、论证等活动方式,都是暗示这种心理活动的具体体现。
孩子甚至在母亲肚里,就开始接受心理暗示了,母亲所接受的教育、心态、周围的环境的不同,都会对孩子造成暗示。孩子出生后,父母的言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态度都会对孩子形成心理暗示。比如,父母对孩子充满希望,首先他们自己就开始产生一种心理暗示,认为这孩子一定非常聪明。父母的语言和行为都会以对待一个聪明孩子的方式出现,比如教孩子唱歌、学说话、听音乐等,孩子在这种暗示下,就果真变得聪明了。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对姐妹,父母对她们都很疼爱,由于妹妹较为活泼,姐姐不爱说话,于是周围的人都认为妹妹聪明,姐姐智力一般。家里来了客人,父母也常常当着孩子的面,讲妹妹聪明,姐姐不如妹妹。后来上学了,老师的言行和父母如出一辙,也认为妹妹是聪明的,姐妹就在这样的暗示里学习和生活着。后来,妹妹真的考上了大学,而姐姐落榜了。姐姐找到了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觉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于是她发奋努力,很轻松地取得了大专文凭,然后又经过学习,很顺利地自修完本科。
二战时期,纳粹分子在战俘身上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他们将战俘四肢捆绑起来,固定在一张床上,蒙上双眼,告诉他:现在开始对他放血。然后真的用刀子在他的手臂上划了一下,但并没有划出血。随后将旁边的滴水管打开,让水一滴一滴地落在水桶里。这个战俘在哀号了一阵之后,气绝身亡了。其实,导致战俘死亡的原因,是“放血”的心理暗示,由于想象着死亡马上到来,导致肾上腺激素急剧分泌,从而导致心功能衰竭而死亡。
一个人的心理暗示,决定着他的心态,而心态的好坏又决定着他的成功与失败。所以,培养孩子积极心理暗示的习惯,无论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还是以后的工作和事业,其意义都是不可估量的。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这种良好习惯呢?
(1)家长要经常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孩子的心理像一个银行,如果我们不断地存贮积极、自信、奋斗,那么孩子就能从中得到鼓励、自信和成功的喜悦。反之,如果我们存贮的是消极和悲观,那么就只能从中得到自卑和失败的苦果。
所以,家长面对孩子的失败和错误时,不要对孩子责骂、讽刺和打击,说诸如:“笨蛋,这点事也做不好”、“我看你这辈子完了”、“你是个撒谎的孩子”之类的语言。家长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容易让孩子形成积极的心态,而积极的心态又会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2)教孩子经常给自己打气
家长可以帮孩子总结出一些简短的语言,让它们成为孩子的常用语,比如考试前,要对自己说:“我是最棒的!”在生病时,对自己说:“我的身体很健壮。”当遭遇失败时,对自己说:“算不了什么”等等。孩子经常用这些话给自己打气,这些话就会进入潜意识中,成为一种动力源泉。
(3)让孩子养成每天与自己进行积极对话的习惯
最好是在每天晚上睡觉前,或是每天早上清醒后,因为这时候大脑处在半意识状态,是潜意识最容易接受外界信息的时候。让孩子自觉地躺在床上,放松自己,然后想象一下自己目标成功后的景象,最后用语言对自己进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