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就杰出孩子的100堂情商课
45189000000062

第62章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

很多父母都认为,如果孩子的行为完全遵照他们的理想去做,绝对没问题,他们也得意能拥有个听话的孩子,却很少有父母会去担心可能因此养出个懦弱、没有主见的孩子。

没有主见、事事依赖的个性,往往是从小被要求顺着人家意思去做而塑造出来的。前述中得意的父母一定不乐于见到孩子将来也是让人牵着鼻子走的人,所以,聪明的父母不应该只是培养听话的孩子,而更应培养有自己的判断能力的孩子。

虽然父母已经有一套明确、周详的是非标准,却不必急着一朝一夕就把它们完全灌输给孩子,父母、兄姐的“以身作则”事实上就是帮助孩子学习自己处理事情、自己解决问题的最佳参照了。日久之后,孩子自然也能在内心建立一套自己的价值标准。

有时候让孩子自己选择行为的方向,是训练他独立判断能力的好时机,如果家里的人一向就是循规蹈矩的话,孩子的抉择也不会偏失到那里去。父母大可以不必专横地替他决定。当孩子有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奖赏就是用来尊重、支持他的意见,肯定他的行为。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这是一位父亲总结出来的教育心得。

这位父亲名叫周弘,他的女儿周婷婷幼时又聋又哑。但是,在周弘的“赏识——成功”教育下,加上老师和众多热心人的帮助。周婷婷不仅能听会说,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各种潜能,享受了更多的人生幸福和成就感。1993年她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后来又成为一名残疾少年大学生。据悉,在周弘的“赏识——成功”教育下,上百名被认为是“差生”的孩子转变为好学生。

奥秘在哪里呢?

周弘说:

小孩子学说话,随便说得多含糊,父母都报以热烈的赞扬,结果呢,绝大多数孩子都学会了世界上最难的口语。而现在,我们为什么不用赏识的目光凝视自己的孩子,却要抱怨呢?

抱怨教育不承认孩子间的差异,不允许失败,结果使孩子害怕失败,使差异扩大;赏识教育承认差异,肯定孩子的长处和点滴进步,结果使差异缩小、消失。

你想让孩子聪明吗?那么找出孩子聪明的“星星之火”、“吹风鼓气”,它就会成“燎原之势”;你嫌孩子写字慢吗?那么他哪天有进步,你就“小题大做”,“无限夸大”地表扬他。一定会有惊人的结果!……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抱怨多于赏识的事实比比皆是,这正是教育失败的重要原因。从某种角度说,中国现行的教育具有淘汰性的特点。每年仅有5%的同龄人考上大学。却有92.8%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大学,19.3%的父母还希望孩子读博士。而教育几乎成了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这样淘汰性的教育必然是一种导致儿童失败的教育,而期望过高的父母们面对孩子不可避免的失败难免抱怨四起,从而导致大面积的悲剧现象。

正因为如此,中国教育界开始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大变革,而赏识成功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作为父母,借鉴一下周弘先生的做法,去赏识一下自己的孩子,这将是一个了不起的实践。当我们换了一种心态,以欣赏的目光激励孩子,孩子们的变化就会令人惊喜。

(1)发言的时候

给孩子发言的机会非常重要。当然,他们的思考过程难免会有错误的时候,“怎么啦,怎么会连这个都不懂?”“简直就是笨蛋嘛!”“多用一下大脑好不好!”这类的话,父母不应该随口而出。否则只会使孩子更加别扭和执拗。

父母若是一口就否决孩子的想法,那么,由于否定而产生的挫折感,往往会使孩子再也不肯继续想下去,或是再也不肯发言和回答问题。

所以,碰到这种情形,父母可以用比较婉转的方法,比如说:“你的想法,我不太明白,你要不要再想一想,想清楚一点再告诉我好吗?”引导孩子从别的角度去思考,还可以提高他的自信心。

当孩子对“什么是对的”还模糊不清时。还是避免马上使用嘉奖和鼓励,父母要先对孩子有所了解。仔细留心孩子的发言内容,才有助于父母对孩子的了解。

(2)活动的时候

其实,除了在知识或行为上的良好表现,孩子可以得到奖励之外,父母更可利用孩子在休息、游戏或出神发呆的时候,走到他们旁边,用手拍拍他们,以表达一种关爱的意思。

每个人都有胜任愉快的时候,也有不知所措的时候,即使是运动也一样,大部分的人只熟悉一种或数种运动,而无法全能。

当孩子们对于自己拿手的运动,不但表现好,并且专心投入、全力以赴时,父母应当把握机会,以一种明确清晰的方式给以鼓励。同时,若能对孩子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予以正面的肯定,通常这种鼓励会使孩子在练习过程中努力不懈。

