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就杰出孩子的100堂情商课
45189000000054

第54章 纠正孩子盲目攀比的心理

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配有笔记本电脑,五年级的孩子穿着800元的高级运动鞋嫌太没“派”,初中生一年换二三部手机,生日要花掉几千元等等,现在孩子高消费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了。有钱人家的孩子全身名牌,没钱人家的孩子也要打肿脸充胖子,盲目攀比。

据国家统计局的一项调查表明,全国大中城市12岁以下孩子的每月消费总额(不含学费支出)超过35亿元,一个孩子的月平均消费远远超过成人,有的甚至占到家庭收入的一半。

张梅洁的女儿才12岁,穿戴却样样讲名牌,非要跟班里的同学比,如果母亲不依她,她就大哭大闹,不吃饭不上学。张梅洁家庭条件一般,她下岗后在社区当保洁工,为了满足孩子,只能哄骗女儿,在给孩子买的东西上面上缝上名牌商标,女儿不辨真假,总能被哄得高高兴兴。

文苑的家境比较贫寒,母亲在工厂里当后勤工人,父亲则为了她上学到外地打工,但是她为了不在同学面前丢面子,也穿着全身的名牌。虽然老师一再强调学生不要追求名利,只要衣服干净、整洁就行了,但是这并不能让班上学生追求名牌的热情有丝毫减退。文苑经常向母亲要钱,张口就是三百五百的,母亲说:“我和你爸一月收入才多少,你爸辛辛苦苦在外面打工容易吗?你这样花钱,我们哪供得起啊?”文苑最不想听母亲的唠叨,母亲不给她钱,她就不理母亲,直到母亲把钱拿出来,她的脸色才云开雾散。

在这种攀比风气的影响下,像文苑这样不顾家境拼命追求名牌的学生不在少数,许多学生认为,穿名牌是一种骄傲,是一种紧跟时代的标志,而保持俭朴则是一种落后的表现。

可事实上,这种攀比之风的背后是虚荣心在作怪,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一些名牌产品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但如果孩子在学习阶段为追求名牌而形成攀比之风,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而且很容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形成畸形心理,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每个人都有虚荣心,孩子也不例外。孩子有一定的虚心是件好事,适度的虚荣心可以促使孩子上进,好好学习。但如果虚荣心过于膨胀,就会形成攀比、嫉妒等畸形心理。

形成孩子盲目攀比的原因,首先是孩子自我认识能力差,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总是认为自己是最好的,必须处处比别人强,这种自我意识,很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贪婪、争强好胜的性格,对孩子的成长期极为不利。

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家长教育方法的错误。有些父母不注意孩子的修养和教育,而只是一味地给孩子买高档玩具、流行服装,甚至用给孩子大把零花钱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富有,许多孩子在这种攀比中长大,自然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据有关机构一份亚太地区消费理念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内地家长在对待孩子零花钱上比所有亚洲父母都“慷慨”,每周给孩子的零花钱有的高达几十元甚至上百元,许多孩子正是用这太多的零花钱来炫耀家庭、炫耀自己,从而滋长了虚荣心。

要纠正孩子不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盲目攀比的心理,首先家长要从自身做起,现在许多家长自身就没有一个健康的消费观念,他怕自己的孩子在消费上比别人差,怕别人说自己的家庭条件差,宁肯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孩子的攀比要求。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和消费上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在消费时充分考虑家庭的收入状况,合理需求,合理支出,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消费观念。

美国前总统杜鲁门的母亲,在儿子当上总统后,对前来向她祝贺的人们说:“有一个当总统的儿子很令我自豪,我还有一个儿子正在田里挖土豆,我同样为他感到自豪。”

父母们应该向杜鲁门的母亲学习,消除孩子攀比心理之前,先消除自己的虚荣心。

其次,要从小培养孩子节俭的品德。节俭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几千年来,成为人们讴歌的美德,但现在许多人认为节俭品德早就过时了,现在提倡的是享受和消费。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因为节俭的品德不仅使孩子可以控制对金钱和物质的浪费,也可以让孩子控制欲望和情绪,并可以主宰自己,同时许多好习惯好品质也会相伴而来,比如勤劳勇敢、独立自主、谨慎认真、深谋远虑、以及聪明机智和独创能力等等。