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就杰出孩子的100堂情商课
45189000000056

第56章 告诉孩子尊重是相互的

宁夏某中学的男孩杨泉,怕父母动他的抽屉,翻看他的日记和信件,便在抽屉最上面放了一张白纸,纸上放一根头发丝作为“封条”。第二天放学回家,杨泉发现头发丝不见了,显然,抽屉被人动过了。

过了几天,他在抽屉里放了一张纸条,上面写道:“侵犯人权!”结果,抽屉还是被动过了。又过了几天,他将一张写着“窥视的人是不应受到尊重的”纸条放在抽屉里。

这次可闯下了大祸!父母一反常态,当着他的面打开了抽屉,说:“要尊重就尊重父母师长,还轮不到你要求尊重。”杨泉据理力争:“你们不要侵犯了我的公民权好不好?”做爸爸的脸上掠过一丝冷笑:“你在我面前没有公民权,在家中你只是我的儿子,不是什么公民!我是你老子,看你的日记和信件是我的权力!”

偷看孩子的日记和信件,这对大多数中国家长来说是“公开的秘密”。难道父母们猎奇欲望太强,有“偷窥癖”不成?当然不是,大多数家长的出发点是良好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害怕孩子走弯路,做一些傻事,所以总想了解和掌握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背地里在干些什么。他们达到这一目的重要途径就是偷偷地看孩子的日记和信件。

事实上,很多父母明知这样有些“不道德”,但在强烈的“责任心”的驱使下,将手伸向孩子的日记、信件,甚至会偷着在孩子的书包里寻找蛛丝马迹。

家长们的动机是不容置疑的,但却在有意无意中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因为孩子的日记和信件是他们隐私的集中表现。特别是孩子的小日记本,可以说是他们表达自己所思所想和情感的一块“私密空间”,是孩子在排除任何外界干扰的情形下进行独立思考的产物和自我意识的表露。

发现了自我世界的青少年,虽然与家庭成员、同学、老师朝夕相处,但仍不免感到孤独。他们认为,除了与周围人的共同话题之外,在许多问题上谁也无法理解自己。在此情形下,日记便成了孩子倾诉心声的对象。一些孩子认为日记是一个绝对不会向任何人“学舌”的理想听众,向日记倾诉能使自己得到安慰,无论怎样为自己辩护,也不会受到它的责备和刁难。

所以,日记的内容可以说是每个孩子的“绝对隐私”。孩子对自己的日记采取各种措施予以保护,就是在保护自己的隐私,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同时也是《联合国儿童宪章》赋予地球上每一位孩子的基本权利。

在尊重孩子的隐私权这一点上,中国家长实在应该向美国父母学习。在美国家庭里,父母能不能随便进孩子的房间,决定权完全在于孩子。当父母敲门后,得到孩子的许可,才能进去,而且进入后毫无行动自由。

但在中国,如果孩子不让父母进入自己的房间,那简直是“反”了。中国家长的“人治”观念根深蒂固,反映在许多父母的观念中就是:我是一家之主,我就是“法”。孩子是我亲生亲养的,难道有什么可以向我隐瞒的吗?我是你父母,你的事让我知道了又有何妨?

一言以蔽之,父母对孩子,管吃饭,管穿衣,管学习,管睡觉,几乎一天24个小时都管,岂能忽略他们的隐私不闻不问?也就是说,有没有自己的隐私,孩子自己无权做主,只有父母才有完全的支配权。

因此,许多父母将手伸向了孩子的日记本,信件等私密空间,从此孩子的“绝对隐私”便大白于天下了。当孩子发现父母“侦察”了自己的“私密空间”,就会因为父母不尊重自己而产生逆反甚至怨恨心理,他们会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保护自己的“私密空间”。

更为严重的是,也许从此以后他们在心灵上与父母产生了难以逾越的“鸿沟”,更不要说主动地和父母谈谈自己的心事了。身为父母,也许从此再也无法了解到孩子的真实想法了。

对于孩子的日记、信件、书包等“私人空间”,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主。父母不能横加干涉,更不能以“特工”的手段进行“侦查”。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尊重,他们才会在家中和学校尊重父母、尊重老师和同学,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尊重他人,这样才有利于他们培养自主、自尊个性的特质。

当然,这对于维持和谐的亲子关系和祥和的家庭氛围是大有益处的。父母想要了解孩子心理动向,其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你可以大大方方地和孩子谈心;你可以讲些自己的经历,抛砖引玉,然后倾听孩子的心声;你可以借某个话题随机发挥,旁敲侧击……何必以侵犯孩子的隐私和自尊、激发亲子间的对抗为沉重的代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