(3)帮忙家事的时候

在家里孩子经常会帮忙做一些轻松的家事,只要他们卖力、认真,就值得父母赞美。当父母走过正在扫地的孩子身旁,尽管慷慨地说:“这么干净,走起来真舒服。”“辛苦你啦!”等。

奖励的词句无论多么简短,孩子们都将感受到无比的快乐。特别要注意的是,这种场合的鼓励,父母一定要保持某种程度的理性。千万不要话说得抑扬顿挫,过于感情化,只要有诚意,孩子就能感受到,所以,父母不能毫无理由凭空地夸奖孩子。

(4)在众人面前的时候

值得注意的是,当众表扬孩子时,父母的情绪不可过于激动,语气也不要唠叨个没完没了的样子,或者反反复复一再重叙;换句话说,就是避免内容贫乏而又有夸张的赞美,别让受夸奖的孩子,非但喜悦感消失,更可能产生厌烦,进而产生反抗和逃避的心理。

鼓励孩子的方法很多,下面介绍几种:

(5)选择适当的词句

奖励有两个基本目的,除了针对孩子具体的好行为给予鼓励,使他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生活习惯外,也要使其他孩子兴起效法的意愿。比如在公共汽车上让座。如果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父母就应该及时表扬:“真乖哦。做个有礼貌的孩子。”这对其他孩子具有启发作用,只是不要老举同一个人来奖励,以免有偏颇之嫌。

相对的,奖励时也要顾虑到不伤害到其他的孩子。当同样的问题却有两个以上的答案时,赞许正确的一边。应该立即附带慰抚错误的一边。例如:

“姐姐很细心,真是了不起,妹妹的意思,妈妈也懂得,讲得相当清楚,只可惜忽略了一点……”

(6)掌握具体的事实

目前每个学校都设有“家庭联络簿”,父母可以叮咛孩子:“这是爸妈跟老师联络用的簿子,要好好保存。每天记下所有要联络的事项,不可以忘记哦!”

借着联络簿,可以让父母了解孩子们在学校的情形,依据他们的表现给予适度的鼓励,帮助他们更进步。

也许,刚开始联络簿上的赞扬和鼓励并不会产生什么效果,父母必须持续不断地加以鼓励和关心。

学校和家庭的相互配合,由父母和老师一起来关心孩子,加强彼此的联络、掌握具体的事实,才能给予孩子最有效的指导。

最重要的是,父母必须和老师沟通良好,同时对孩子有清楚的认识,这样,奖励的步调才能一致,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

(7)让外人来夸奖孩子

大人出去看朋友和拜访亲戚,孩子总是纠缠着要去。但是有些父母却很不愿带自己的孩子到别人家里去。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吵闹不听话,怕惹得亲戚朋友嫌恶。确实,这也是实情。探亲戚看朋友,大人们有大人们的事情,大人们的话题,如果主人家没有孩子,那么孩子没有玩伴,必然会围着大人吵闹,或者到处乱跑,或者好奇地把主人家的摆设东摸摸,西动动,父母怕自己的孩子弄坏了别人家的东西,总想制止,于是责骂孩子:“在别人家里你也不能安静一点吗?”当然,这种责骂通常是不会有很大的效果的。因为孩子知道父母在别人家里是不会厉声责骂的。

而且,如果父母在别人家里责骂得多了,那家主人也会说:“不要紧,没有关系。”这当然也是主人无可奈何的一种客套话。然而,孩子不可能理解到这一点。相反,他们得到主人家的袒护,还会更不听话。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不妨趁机问:“你们家的孩子是不是也这么吵?孩子这么不听话,你们也原谅吗?”尽管这时对方主人不便说:“我们家孩子没有这么吵闹”,或“我们不许孩子这么吵闹”。但是看着对方的脸色,孩子也会体会到对方的主人是不喜欢吵闹的孩子的!这时,父母就可趁热打铁说:“在别人家做客。是不能吵闹的!”孩子知道没趣,就会听话,规矩了。

同时如果双方能有所默契,对方主人讲一两句我们家孩子从不吵闹,那会对孩子的教育更大。利用别人家的规矩来教导孩子,孩子容易接受些,也比较容易变得有礼貌;因为孩子对别人说的话,比自己父母所说的话容易听得进去。父母利用儿童的这种心理,经常带孩子到亲友家走一走,让孩子学习礼貌规矩,不失是一种教育子女的好方法。

(8)借重周围的人鼓励孩子

来自父亲或母亲的夸奖,对于孩子而言是种鼓励,但有时候,兄弟姐妹、叔叔、阿姨等孩子周围的人所给予的赞美,具有的影响效果更大,往往也是促使孩子进步的最好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