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就杰出孩子的100堂情商课
45189000000006

第6章 小心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理查德·费曼天性好奇,自称为“科学顽童”。作为近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他可能是历史上唯一被按摩院请去画裸体画、偷偷打开放有原子弹机密文件的保险柜、在巴西桑巴乐团担任鼓手的科学家。

他十一二岁时就在家里设立了自己的实验室。他在那里自己做马达、用光电管做些小玩意,还用显微镜观察各种有趣的动植物。有一次,为了了解草履虫在周围的水干掉之后会怎样,他用显微镜进行了观察:先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水,放到显微镜下,他看到一只草履虫和一些“小草”。然后,他用了十几分钟时间观察草履虫在水逐渐蒸发时的表现,结果发现在水干掉后,草履虫居然可以像变形虫一样改变形状,尝试摆脱“小草的束缚”。

从费曼先生的这些实验可以看出他的好奇心有多大,很有一股不找到答案誓不罢休的劲头。他在理论物理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他旺盛的求知欲不无关系。

今天,我国中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一种什么状况呢?一些专家和学者指出,可以说从成年人到小孩子,我们普遍缺乏好奇心。许多成年人对周围事物是一种“见惯不怪”的心态,对什么东西都习以为常,很少提出问题。

对新事物的好奇,以及勇敢承认自己的无知,这是促使一个人主动学习,力求改善当前状况的基本要求。几乎每一个孩子在降生时都带着天生的好奇心。当他们的头能自由转动时,他们便会左看看右瞧瞧;当他们能四处爬行或走动时,他们就东戳戳西摸摸;从他们会说话的那一天起,他们就开始问这问那。孩子上学之后,是否继续保持这样的好奇心呢?

有时,孩子可能提出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问题,让家长或老师难以回答,如:“为什么电视机会放出图像和声音?它后面是不是有个微缩舞台?”“为什么汽车会跑?”等等,面对这样的问题,有些家长或老师可能想办法搪塞,如“管那么多干吗?把课本上的东西学好就行了。”或者:“这些东西你只要会用就行了,不用问那么多。”如果孩子的提问经常遭遇这样的回答,他们慢慢会形成这样的观念:这些问题没有什么意义,和我没关系。于是,也许一个杰出的机械师就此夭折!

以下做法供你参考:

满足孩子的收集欲。和孩子一起制作收集册。挑选一本厚重的册子,和孩子一起将捡来的树叶、花朵等固定在册子上,并帮助孩子写出名称或者捡拾的地点。如果孩子感兴趣,还可以引导他去了解树叶、花朵的名称,比较其异同点。日积月累,孩子在无形中丰富和扩展了自然知识。

建立一个小型的展览中心。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利用窗台、架子或者开辟出房间的一个角落,专门存放孩子收集来的各样东西。和孩子一起分门别类地将收集品摆放起来,并用标签加以说明。

和孩子一起玩创意游戏。把捡来的石子洗刷干净,按照大小、颜色、形状分类,或者用画笔在石头上任意涂抹,画出孩子心目中最美丽的石头图案。找一张白纸,把孩子收集的树叶贴在纸上,做成简单的树叶标本,或者任意组合成不同的图案。在这样玩玩做做中,孩子会学到关于石头和树叶的很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愈加旺盛,并能促进智力的发展。

为人父母和老师,一方面要引导孩子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支持孩子随时提出问题,哪怕是看起来很怪很傻的问题。

积极响应孩子的问题。“大海的颜色为什么是蓝的?”“地球是从哪里来的?”“螃蟹为什么会横着爬?”“太阳怎么不掉下来呢?”“闪电和打雷是怎么回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他和成人的对话中增加了许多的问号,“是什么”、“为什么”、“会怎样”等类似的问题五花八门,大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搞得大人很头疼。其实这种追根究底的精神,正是智力教育的精髓。

给父母的建议:

(1)引导孩子的好奇心

家长和教师必须维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对孩子的提问、质疑、探索,甚至不同意见给以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在满足好奇心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成长为独立而富有创造性的人才。

(2)不要取笑孩子的“傻问题”

孩子们常常会提出一些令人捧腹或令人瞠目结舌的“傻问题”,如“为什么月亮晚上不睡觉”、“中东在不在中国?”或男孩子问母亲“我长大了能不能和你结婚?”等等。如果你取笑他,他就会把“傻问题”埋在心底,不再有探究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