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就杰出孩子的100堂情商课
45189000000060

第60章 培养孩子勇于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知识的获得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而认识又总是开始于不认识的,也就是说,具有渊博学识的人,都是从无知识即有问题开始的。当前的教育存在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教育者是积极主动的,受教育者是消极被动的。尤其是中小学的授课,老师讲过了头,把学生都讲“腻”了,讲“呆”了。学生只学会了听、记、背这样一种被动的训练,内在的积极性、创造性却被限制住了。而自主教育提倡学生应当成为学习和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死记硬背一些知识而不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探索精神,我们的孩子只会越来越笨,我们应该让孩子从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使孩子的思维一直处于问题产生和解决之中,处于矛盾运动状态。这是自主教育的精髓。

“学”和“问”是辩证统一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学问二字的字面含义就包括学和问两个方面:问是学的开始,学是问的继续;学中有问,问中有学;学和问总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因此,提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提出来了,就可到书本和老师那里去解决;问题解决了,学习就提高了一步。提不出问题的学生,就谈不上有求知的渴望。教师教给学生的,一般都是学生不懂的问题。

提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起点,是创造的前提。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凯恩先生在与哈佛大学师生谈话时曾说:“同学们在一些观念问题上有没有提出疑问?比如对牛顿力学会不会问:我为什么要学习它?为什么它不可能是不对的呢?……你老师讲牛顿力学,为什么是对的呢?根据是什么?如果没有这样的态度,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工作。”他还说:“爱因斯坦的那三篇论文就是问了几个前人没有问过的问题,并且自己做了回答。”

民族的生命力,需要创造精神,而创造力的培养,需要从孩子质疑能力的培养开始。家长和教育者必须有这种教育的战略眼光,从小重视培养孩子的质疑能力。

德国现代物理学家海森堡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问题的大半。”

提问不仅是学习的开端,而且所提问题还是知识水平、智能水平高低的标志。一个学识比较丰富的人,提出的问题比较深刻;而一个知识比较贫乏的人,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肤浅。一个小孩提出“月亮为什么悬在空中,而不落在地面上”的问题时,表明了他知识探索的开始。

法国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认为: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一种学习方法称“发现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任何思维都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问题往往是思维的向导,具体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可有效地培养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得出的结论是:“妨碍青年人用诧异的心情去观看世界的那种教育完全不是通向科学的阳光大道。”当绝大多数物理学家毫不怀疑地使用牛顿的空间和时间的公式时,爱因斯坦却尝试着对它不信任,提出了新问题,从而创立了相对论,在科学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当然并不是会提出问题的人就都能成为海森堡、爱因斯坦,还需要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让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实践的能力。

日常生活是最好的老师,问题在于我们很多父母没有看到生活是培养孩子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没有正确加以引导,实在可惜。

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比他们的认知能力差。不少青少年不会叠被子,不会洗衣服,不会扫地,不会削苹果,生活依赖性强,遇到困难不是自己去努力解决,而是找父母帮助或者由父母代替解决。久而久之,就缺乏对事物的探索精神。应该说社会发展和高新技术的进步,为发展孩子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提供了空前良好的探索条件。在玩电脑当中、在拆拼积木的过程中都是在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